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农学之农书

中国传统文化-农学之农书

中国传统文化-农学之农书
悠久的农业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农学和农业技术知识理论。

从很早起,我国就出现了不少农学的专著,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向大自然进军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成果。

传到现在的最早的农学论文和农书,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

两千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古农书,包括现存和已经散失的,总数共有三百七十六种。

这三百多种农书,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农书,一般以作物栽培、园艺、畜牧和蚕桑作为基本内容,而又以大田生产为主。

另一类是所谓专业农书,包括关于天时、耕作的专著,各种专谱,蚕桑专书,兽医书籍,野菜专著,治蝗书等。

下面介绍几部在我国农学史上、甚至在世界农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农书。

《氾胜之书》
《氾胜之书》的作者氾胜之生年、卒年、籍贯,都已没有可信的史料供作参证。

我们仅仅能从《汉书·艺文志》的“本注”,知道他“成帝时为议郎”,即在公元前32年至公元前7年在朝廷担任过“技术顾问”之类的官。

此外,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引有刘向《别录》中“使教田三辅;好田者师之。

徙为御史”这么几句。

据记载,《氾胜之书》原为十八篇两卷,现存材料则只有三千五百多字。

是从《齐民要术》等一些古书中辑集而成。

这三千多字包含耕作的总原则,十二种作物的栽培,有着从选种、播种、栽培、收获至储种止的各个细节。

还有一些带神秘迷信色彩的“卜种”、“藏谷”方法。

此外有两项极特别的内容,是“治种”(处理种子)和“区(音oū)种”(窝种)。

对耕作原理提出了一条基本法则:“趣(赶)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趣时”,是赶上雨前雨后最合适的耕地时间。

“和土”,是耕、锄、摩平、消灭土块,保持松软细密。

“务粪泽”,则是极力保持土壤的肥沃与水分。

这三件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精耕细作中,尽最大可能让土壤接受足够的降水,同时减低自然蒸发,用这些措施来“保墒”,而不多依靠灌溉。

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怎样以人类自己的努力,适应时令、气候与土壤条件,争取较好收成的灵活方法。

直到现在,关中旱塬地区的老农们,还经常运用这一个基本原则来进行生产。

所举的十多种作物,每种作物的耕种栽培,都有细致精确的技术指导,基本上贯彻“趣时、和土、务粪泽”的总原则。

此外,还提出麦子、谷子的穗选保纯,谷子播种日期看田地条件决定,谷子、黍子防霜露,冬小麦秋天壅根,水稻田调节田水温度的方法,处处表现精密深入的观察与详细谨慎的考虑。

对于种稗和大豆可以备荒的意义,也郑重提出,更使人想到作为一个农官的氾胜之设想得全面周到。

这些记载,显然是根据群众生产经验,经过整理分析所作的归纳。

在这里,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颇高水平,一方面则可以体会到,农业生产是复杂细致的事情,必须注意客观规律,分别对待。

《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的作者崔寔是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一带)人,生卒年代可能是103—169年。

崔寔的家庭是当时的“望族”,崔寔本人,也作过五原和辽东两郡的太守,他以士大夫身份,在洛阳自己多年经营着一份庄田,积累多年经验,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农业生产,及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工商业经营,都必须以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性作为标准,加以合理妥善的安排,才可顺利获益。

他把这些经验系统地记录、整理写成了一种手册,按每年的十二个月乃至每月的上、中、下旬应该进行的农业生产操作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经营事项,作成细致合理安排。

这部书就是《四民月令》。

书名中的“四民”指“士、农、工、商”;“月令”则是借用《礼记·月令》中每月应作事项的说法。

《四民月令》是农家月令书的开创者,严格说来,几乎所有的农家月令书,都不是为广大农民安排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它们主要是为士大夫们的地主经济服务,是他们的经营手册。

就现有的《四民月令》残存材料看来,主要部分,如祭祀、教育、社会关系处理、习射等,都是士大夫们这些上层社会人物日常必须的项目,一般“庄稼汉”显然用不上这些东西。

其次,这个家庭里的成员,有“女红”(以纺、绩、织、染等为专职的女工)、“典馈”(专管饮食制备烹调)、“蚕妾”(专管养蚕)、“缝人”(专管缝纫拆洗)等,远非一般富裕中农乃至富农的情况。

最后,从每年“选任田者”(挑选“掌作师傅”)这件事实,足以说明经营者本人及其家属是不参加主要生产劳动的。

至于修理房舍、制备法药、收藏日用物品以及“养生”诸项,也只可能是小资产阶级以上的日常生活内容。

但是《四民月令》这部书中,关于每月的农业生产安排,如耕种、整地、播种、分栽、耘锄、灌溉、保护、收获、储藏以及果树、林木的经营等,却的确是农业生产技术知识,而且各个月的安排次序细致合理,也可作为典范。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是中国现今完整保留下来的最古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意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的用意,仍是从“农本观念”出发;农产品是当时大众生活物资最重要的来源。

增加农产品,直接可以改善大众的物质生活,间接就安定了社会秩序,也就巩固了统治阶级的政权。

贾思勰的生平和事迹,现在还没有找到任何确凿史料记录。

凭借现有各种版本每卷“目录”前面的一行字“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可以知道他作过这么一个官。

他作书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六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可能是533年至544年之间。

目前,《齐民要术》的原书10卷92篇,约有10万字左右,大致都保存完整。

《齐民要术》前三卷,基本上继承着《氾胜之书》;而前九卷的整个布局,则得自《四民月令》的启示。

但是《齐民要术》知识的广泛与丰富,却远远超过了两汉这两部书。

全书的要旨在于提倡奖励农耕,改良土壤,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和方法,强调选种和改良品种以及掌握好天时地利等因素的重要性,不尚空谈,注重实践。

《齐
民要术》中还提出了一些生物学的思想,尤其是物种和生活环境的关系,有关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方面的论述,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私家著述的农书,《齐民要术》是我们祖国极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现存我国完整农业专书中最早的一部,内容丰富,方面广,资料多,记述详细、正确。

他系统而精密地总结了公元六世纪以前,我们祖先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所累积的大量知识;有许多项目,比世界其他各先进民族的记载要早三四个甚至于十来个世纪。

它的取材布局,也为我国后来许多农书,开辟了可以遵循的途径。

它所采取的群众路线,实践方式,与重视探索第一手来源的方法,也是治学的好榜样。

《齐民要术》对后来的农业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农学发展的基础。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是明代的大型综合性农书,是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一部巨著。

作者徐光启(1563-1633年),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农学家,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

徐光启对农事的研究,注重亲自实践的经验总结。

一生中曾数度归田,从事栽培实验和撰写农学著作。

1625年开始撰著《农政全书》,遗稿经陈子龙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刊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农学遗产。

《农政全书》共60卷,约有七十万字。

内容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门,每门又分为若干子目。

《农政全书》出发点在于农政,因此既重视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的介绍,又注重保证农业生产的其他措施,如田制、水利等项的说明。

书中还特别记录了蚕桑、种棉和棉田管理的新经验,对河北省肃宁群众以稳定湿度为纺织环境的好办法,还特别加以推荐。

当时新近传人的甘薯,他根据自己实践,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书《甘薯疏》,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倡议大家大量种植,用来备荒。

更辑录了《救荒本草》中一些有用的重要种类,作为救荒的补充食物。

对一切新引入、新驯化栽培的作物,无论是粮、油、纤维,也都详尽地搜集了栽种、加工技术知识。

全书内容全面,见解精辟,说它在我国传统的农书中是空前绝后的一种,应当是公正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