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之现状分析【摘要】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将农业技术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者的手中,农业技术转移(包括农业推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它在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中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就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作了综述,以便了解目前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之现状。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最早始于清末。
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我国也普遍使用“农业推广”一词,新中国成立后则改用“农业技术推广”。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农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农业技术推广”的涵义已不能完全覆盖现代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实际,因此自1985年以来“农业技术推广”更多地是被更广义的“农业推广”一词所代替。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定义(一)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针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种植业中进行农业技术的改良和扩散,具体来说是指对农事生产活动的技术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方式介绍、传授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这是一种极单纯性的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农事推广活动。
(二)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
除单纯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义务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社会教育活动。
197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推广:参考手册》作如下解释:农业推广是在改进耕作方法和技术,增加产品效益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农村社会教育水平方面,主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农民的一种服务或体系。
因此,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发展农村经济、文化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其重点是培养农民个人和社会团体的发展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农业技术推广理论的研究现状美国是最早取得农业推广研究成果的国家。
其代表性的有布瑞特撰写的《县指导员与农民协会》、凯尔赛(L.D.Keleey)和赫尔1949年合著的《合作农业推广工作》等。
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对农业推广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如罗杰斯完成了《创新的扩散》一书,路密斯著有《农村社会制度与成人教育》,劳达鲍格著有《推广教学方法》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在对农民采用行为分析以及推广活动的技术经济评价方面取得突破,农业推广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不断加强和深化,研究活动和成果也从以美国为主逐步转向欧美并重。
如荷兰的凡登邦和澳大利亚的H·霍金斯合著的《农业推广学》,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农业推广教育、推广的理论基础、推广方法、行为研究、推广组织的管理、农业推广的作用等,对农业推广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欧美的学者大多是从农业教育、农业推广技能、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加以论述,而不涉及或很少就农业推广体系进行研究和阐述。
如凡登邦的《农业推广学》在第九章推广组织的管理中,对单个推广组织建立的条件、内部信息交流、推广组织与政党及选举的关系和推广组织的内部机构设置进行简单阐述,在推广组织机构设置方面也仅仅列举了美国、德国、新西兰等国的推广机构类型,而没有对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
同时西方的推广机构设置对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适合我国国情,特别是不适合我国所独有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国内农业技术推广理论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业推广工作十分重视,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国家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理论研究也不断丰富和完善。
20世纪80年代后,农业推广的研究得到重视和加强,1985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创办了《农技推广》(现为《中国农技推广》)期刊,1987-1989年连续3年编印《农业推广研究文集》,对农业推广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1989-1993年,中国农科院文献中心和全国农技总站共同完成了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其改革经验的研究,并结合当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提出了改进意见。
但当时我国尚未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改进意见与目前我国的发展要求很难完全适应。
国内一些农业推广专家、学者先后编写出版了多部农业推广方面的著作,如1989年许无惧主编的《农业推广学》,1989年马占元等编著的《农业推广技能》,1996年张仲威主编的《农业推广学》等都对农业推广的理论、原则、方法、技能、组织等作了系统阐述。
特别是2001年汤锦如主编的《农业推广学》把农业推广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即“技术传输”、“双向沟通”、“创新扩散”、“目标团体”、“农业知识与信息系统”、“混合体”、“农业推广框架”等7大理论,从中可以窥视出农业推广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推广到综合运用的发展过程。
这些著作对我国农业推广理论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农业推广教育和工作实践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但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论述还不够,对构建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理论完整性和实践指导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国内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现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一直由国家设立和管理,是一种单一的推广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应运而生。
四川省是创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据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郭平壮在《完善农村科技推广和接收机制的一种形式—关于四川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调查》中指出,1980年即在邯县成立了养蜂协会,到1986年底,四川省协会己达10400个,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
同时全国各地农技协组织迅速发展。
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也开始以技术顾问或联合开发等形式积极参与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推广工作。
1987年湖南省农技推广总站文建虎在《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技推广网络的探讨》中首先提出,在农技推广网络建设上,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农技推广事业。
这种网络建设的多元性,突破了“一大二公”时期单一的公有制性质的体制,符合我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
在当时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具体的农技推广体系多元化框架,但无疑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观点。
2001年科技部原副部长邓楠、农业部原副部长万宝瑞主编的《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提出,促进农业推广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农民科技协会及其他推广组织是农技推广体系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代表着农村科技推广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同时也不需要国家投入。
但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法规和优惠政策,激励和协调这支队伍,使这些组织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育,不断提高素质、规范行为。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了多次冲击,一些地方的农技推广组织已名存实亡。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这种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一)农技推广投资严重不足我国政府推广机构的推广经费来源有三条途径:一是政府的农业推广事业费;二是推广项目费;三是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体创收收入。
据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1996年的抽样调查结果看,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平均事业费为36.6万元,占推广机构总经费的60%,项目费和创收收入各占总经费的20%左右。
乡镇农技站的事业费平均为1.43万元,占乡镇推广站总事业费的37%,平均每个乡镇推广站的项目费为0.17万元,占农技站总经费的4.4%,实体创收收人为1.88万元,占总经费的48.6%。
农技推总投资年增长速度缓慢,其中项目经费增长又慢于总经费的增长,农技推广经费主要被用来发工资,大多数专业技术推广站没有技术推广项目,有限的经费常被截留。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表现为农技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
据1996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全国10个省63个县(市)农技推广中心、1267个乡镇农技推广站的抽样调查,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11.2%,具有大中专学历的还不到60%。
乡镇级推广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0.3%,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人员也只有近60%。
县级具有高级职称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仅有5.5%,中级职称的人数占22%,初级职称以及技术员占36%,其他无技术的人员占36.5%。
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0.5%,中级职称12.6%初级及技术员占54%,其他无职称的人占32.2%。
从职称和学历上看,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人员主要以中专学历为主,占40%~50%,有近1/3的人员没有职称,初级职称及技术员占1/3~1/2左右。
(三)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合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管理权(简称“三权”)下放,导致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业务断链,在行政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三权”由县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
农技推广机构承担非农技推广职能。
截止到2000年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实际在编人数为101万人。
这其中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和经营管理等专业。
其承担的任务不仅包括技术推广,约一半左右的技术推广人员在从事行政委托的执法和中介服务、经营创收等非技术推广工作。
近十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和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从国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农科教一体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及其他组织等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多元化进行了研究,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都具一定的指导意义。
例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注重观念创新,寻找科技转移有效载体的多元化,落实关键技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途径和模式主要有“项目负责制”、“技术承包制”、“综合技术服务”、“建立专业技术研究会(协会)”,“成立农业科技顾问组或咨询服务站”等;要面向市场、注重管理,完备机制,注重服务信息反馈,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转移工程等;还有改善制度环境、建立技术教育、研究、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转移服务体系建设;要树立“以农民为本”的观点,建立起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科研,农业院校,涉及企业和社会团体参加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加快科技扩散的速度。
2005年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指出,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加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