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地球科学概论回忆版附答案2012地球科学概论概回忆版——因为我知道找不到资料很难受,所以我来了!!!考研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所有的资料几乎都来自这里.欢迎指正!!!名词解释: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其比重介于1.2~2.0之间,常携带大量粘土、砂及砾石。
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的刚性圈层。
震中距:从震中到任一地震台面的地面距离。
半衰期:是指母体元素的原子数蜕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一定的深度,当河水面与河流注入水体(如海、湖等)的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具有势能,活力趋于零,下蚀作用也就停止了。
因此,注入水体的水面也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把该极限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河漫滩二元结构:即底部为边滩沉积,顶部为河漫滩沉积。
边滩中的层理以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
边滩沉积是单向环流侧向加积的产物,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
因此,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
堡礁:珊瑚礁在浅海沉积中有特殊意义,珊瑚虫对生活环境有较严格的选择,只能生活在20℃左右的海水中,并且要求水质清澈、盐度正常、水深不超过20m,水流通畅而不激烈动荡。
如果珊瑚礁平行海岸分布,与岸间有一个较宽的水道,则成为堡礁。
(竟然考这个!!以前好像没考过~~)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
此过程并未形成新矿物。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论述题用板块构造解释全球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及特点?P156答: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板块构造学说是基于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圈层——岩石圈、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重要问题。
全球火山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呈狭长的火山带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带:1、环太平洋火山带:集中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及东缘的沿岸山脉,占世界活火山的3/5,火山活动频繁强烈,素有“火环”之称;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此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向西延入大西洋中脊,东南端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有活火山百余座,占世界活火山的1/5;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火山带:主要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中脊及红海、东非裂谷带等。
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另外板块的边界活动还控制着岩浆活动的成分、来源及成因机制等。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如下3个地震带上:1、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宽度大,地震频率高,地震震级大,浅源、中源、深源地震由海沟向大陆一侧有规律分布,构成贝尼奥夫地震带。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地震带宽度很大,震中很分散,地震频次较高,基本上是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很少,中源地震分布在局部地段。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地震带:该带主要沿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附近及转换断层分布,在大陆上则是沿狭长的裂谷系分布,地震带宽度窄,全部为浅源地震,地震活动频次及震级均不及上述两地震带。
该带的地震活动主要与分离型板块边界及一些转换断层有关。
板块边界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板块边缘是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及地震和火山活动强烈的地带。
浅海沉积作用、沉积物特征和分布规律?浅海是指水下岸坡以下(以水下砂坝为标志),直至200米深度的海域,其海底为大陆架。
1.浅海碎屑沉积特征近岸带颗粒粗以砂砾质为主,具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痕,含大量生物化石,有良好的磨圆度和分选性。
远岸带粒度细,以粉砂和泥质为主,具水平层理,波痕不发育,分选好但磨圆度不高,成分复杂。
①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陆地,部分来自海蚀作用产物;②沉积物颗粒比滨海沉积细,砾石极少见。
由近岸到浅海处,沉积物由粗到细:粗砂->中砂->细砂->粉砂(粉砂质粘土)。
③具有良好的水平层理,常含有较完整的动物遗体、贝壳等。
2.浅海化学沉积特征浅海是化学沉积的有利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化学沉积物,其中许多是重要的矿产。
地质历史时期曾发育过大量浅海化学沉积,现在浅海化学沉积主要发生在中、低纬地区。
浅海的化学沉积物主要有碳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绿石等。
①化学沉积物来自海水溶蚀物质以及河流地下水带来的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
②上述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化学沉淀物: a.呈胶体状态的Fe、Al、Mn 的氧化物首先沉积下来,可形成鲕状、豆状、肾状赤铁矿、铝铁矿、锰质矿等。
b.其次是低价铁硅酸盐和铁的炭酸盐沉淀,形成海缘石和棱铁矿等。
c.最后是炭酸盐类沉积,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等。
3.浅海生物沉积特征浅海带的底栖生物死亡后与灰泥混杂沉积形成的生物碎屑岩。
还有珊瑚等生物礁。
由于浅海中生物大量繁殖和死亡,它们的骨骼和外壳就在适宜的环境下沉淀下来,形成生物沉积岩。
主要有:贝壳灰岩、有孔虫灰岩硅藻岩等,最常见的是珊瑚礁灰岩(有岸礁、堡礁、环礁)。
相对地质年代及划分依据?答: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在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或者地质过程时,有时候并不一定需要知道地质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而只需要知道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这种只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的方法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的确定方法通常依靠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和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三条准则。
1.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则正好颠倒。
2.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愈简单,则地层的时代愈老,反之则愈新。
3.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对比分析河谷,冰蚀谷和风蚀谷的基本特点及其异同?河谷:一条河流在地面上是沿着狭长的谷地流动的,这个谷地称河谷。
河谷在平面上呈线状分布,在横剖面上一般为近V 字形,主要由谷坡、谷底、河床组成。
流动的河水具有一定的动能,由于河床底部是倾斜的,流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一个垂直向下的分量作用于河床底部,使其受到冲击而产生破碎;另一方面,河流常挟带有沙石,在运动过程中对河床底部也有冲击和磨蚀作用,使其产生破坏。
在长期的剥蚀作用下,河床就不断地降低,河谷加深,同时也延长。
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称冰蚀谷。
冰蚀谷多数是冰川原来的谷地改造而形成的。
经改造后的冰蚀谷一般具有一下几个特点:横断面一般为U 字形,故又称U 形谷;在纵向上较平直;谷底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有变窄的趋势;如果因岩性及构造的差异性,谷底还可形成阶梯状地形;在谷底或谷壁上还可发育冰溜面或冰川擦痕的岩石,有时分布众多的不对称小石丘,形如伏卧的羊群,称羊背石。
风蚀谷:风蚀作用还可沿着前期其他地质作用形成的谷地发育,通过风沙流不断剥蚀谷地的谷壁及谷底,把它改造成风蚀谷。
风蚀谷与冰蚀谷、河谷具有显著的不同,其特点是:在平面上无规则延伸;在横剖面上可形成上小、下大的葫芦形;谷底极不平坦,忽高忽低,没有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低的趋势;主风蚀谷和支风蚀谷也呈无规则交汇。
异同点:河谷:上游山区呈V字形,下游呈宽U形,可见各种边滩、心滩、漫滩沉积及阶地风蚀谷:风蚀谷外形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可见各种风蚀微地貌冰蚀谷:横剖面呈U形或槽型,前宽后窄。
谷底可见羊背石、冰坎和冰盆等浅海的沉积作用及其沉积物特征?浅海是指水下岸坡以下(以水下砂坝为标志),直至200米深度的海域,其海底为大陆架。
1.浅海的特点:①波浪、潮汐运动较强烈,有时能直接影响到海底,使浅海具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及稳定的盐度、且阳光充足、海水温暖,有利于生物大量繁殖。
②浅海是最主要的沉积场所,接纳了陆上河流带来的大量碎屑物质和溶运物质。
2.浅海机械沉积特征近岸带颗粒粗以砂砾质为主,具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痕,含大量生物化石,有良好的磨圆度和分选性。
远岸带粒度细,以粉砂和泥质为主,具水平层理,波痕不发育,分选好但磨圆度不高,成分复杂。
①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陆地,部分来自海蚀作用产物;②沉积物颗粒比滨海沉积细,砾石极少见。
由近岸到浅海处,沉积物由粗到细:粗砂->中砂->细砂->粉砂(粉砂质粘土)。
③具有良好的水平层理,常含有较完整的动物遗体、贝壳等。
3.浅海化学沉积特征浅海是化学沉积的有利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化学沉积物,其中许多是重要的矿产。
地质历史时期曾发育过大量浅海化学沉积,现在浅海化学沉积主要发生在中、低纬地区。
浅海的化学沉积物只要有碳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绿石等。
碳酸盐沉积硅质沉积磷脂沉积。
①化学沉积物来自海水溶蚀物质以及河流地下水带来的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
②上述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化学沉淀物:a.呈胶体状态的Fe、Al、Mn 的氧化物首先沉积下来,可形成鲕状、豆状、肾状赤铁矿、铝铁矿、锰质矿等。
b.其次是低价铁硅酸盐和铁的炭酸盐沉淀,形成海缘石和棱铁矿等。
c.最后是炭酸盐类沉积,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等。
4.浅海生物沉积特征浅海带的底栖生物死亡后与灰泥混杂沉积形成的生物碎屑岩。
还有珊瑚等生物礁。
由于浅海中生物大量繁殖和死亡,它们的骨骼和外壳就在适宜的环境下沉淀下来,形成生物沉积岩。
主要有:贝壳灰岩、有孔虫灰岩硅藻岩等,最常见的是珊瑚礁灰岩(有岸礁、堡礁、环礁)。
图题今年是与每年反着考的一:1.补充图中的空白部分:就是先告诉是什么性质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两侧褶皱在地质图上的变化,自己补充空白部分褶皱底层的变化情况2.判断图中的有哪些岩浆地质作用和岩浆类型:图中给出的岩石类型:有玄武岩,流纹岩,花岗岩3.????4.简述地质演化史:和每年一样另:BBS里的图题答案有些是错误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