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理
论
读
后
感
技术物理系电子科学与技术09-1
540911010132
指导老师:冯合国
2010-12-5
摘要:
通过聆听老师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解读,让我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
党校课程中开设了这一课题,也是希望我们通过党校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品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许多人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而忽视其内在的文化品格。
其实,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意识形态,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其内在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科学性。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是辩证统一的。
它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科学理论。
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信仰,而且把它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方法来接受。
关键字:马克思、进步。
马克思基本主义理论读后感
自己一开始的时候对于马克思并不熟悉,只是有一些朦胧费了解,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一句意义深远的话: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解开了处于大一的我的一些矛盾,这才发现他不仅是理论的东西,他完全可以用于实践。
在大二的时候开设了马克思课程,自己这才随着跟老师的学习对马克思理论有了一些细节和详细的了解。
虽然大家都已经知道,不过我感觉还是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这位伟人。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普鲁士。
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
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
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
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
直到1883年3月14日因病逝世。
《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2月共同起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它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我们阅读马克思著作就是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开拓创新。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发展、开拓创新的产物。
当今世界和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环境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和没有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迥然不同的,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他所感受到的是马克思著作里的鲜活的思想和充满激情的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使人能够深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而不读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充其量是走马观花而已,所以,不读马克思原著的人对马克思主义误解居多,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大都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
就我个人而言,在读马克思原著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来,抽象而空洞,学过之
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所以,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往往使人走向它的反面,就是有意无意地要让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
尽管在中学时代我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除了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外,我最大的想望就是系统地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看看这两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如何思想和认识世界的。
当初这在我心底里只是一种蒙胧的愿望,因为,在一个买卖欢笑、尽情享乐和追求消费的时代,有谁愿意花功夫去读那些需要思考和耐心的大块头著作呢?这些著作大多被束之高阁,代之以快餐式纯消遣式书籍,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马克思著作分为哲学著作、经济学著作、政论性著作、时事评论以及往来书信,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思想极其严整,博大精深,文章语言奔放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辛辣讽刺,经典引述信手拈来,表明他知识非常渊博,论证思维缜密,思想深邃,反映了马克思对他所研究问题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阅读马克思著作,不仅仅是思想的洗礼,认识上的升华,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作为现代人不可以不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他既是现代生活的体现者,更是了解现代社会,具有博大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现代公民。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及相关专题的学习,使自己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认识。
学习原著是一段艰苦的历程,也是一段启迪心智的过程,通过导读与研读,思考与交流,自己感觉始终处于一种迷惑与理解的轮回之中,而回首初读原著时的情景,不禁又发觉自己的认识之路已走过了一大段旅程。
作为一名党课的学员,我们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历史、社会及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
通过学习,我学到了许多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理论基础,更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历史与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初150多年来之所以至今还保持着无尽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999年9月,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千年风云人物的评选中,马克思名列榜首,被评为过去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
西方媒体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当代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拓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广泛深入地研究当时欧洲的社会矛盾和工人运动的特点,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列宁立足于俄国实际,科学把握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点,总结和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把握革命与战争时代的特点,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科学把握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集全党智慧,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不断有新的发展,是一个开放、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其精髓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统一的理论体系。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
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
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
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飞速变迁,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不断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正在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取得新的胜利。
他不仅纯在与书本与理论中,只要你认真思考,会发现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又可应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