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发展简史
3、陈飞霞:首创了小儿指纹三关望诊,
为儿科学独特的诊法,做出了具有学术影响
的贡献,至今仍广泛地应用儿科临床。 五、新中国 为儿科学成熟阶段 1、政府重视,机构齐全:从中央到地 方,层层有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
2、预防工作抓实有效:防保工作从娃娃 抓起,遇到了一些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并提 出了对小儿肺炎、腹泻、贫血、佝偻病预防 措施,提高了儿童健康生存质量。
一、生理特点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是指小儿脏腑组织器官健全不成熟。精血 津液的生化以及功能活动都处于幼稚不健全、 不成熟。正如钱仲阳所云:“小儿五脏六腑, 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这种阴未充阳未长的 生理特点称之为“稚阴稚阳”之体。小儿生长 发育的过程是阴长而阳充。这种维阴稚阳的 生理特点尤以肺、脾、肾三脏明显。
一、望诊 望诊包括总体望诊与局部望诊。总体望诊 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局部望诊包括审苗窍、 辨斑疹、察三便、看指导纹。 1、望神色(精神状态与面部气色)
精神振奋,两目明亮,呼吸均匀—有神
精神萎顿,两目无神,呼吸微弱—失神
(1)望精神状态 以两目望诊最为重要。
(2)五色主病(色候血、泽候气)
面色应包括气与色两方面
病因单纯,少有痼病宿痰—肿瘤、癌症溃疡
脏气清灵 的体现是
病肝硬化少见 情绪单纯少有五志之火—内伤杂病精神病、 脑中风少见 活力充沛,修复力强—病轻不药而愈,病重
治疗及时病程短易治愈。
三、年龄分期 小儿年龄分期标志着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 的生理特点以及与疾病之间关系。根据其解 剖、生理、病理特点,将其分为六大阶段。 各期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有利于指导 保健和防治疾病。
2、望形体:
形体装实、神态治发、发育正常—健康 形体消瘦、神志呆滞、发育欠佳—病态
其中病态可见于以下几种:
头方发稀,囟门迟闭—佝偻病 头大领缩,囟门裂开,眼珠下垂—解颅 肌肤松驰,皮色萎黄—脾虚气弱疳证、—疳证 (2)除讲义中中医诊断外还应结合西医了解掌握 某此疾病的体征如: ①侧卧位—见于胸腔积液,肺脓肿以减气急现
3、中西医融会贯通,发挥临床治疗的最
大优势,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互相 取长补短,积极改善中医药剂型与专病研 究,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4、中外医学交流:通过每年国内、外学
术交流活动,或互派卫生队、防问团等促进
国内与国际儿科学术思想的交流活动,提高 认识,增进新知。 5、教育体系完备:各省地市政府机构创 办中专、大专、本科、硕博士儿科医学教学 活动,积极为各级卫生机构培养输送了大量 卫生职业技术骨干,促进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B、头围接近成人 病理特点:A、变太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水 肿 B、传染病
第一章 第五、六节 四诊与治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四诊在儿科学中独特的诊病方法。 2、掌握内治法用药特点 3、掌握西药剂量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望神、形态诊断与体征临床主病。 2、指纹望诊的临床意义与现代医学 的关系。
广泛加味运用。
2 、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善用寒凉诊治麻、
痘、斑、疹,该书是论述麻、痘、斑疹每部专著。
3 、南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 痒用温补法以诊治痘、疹疾病,至此儿科学术界寒凉与热
两派产生学术争鸣。
4、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主火热论。提出“小儿病毒、纯阳、热多冷少 也。”主张善用寒凉。
疾病特点—肾盂肾炎发病率较高,肾病多
见于年长儿。临床上肾炎较早并发心衰及驰 张热伴惊厥而无膀胱刺激证,因此,小儿发
热不明原因者,应查尿常规未排除肾盂肾炎。
综上所述:由于肺、脾、肾三个系统的解 剖生理决定脏腑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从而 造成功能活动亦不健全。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是指小儿生命力特别旺盛的一种生理现
象,古人称之谓“纯阳”,其具体体现是生理常
数中各项计算公式的数据与成人不同,这种
“纯阳”现象年龄越小越明显。
为何有这些特点:1、与生命运动规律有
关—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具有由不成熟至成 熟方面发展规律,人体亦如此,这与脏腑娇 嫩,形气未充成矛盾的运动。2、与肝常有 余,阳气升发有关—肝阳升发,促进五脏六 腑俱荣,故有“纯 阳”之说。
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营养供给—母体气血通过胎盘动静脉循环完 成,故孕妇此期是关健。 孕妇注意:调饮食→多样化 畅情志→利气血循环 防感染→防先天畸型 禁乱药→……
优生条件
2、新生儿期:生后一个月之内的小儿。 生理特点:A、体重增长迅速 B、呈睡眠 状C、胎黄、脱水热、体重↓、马牙等。 病理特点:
充分→肺不张。
炎症渗出充血水肿→呼吸面积减少,呼吸 困难,青紫发绀。
其结果由上下呼吸道解剖组织发育不完全
→使得功能活动不健全—易感冒,感冒后又 易向下呼吸道扩展出现肺炎等。 消化系统:消化力薄弱称之为“脾常不足”。 1、胃体发育 新生儿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股发育不佳—溢乳 婴幼儿消化液、消化酶、胃酸分泌不足,腺体少 — 消化不
李东垣主脾胃论。提出“百病皆由脾虚而致” ,小儿 “脾常不足”,故善用补中益气汤调理脾胃。
张从正主邪实论。认为一切疾病皆由邪气入侵而致, 故主张用攻下法驱除病邪,为治疗儿科热病采用“上病治 下”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丹溪主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观点, 对认识小儿阴不足,阳有余及热病易伤稚阴 而采用滋阴降火之法产生了具大影响。 四、明清时代 为儿科学进一步发展阶段。其主要成就是: 1、预防医学:始于人痘接种法,开创世界 免疫学的先河,防止天花、麻疹。 2、万全:提出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三有余四不足。
蛔虫症面容 巩膜上蓝色不则规斑点
唇内粘膜乳白色颗粒较多 ③青色多属气血瘀滞现象 主病机理
应结合大便检查诊断
寒证—寒凝气滞温煦失职呈苍青肢冷
痛证—气血瘀滞,经气不利青白而表情痛苦 瘀证—瘀阻脉道呈青紫,面色如小儿肺炎 惊痫证—肝风内动气益逆乱呈青而晦暗。
附青色说明:正常新生儿及3个月内小儿鼻周
唇周可有轻微发青,其它无病理反应者当属 生理现象。此与小儿呼吸不规则、气候、哺 乳等因素有关。 红色、黑色主病参照讲义。
200ml)—乳儿较成人位稍高,充盈时易触
及乳婴泌尿量相对↑,容量小—排尿频数。 男孩5~6cm 女孩1~3cm 3、尿道发育—短为主
故易上
行感染
4、肾脏 回吸收力差—肾阀回吸收糖质只为成人的 20~35%左右故静脉输入或食 糖过多时可出现糖尿。 排泄力差—新生儿排钠、钾、氧化物、磷酸 盐↓故治疗时补水钠过多→易水 肿。 浓缩力差—新生儿显著,成人尿中尿素可比 血浆高4倍而新生儿则缺乏这种浓 缩力。
的发展,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科学技术的发明,对
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名家有:
1、宋代:钱仲阳《小儿药证真诀》的问世。A、创立了五
脏证治法则 B、首创小儿体质为“脏腑柔弱,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学术观点,为后 世认识小儿生、病理及体质特点开创了先河。 C、首先提 出疳为脾胃病 D、首创六味地黄丸补肾中之水为后世医家
二、隋唐时代
为儿科学奠基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 文化也不断得到新的发展,时至隋唐已为祖儿科学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如: 1 、唐代太医暑内设医博士教授生徒: 专设少小科、学制为5年。 2、《千金要方》把小儿疾病分为九门,出以方药。
三、宋金元时代
为祖国医学冒盛时期。宋金元时代,由于经济文化
象常卧向患侧。心包积液者向右侧卧位以减
少心悸。
②角弓反张—脑炎或破伤风 ③仰卧两腿屈曲—急性腹痛,以减轻腹壁紧张、
力。
④端坐呼吸—心性哮喘、心脏病、肺炎喘嗽,
支气管哮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⑤剪刀形步态—行走时两膝前后交叉,见于脑性瘫痪。 ⑥小脑共济失调性步态—行走如醉酒不能作直线步代。
⑦帕金森氏病步态 — 慌张步态:由于四肢强直,躯干屈
极期,发紫为气血瘀滞,舌有红刺为邪热亢 盛。
舌 苔
舌苔厚腻垢浊不化伴便秘腹胀 — 积滞中焦气受阻(霉酱 苔) 地图舌—可能与核黄素缺乏有关。 杨梅舌伴口唇苍白圈—丹痧。
A、胎源性疾病如先天畸型,宫内产时产
后感染疾病。B、反应性差 C、死亡率高 注意点:A、保暖 B、皮肤粘膜护理C、预防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及乙肝疫苗。
3、婴儿期:生后1个月到12个月 生理特点:A、生长发育特别迅速 B、脾常不 足C、对营养物质需求较成人迫切 病理特点:(主要指生后6个月开始) A、易患呼吸与消化系统疾病
B、易发生营养不良症
喂养注意:以乳食品为主,及时加添辅食, 补充维生素D早晒太阳,防止佝偻 病。
4、幼儿期:1~3岁小儿 生理特点:A、生长发育较婴儿期缓慢 B、乳牙出齐、语言、动作思维 发展迅速 病理特点:A、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及消化系统 疾病。
注意点:断乳后合理喂养
5、幼童期:3~7周岁儿童
生理特点:A、精神发育较快 B、好奇心大
向前方,步代短而不稳,易于跌倒,为了平衡身体,常呈 慌张步态。 3、审苗窍 (1)望舌:正常乳婴儿为舌红乳白苔,新儿 舌红无苔。 舌系带:是舌下与口底相连的粘膜皱襞,促 进舌的灵活活动。胎原性舌系带过短,可致 舌运动与说话功能。舌系带溃疡常见于百日 咳。
舌色:舌尖红为心火上炎,舌质淡为血虚,
深红为脏腑热盛;绛红为热入营血如急传病
中医儿科学
第一章
儿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2、掌握历代儿科名家学术观点。 3、掌握明清时代中医预防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钱仲阳对儿科学的贡献。 2、万全对儿科生理、病理三有余四不足的 认识。
第一节 儿科学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