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态基础理论:动物肠道与微生物的细微关系

微生态基础理论:动物肠道与微生物的细微关系


引起感染的原因菌
葡萄球 菌 变形杆 菌
白色念 珠菌
引起感 染的原 因菌
沙门氏 菌
梭菌
绿脓杆 菌
大肠杆 菌
菌群失调的影响因素
• 生病 • 饲料变换 • 宿主与微 生物
宿主
同位 素 外科 手术
• 破坏生理 结构
环境
• 温度应激 • 转群
微生态平衡与平均日增重的关系
肠道微生态指数
建立动物体内微生态平衡的办 法
转 群
断 奶
酶制剂的分泌 PH值的改变 肠道的 发育
变 温
疾 病
饲料改变 抗生素
仔猪肠道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表 现Biblioteka 健康仔 猪仔猪腹 泻
• 小肠的需氧菌与厌氧菌之比为1: 100,即99%以上是厌氧菌; • 在大肠内两者的比例为1:1000
• 小肠表现为1:1; • 在大肠表现为1:100; • 需氧菌上升,厌氧菌下降
哺乳期仔猪肠道发育特点
消化道发 育尚未完 善 三周龄前仔猪 消化器官的体 积和重量比较 小;消化腺处 于发育状态, 消化酶分泌较 少 与营养物质消化吸 收有密切关系的小 肠绒毛长度、绒毛 面积、小肠上皮凹 陷深度和淋巴细胞 等处于快速生长发 育阶段。
胃肠道pH高 消化不良 胃肠道微生物 多,易发病
抗营养因子多, 饲料消化吸收利用 率低,浪费严重 饲 料 浪 费 约 78% , 部 分 营 养 物质随粪便排 出体外 集约化养殖,高密度养 殖,通风条件差,粪便 污染严重,
流行病、传染病 严重,环境污染 严重
长期亚健康 生长速度慢
延迟5-15天出栏, 硬件设施、人 工 资 源 浪 费 6.5%
长期使用抗生素, 品系选择抗逆能力差
断奶期仔猪胃肠道微生物的定植
外部环境变化 日粮成分 液体母乳 固体饲料
大肠杆菌数量 上升5.4%
断奶应激 转群、保健、疫苗应激
病原菌在肠道 内定植
乳酸杆菌数量 下降14.3%
内部环境变化
病原菌抑制作 用消失
PH值上升
菌群的定植位 点数量变化
育肥猪养殖问题原因分析
饲料配方中杂粕用量 较大 饲料品质稍 差
定植与粘附
粘附
• 特异性 • 宿主与微生 物的遗传性 学机制决定 • 大肠杆菌
定植
• • • • 腔道型 上皮型 隐窝型 原籍菌群
形成优势菌群
• 抵抗微生物 竞争 • 耐受宿主的 免疫屏障作 用
定位转移
原 籍 菌
物理 因素 化学 因素 疾病 抗生 素
离开 原籍
到其他部 位或环境 定居
某部位有 外籍菌定 植
抵抗力下降, 肝肾损伤严 重
僵猪,肠道微生 态平衡被破坏
免疫力低,死亡 率达2%-3%
母猪便秘原因分析
家禽的消化道结构特点
家禽消化道的特点与其他动物有显著不同,①家禽无唇、无牙齿、 无软腭、无结肠,但有发达的嗉囊、肌胃和两条盲肠,②排粪、排 尿和生殖为一个腔,称泄殖腔,③整个消化管内呈酸性。
家禽肠道微生态的建立与更替
长期历史 进化过程 中形成的
不同发 育阶段 的
动态的
正常微生物 与宿主的生 理性组合
生态空间 结构内相 互作用
猪肠道内菌群的发展变化
出生:无菌 有菌 24小时内:有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 肠球菌、小梭菌、拟杆菌和酵母菌
8-22日龄:主要构成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大肠 杆菌和消化球菌
①直接饲喂微生物(DFM:direct feed microbes) ②调整胃肠道微生态环境:有机酸、微生态制剂
③低聚糖(寡糖):动物本身不能利用,有害微生物 也不能利用,只能作为有益微生物发酵的基质 ④中草药摄取物(糖萜素)
猪肠道细菌的产生
母体的感 染:产道
好氧菌
吮吸奶头 身体和母 体接触
粪便、环 境等
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失衡
健康提升,生产力提升
肠道微生物菌群对宿主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微生态菌群对健康的重要性
Conwayt 研究发现,胃肠道内相对稳定的微生 物群落的形成有助于动物提高抵抗力,免受外来 有害细菌的感染。 Fuller认为,胃肠道稳定的微生态群系的形成 能协助动物免受感染,特别是胃肠道感染。
微生态失调的分类
按微生态学的理论和实际出发,可以分为四类:
微生态失调
菌群 定位 血行 异位 失调 转移 感染 病灶
菌群失调
微生物菌群发生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主要是量的变 化,根据失调的程度,可分为三类:
一度 失调
• 数量和比例变化, 如抗生素 • 可逆的
二度 失调
• 不可逆的 • 多有病理表现, 如慢性肠炎,慢 性肾炎,口腔炎
42日龄后:龄后随着日龄增长各个菌群的数量略有下降
评价微生态平衡的指标
定位标准:生 态空间
微生物方 面因素
定性标准:确定 种群的种类 定量检查: 总菌数
评价微生态平衡标准的因素
幼年
青年
宿主 因素
老年
壮年
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
外环境
• • • • • • 氧含量过低 氨含量过高 病原微生物过多 温度突变 环境突变 化学物质与辐射
• 在其非特异性 宿主体内,必 须要适应环境, 耐受免疫屏障 • 和生物拮抗等 才能生存和发 展,否则将被 排除。 有的细菌经常 能先从宿主体 内分离到,而 且数量较多, 被称之为常住 菌。 • 有的细菌不能 经常从动物和 人体分离出来, 被称之为过路 菌
原籍菌群
外籍菌群
常住菌
过路菌
不密切 不稳定
与宿主的上皮或肠粘膜细胞紧密接 触,关系稳定,
芽孢杆菌、韦荣氏球菌等;
肠杆菌属: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等;
另外还有葡萄球菌、酵母菌等。
正常情况下猪的微生态菌群保持在一种合理的动态平衡中,需氧菌与厌氧菌、阳性菌和阴性菌,微生物的种群与数量都保持一定的比例。如健康仔猪小肠的需氧菌与
仔猪肠道内菌群平衡关系
由于仔猪不同生理阶段其消化道内环境的变化及日粮成分改变、断奶 应激等外界环境刺激因子的作用,对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种类和数量 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变化存在于动物整个生命过程中,并维持一 定的动态平衡。
血行感染
血行感染可出现在定位转移前后,是异位菌传播的途 径,又是一种异位感染。
菌血症
浓毒败 血症
• 菌群进入血液生长繁殖 • 身体衰弱,免疫力低时发 生感染
• 菌群血行其他部位引起严 重感染,由感染部位重新 进入血行,引起更严重感 染,形成浓毒败血症
异位病灶
正常微生物多因其他诱因所致,在远离的脏器或组织 形成病灶,如脑、肝、肾、腹腔、盆腔等处的脓肿。 这样病例多与浓毒败血症连续发生或同时发生。
• 不可逆,表现为急性症状如 三度失沙门氏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 调 大肠杆菌感染等 • 菌交替症,二度感染
定位转移(异位)
横向转 移
纵向转 移
• 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 • 小肠污染综合征:下消化道向上消 化道转移
• 正常菌群在皮肤和粘膜分层次的 • 黏膜表层、中层、下层(口腔炎、 肠炎、关节炎、胸膜炎、心包炎、 脑膜炎及臃肿等—体表、上皮、淋 巴、网状内皮细胞系统阶段)

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
消化道微生物群落极具 多样性,一般有100400个种群, 每克肠道内容物 含有多达1011个 活菌体 动物体患病或者使用抗生素导 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而 种群的多少,决定菌群平衡的 稳定性。
动物消化道从前端到后端,分别分布 • 分部广 着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 其中兼性厌氧菌起到很大的缓冲作用, 在有氧时起作用,无氧时也起作用。
属;
盲肠、直肠、 泄殖腔
乳杆菌属、枯草杆菌、粪链球菌、双歧杆菌、 小杆菌属、弯曲乳杆菌属、链球菌属、芽孢菌 属、奈瑟氏菌属、大肠杆菌属、粪链球菌属、 分枝乳酸杆菌属、纺锤菌属
北京昕大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经理 何立霞
主要内容
• 动物微生态学定义 • 微生态菌群分布特点 • 肠道微生态菌群的平衡与失调
• 猪、禽等的肠道微生态菌群
微生态学
何明清 将动物微生态学定义为:“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 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体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多 学科相互交叉的具有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命学科分支。
微生态演替
是指正常微生物群,受 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微生态空间中发生、 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生理性演替
病理性演替
抗生素、激 素、同位素
易 感 染
需氧菌
兼性菌
疾病状态
厌氧菌
外部环境变化
饲料变换
运输、感染、 应激
原籍菌群、外籍菌群和常住菌、 过路菌
• 在长期历史进 化过程中形成 的,与宿主的 共生关系极为 密切,对宿主 是有益菌,因 而也称为固有 菌群。
较多 较少
正常无菌
泌尿、生殖道菌群分布
无菌状态
正常菌群
肠道的微生态系统
胃肠道微生态菌群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100万亿个微生物,重量达1.27kg. 1000多种类型 数量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10倍,所含基因总数高出机体基因百倍
多物种的混合体
潜在副作用:氨、硫化氢、胺、酚、靛基质(吲哚)、细菌毒素、 致癌物(亚硝基化合物、环氧化物、次级胆汁酸)等有害物质的量增多
肠道微生态基本情况介绍
康白提出动物胃肠道微生态学的概念与理论,主要包括动物胃肠道 微生态平衡理论、微生态失调理论、微生态营养理论和微生态防治理论。
菌群 建立
定植与 粘附
常驻菌群 过路菌群
平 衡
失衡
菌群多 样性
菌群演 替
原籍菌群
外籍菌群
定转移位
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建立
肠道的生长发育 营养 物质 胃肠 内温 度 PH值 氧化还原 电位 胃肠粘膜结构 微生物 间的相 互作用 免疫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