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刍议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穿城而过的河流附属带状绿地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视,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滨河绿地改造项目,从绿地性质、与城市的关系、尊重场地、文化的引入等方面提出该类型绿地的景观设计方法。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

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滨河;绿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滨河带状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常规定位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

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

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目前的城市管理者们由于经济和水利安全方面的考虑,将这些河流的功能定位于行洪河道、排污河道,与这些河流相邻的绿地变成了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

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有幸接触到了几条类似命运的河流滨河绿地改造,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河流有幸等来了受到尊重的机会,这些河流绿地将和周边用地紧密结合共同为城市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本文就浙江萧山北塘河一期景观整治工程和焦作市南水北调城
区段绿化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

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

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

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

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2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探索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

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

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

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

2.1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此次北塘河一期景观整治工程项目,位于中国浙江萧山新区与
开发区市北区块结合部,西起风情大道,东至通惠北路的北塘河南侧沿岸,全长约5公里,平均宽60米。

北塘河,曾称“大寨河”,是一条横贯萧山南沙地区的主干河道。

西起江边排灌站,东至党山镇三官埠直湾,全长39公里。

其作用,既有航运之利,更有当时围垦地区“引淡洗碱”和整个南沙地区灌溉排涝的水利大动脉,灌溉总辐射734.5平方公里,实际灌溉面积63万亩,被成为“南沙地区的生命之河”。

2.1.1北塘河植物种植设计,主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根据不同区块的景观特色,因地制宜,使植物景观与水体、建筑和谐共融;注重主要节点的景观效果,追求重点区域的自然植物效果;尊重植物自然习性,注重植物之间的搭配效果与层次变化,追求植物的季相变化;以乡土树种为主,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2.1.2水污染处理
北塘河一期工程水污染控制总体方案以面源污染控制与河道生态修复为主,并在南沙公园内设置雨水处理收集回用系统。

总体布局上做到“点、线、面”和“高、中、低”的有机结合。

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其中水污染控制设施的主要设计内容如下:
(1)面源污染控制
城市河流的面源污染主要是以降水引起的雨水径流的形式产
生,本方案主要采用砂滤、沉淀塘+表面流人工湿地、下凹式绿地、透水砖道路与生态滤沟等技术处理初期暴雨径流,控制北塘河沿线的面源污染。

(2)河道生态修复
北塘河河道生态修复示范区拟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混凝土护岸、生态护岸、生物填料、生物操控等工程措施对人工湿地出水进行深度净化。

2.2寻找与城市的关系
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

2.3规划理念
2.3.1功能多元化
景观带长约8.7公里,南北各宽100米。

结合周边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对场地布局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以形成场地布局的整体脉络。

从研究人的活动入手,依照年龄、不同服务人群等标准对活动进行了归纳与分类,以在场地设置中考虑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及场地的性格特征。

在此基础上,从市级、地区级、居住区级对场地系统进行了划分,以满足进行不同活动的空间需求;市级考虑服务全市居民及外来旅游者,如南水北调纪念生态公园、站南广场、中心公园、山阳古城遗址公园等;地区级为诸多主题性游园,如诗圆、煤之广场、青年公园、太极广场等等;居住区级主要考虑服务周边居民,依照一定的服务半径散布于绿带中,如此一来,形成层级明确、功能符合的场地系统。

进而,在深入了解焦作地方的民风民俗基础上,依照节庆对活动进行了策划以丰富景观带的内涵,并考虑各类活动对场地的要求将其落实于场地空间系统内。

从时间、内涵上丰富了场地系统活动的多元化。

2.3.2绿带生态化
焦作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唯一穿越的城市将被载入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浩大的工程将融入人们的生活,直至因太多的熟识而被人们忽略。

只有由南水北调的契机带来的生态发展规划才能在人们的生活中长存,时刻影响着周边人们的生活。

要达到目标,就要利用能源、水、空气、垃圾和对自然物的保护,将高水平的文化、经济和环境目标融入一体化的设计中去。

2.3.3景观本土化
用现代景观设计语言,体现焦作古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独一无二的南水北调文化,使之成为一个既现代又充满文化
内涵的、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开放空间,营造具有焦作地方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就成为本次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之一。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沉淀。

而“文脉”是一个抽象性名词,设计要做的就是将“文脉”运用到具体的场所、建筑、小品等客观的物质媒介中去,人们能透过这种深层内涵的景观环境获得心灵的共鸣。

设计中将充分利用焦作的元素,对属于这片土地的、有历史价值的、有纪念意义的地上物进行保留,并从景观特质和风景资源的视角出发,有选择地赋予其新的景观和功能属性,通过再生设计使景观得以再生,创造出特有的地域情节,延续焦作的地域文脉精神。

2.4水环境系统设计
此项目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渠”作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新战略;在水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强调在水处理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在加强节水和治污的同时,除合理开发地表水和地下水等传统水资源外,还大力提倡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

2.5植栽系统设计
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

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具有生命力。

在满足实用功
能、保护城市环境、美化城市面貌的前提下,做到节约并合理的使用名贵树种。

除在重要风景点或主建筑物主观赏处或迎面处合理地配置少量名贵树种处,应避免滥用名贵树种。

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保持了名贵树种的身价。

除此之外,还要做到多用乡土树种。

各地的乡土树种适应本地风土的能力最强,而且种苗易得,短途运输栽植成活率高,又可突出本地园林的地方特色,因此应多加利用。

当然,外地的优良树种在经过引种驯化成功之后,也可与乡土树种配合使用。

此外还结合生产,增加经济效益。

2.6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依附建设南水北调的契机,在规划绿地中设置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永久性能源利用相结合的生态景观,以相应的景观载体作为示范,显示其应用价值及前景。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场地中景观建筑的能源,降低对矿物能源的消耗。

以太阳能供热、制冷及动力系统为主要目标,生物质能、风能可考虑作为太阳能供热的辅助能源。

3 结束语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项目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肯定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尊重场地性原则,同时警示自己与同行:作为景观设计师不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更多的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创造创新符
合新时代环境的设计作品,给子孙后代及人类留下宝贵的可持续的景观环境遗产。

参考文献:
[1]曾毅,吴泽斌.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讨》[j]. 中国水运,2008,(3)
[2]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
1998,(3):75~77.
[3]黄光宇,陈勇. 《城市生态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6
[4]吴樱子,《浙江萧山北塘河一期景观整治工程设计方案设计说明》,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2009年10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