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章知识点1. 要避免因地形等条件造成的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
在居住区内部,可通过道路、绿地、河湖水面等空间,将风引入,并使其与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
2.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 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4.集中型形态:即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
5. 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道路用地。
6. 对多层住宅而言提高层数能降低建筑的造价,6 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7. 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成组团组合形式、成街成坊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8.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
9.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
10. 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一般车行道宽度不小于 9m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当该级道路通行公交车时,车行道宽度不小于11米。
11.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12. 《管子》论著认为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城市商业和手工业。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的著作,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确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13. “邻里单位”理论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14. 工业用地应避开洪水淹没地段,一般应高出当地最高洪水位0.5m以上。
最高洪水频率,大、中型企业为100年一遇,小型企业为50年一遇。
15. 住宅层高的合理不仅影响建筑造价,也直接和节约用地有关,据计算,层高每降低10cm,能降低造价的1%16. 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而院落的长宽则不宜悬殊太大,特别应避免住宅之间的空间成为既长又窄的“一线天”,使人感到压抑、沉闷。
17. 道路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一般应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
南方海滨、江滨的道路要临水敞开,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垂直于岸线的道路、北方城市冬季严寒,且多风沙、大雪,道路布置应与大风的主导风向成直角D和一定的偏斜角度,以避免大风直接侵袭城市。
山地城市道路走向要有利于山谷风通畅。
18. 一条车道的宽度视道路等级和行车速度的不同,一般为3.5m 左右,对于快速干道,车道宽度宜宽些,建议采用3.75~4m。
19. 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
车行道宽度一般为6-8米,红线宽度根据规划要求确定。
20. 公交线路网密度达到市中心区3-4km/km2,边缘地区2—2.5km/km2,公共交通车站服务半径应到达300-500m。
21. 公共设施用地分类按性质分类可分为行政办公类、商业金融类、文化娱乐类、体育类、医疗卫生类、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等,主要了解商业金融类的内容。
22.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一般措施:留、改、并、迁等。
23. 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放大步行距离的合理半径为800-1000m。
24.二块板解决对向快速车流的干扰,车速大于50km/h时设置(高速公路、快速路);具有景观绿化要求;有高差的分割带;机非分离;可在交通干道交通量较大的一侧设置辅助道路。
25. 1898年,英国人 E.霍华德出版了《明日的田园城市》,他提出建设一种集城市和乡村优点,而摒弃两者缺点的新型城市——田园城市,成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
26. 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
一般规定,在地震烈度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须特殊设防;在9度以上地区则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27. 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即“热岛效应”。
28.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绝对集中”时期:在工业化初期(2)“相对集中”时期: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3)“相对分散”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的初期(4)“绝对分散”时期29. 城市用地构成,按照行政隶属的等次,宏观上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
按照功能用途的组合,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等。
30. 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
31.分析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建造价和平面利用系数、层高、长度、进深等技术参数,而用地经济的主要依据是地价和容积率等。
32. 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
33. 城市中各类绿地有其不同的使用功能,规划布局时应将公共绿地在城市中均衡分布,并连成网络系统,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并与市郊相关的各类绿地连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34. 生活性道路主要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
其特点是车速较低,交通性质以客运为主,行人为主,车道宽度可稍窄一些,两旁可布置为生活服务的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和停车场地。
35. 马比丘宪章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36. 居住用地指标拟定主要受到城市规模、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城市用地标准等因素影响。
37.城市规划中对停车场用地(包括绿化、出入口通道以及某些附属管理设施的用地)估算时,每辆车的用地可采取如下指标:小汽车为30-50m2。
38. 工业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一般以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5%-25%为宜;但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中小工矿城市,其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25% 。
39. 住宅群体的空间构图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对比、韵律和节奏、色彩比例和尺度、绿化、道路建筑小品。
40. 纪念性城市,在规划中应突出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物遗址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保护革命纪念旧址,历史遗存物与新建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41. 交通性道路是用来解决城市中各用地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
其特点为行车速度大,车辆多,交通性质以货运为主,车道宽,行人少,道路平面线型要符合高速行驶的要求,对道路两旁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42.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3. 《管子》论著认为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城市商业和手工业。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的著作,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确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44. “邻里单位”理论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45. 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
一般规定,在地震烈度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须特殊设防;在9度以上地区则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46. 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即“热岛效应”。
47.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48. 地下水位不能太高,不应将仓库布置在潮湿的洼地上。
如:蔬菜仓库,要求地下水位同地面的距离不得小于 2.5m ,储藏在地下室的食品和材料库,地下水位应离地面4m以上。
49. 仓库的平面布置必须集中紧凑,提高建筑层数,采用竖向运输与储存的设施,如:粮食采用的筒仓以及其他各种多层仓库等。
50. 城市绿地指标中绿化覆盖率的公式为: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面积]*100%51. 楔形绿地是以自然的绿色空间楔入城区,便以居民接近自然,同时有利于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和,提高生态质量。
52. 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主要有以下方式分散布置、集中布置、轴向布置。
53. 城市用地构成,按照行政隶属的等次,宏观上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
按照功能用途的组合,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等。
54. 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
55.分析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建造价和平面利用系数、层高、长度、进深等技术参数,而用地经济的主要依据是地价和容积率等。
56. 要避免因地形等条件造成的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
在居住区内部,可通过道路、绿地、河湖水面等空间,将风引入,并使其与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
57. 城市中各类绿地有其不同的使用功能,规划布局时应将公共绿地在城市中均衡分布,并连成网络系统,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并与市郊相关的各类绿地连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58.1933年现代国际建筑协会的主题是“功能城市”,发表了雅典宪章》,明确提出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息和交通。
59.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正面临着重大改组,在空间上具体表现为三大用地的重构,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集镇集中、耕地向农场集中,即所谓的“三集中”原则。
60.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切合实际,科学合理制定人均城市建设总用地的定额指标,同时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的部分,使各项主要用地占城市用地比例符合下列规定:居住用地占城市用地 22%-32%,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 8%-15%。
6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有: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和美观要求。
62.城市的布局往往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形成分散的布局,常见的有组团布局、带状布局、有机布局三种类型。
63.纪念性城市,在规划中应突出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物遗址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保护革命纪念旧址,历史遗存物与新建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64.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聚集密度。
65.现代城市的开放性决定了城市结构必然也是开放的,具体表现在城市的布局结构,即由过去的单核结构转向核心,多区位的开放的组合成城市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