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 绪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性质

第一讲 绪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性质

绪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 和体系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或者是一门研究 人类教育这种特定的社会现象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理论的主要特性
1、综合性、跨学科性 综合性、 (1)理论提出背景的综合性、多样性。 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 学等学科吸取材料,加以消融、综合、统 一,构成其理论基础; (2)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决定学科的综合 性与跨学科性; (3)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更新必须依靠其 他学科 ,从它学科吸取营养并发展自己;
育字甲骨文上为“子”,下为肉,为上下
结构,上部之子示“逆子”,以产下之形 代表受教育者;下部之肉示“逆子”是从 母亲身上掉下的肉,暗示其与母亲的关系。 《说文解字》说“育,养子使作善也”。 “育”字形象的表示长者对孩子不只是身 体的赋予,同时好承担使其成长为社会人 的重要的教育职责与任务
教育的缘起即分析
《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一 乐也;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二乐也;得天下英才 而教育之,三乐也;“教” 内涵分解: 第一、表明古时人们认识到教育师生的双边活动 双边活动; 双边活动 重视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间对象性交流的存在——此 为东方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之 特点。 第二、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外部 外部系统文化经典的传 外部 传 授; 第三、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和教育过程的严肃性 ;
二、“教育”的概念
㈠ 界定“教育”概念的视角 1、“描述——操作”视角界定法 2、“社会——人类”视角界定法
㈡ “教育”概念的界定
第一,需要抓住教育人类自身欠成熟与社会要求 既成熟一对基本矛盾; 第二、需要凸现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体化的 教育的目的; 第三、需要展现完成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的 教育过程; 第四、需要揭示教育活动的交往性、动力性、社 会性等诸多属性; 第五、需要涵括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层次性:广义 教育指有目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活动,包括 各级各类的教育;狭义专指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受教者获得 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学校教育活动。
㈠ “教育”的东方理解
教”字可写作“敎”,此字左上为“爻”
(卦),取自《易经》,表“双五交”,以示 天地,即此代表《易经》等传统人类文化经典; 左下为“子”,代表受教者;右上为“卜”, 示教鞭,象征教育者和教育的权威与严肃;右 下为“手”,表示施教者。也有认为右部上下 结合以示手执棒指点天地,象征巫师等教育者 的施教形态。“教”被理解为施教者通过严格 的教育方式向受教者传授系统人类文化经典的 活动。诚如《说文解字》中所言,“教,上所 施,下所效也”。
㈡ “教育”的西方理解
第一、教育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施教者 只不过是学生新思想的“助产”者 ,帮助学生 “生产”——新思想、新观念 ; 第二,教育是对学生内心智慧的引导、导出, 学生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西方的自然主义教 育思潮、学生中心论盛行之故也缘于此; 第三,教学的全部过程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动参 与,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制造者;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卢梭把自然主义教育 思潮推向成熟,杜威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推向 高潮,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始终在教育领域占主 导地位。
2、实践性 应用性比较强,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并最终 要接受教育、教学实践和广大教育实践者的 检查和鉴定。 3、层次性 层次性表明其内在结构的系统性、有序性 及其不同的功能。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由其研究对象——教育的性质和 特点决定。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基础理念是把 “人”作为文化的存在物。科学与人文构 成教育的双重本质,科学过程与人文过程 的统一,才构成健全的教育过程。
三、教育学的任务与意义
(一)教育学的任务 在于研究和提示人类存在和发展 的规律,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察与 认识教育现象,从事教育实践的 指导性工具,提供一个可以推动 教育进步的发展范式。
(二)教育学的意义
1、从学习者方面来说 (1)给予学习者以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 使之懂得并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些基 本规律;(2)给予学习者以方法、技术 方面的原则指导;(3)提高学习者从事 教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就是培养学生 的专业思想和敬业精神。
2、从社会、国家方面来说 从社会、
(1)教育学要为现实的教育改革探 索新的道路。 (2)预测未来教育。
3、从教育学自身的建设方面来说 (1)教育科研人员素质上的缺陷; (2)心理学的落后; (3)紧扣当前教育改革和理论建设需要的 教育科研课题仍嫌不足;理解与概念 一、“教育”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具体实在的活动。由于世界 各国的教育都是在其特定、具体的历史文化 条件下展开的。因此,不同的历史文化观对 “教育”有不同的理解。从东西方两个角度 出发分析教育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