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物构图

静物构图

《静物构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静物写生的构图要求,掌握构图的方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整体构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整体的感受力、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构图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教学难点:构图过程中的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生活中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绘画作品,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绘画都会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要表现的形象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中?这就是所谓的构图。

那么到底构图在具体的绘画中如何运用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绘画的构图。

三、讲授新课
1、定义。

(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给构图下个定义应该是什么?)
一幅画如何安排好所表现物象的位置以及几种物象的组合关系叫构图。

2、三角形构图是最基本的构图形式
(1)三角形构图
(2)S 形构图
(3)方形构图
(4)圆形构图
(5)C行构图
(过渡语:绘画构图形式多样,那我们来看几幅作品,分别属于什么构图形式。

)考考你:连线题
(过渡语:那么多的构图形式里,其中三角形构图是最基本的构图形式。


素描静物写生学习中,最广泛使用的是三角式构图,其特点是: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这种三角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是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较为常用,给人的感觉稳定、均衡、持久但又不失灵活性。

小结三角形构图的特点:稳定、均衡、持久但又不失灵活性。

(三)活动设置:(采用情境教学法)
1、活动器材:数码相机、电脑、投影仪、2组静物
2、活动内容:邀请4位专业层次不同的学生上台逐个给2组静物拍照,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相片,教师引导学生参照构图的几种形式学生分析照片存在的构图瑕疵。

3、活动总结:教师总结并归纳照片构图的优劣。

形体搭配的变化统一,是静物构图的基本原则。

决不可只见方不见圆,或只见长不见短。

要做到形体有变化,大小有呼应,高低有错落。

动手绘画之前首先解决横构图和竖构图的问题,由于我们双眼看到的自然景像是横的,所以横向构图看起来特别自然,舒服,能表达出张力、博大和宽广的感觉。

扁宽或摆放形状接近变宽的形体,要用横幅构图。

竖高或纵向摆放的物体,一般要用立幅构图。

竖构图可以表现高大,垂直的感觉。

要会使用取景框。

首先要仔细的观察物体与物体之间摆放的位置是什么形状,用几何形体概括的方法,将物体摆放的形状勾画在画面中的最佳位置,要使画面均衡。

构图位置,也就是物体在画面中占有空间的位置。

构图位置体现了画者的审美观念。

画面常见的构图问题:
画面空旷,单调,物象与空间失去恰当的比例关系,造成过分悬殊的对比,削弱了两者之间的整体联系。

将物象加大一些,运用衬布的变化充实和丰富画面,可加强物象与空间的统一因素。

“空”——丰富画面求得充实
画面闷塞,“不透气”,物象与画面空间过分“统一”,缺少对比与变化因素。

缩小物象,增加“透气”的空间,使两者构成恰当的比例关系。

在空间的衬托下,使物象集中而鲜明地呈现于画面。

“闷”——缩小物象求得对比
画面呆滞、刻板、完全对称的布局,造成“统一”有余,变化不足。

适当调整物象的空间位置打破完全对称的布局,加强变化的因素,构成均衡的构图形式。

通过主次,轻重的对比求得变化,增强构图的美感。

“板”——打破对称求得变化
画面只有“聚”的统一,而无“散”的变化,造成“挤压”感。

要改变物象过分聚集的布局,形成前后左后,疏密有致,高低错落,互相响应的布局,在统一中变化,增强构图的美感。

“聚”——疏密对比求得变化
画面重心偏移失去均衡。

物象集中偏向画面一侧,虽有变化但失去统一,造成画面的不稳定感。

适当调整物象的空间位置,构成异形同量的均衡布局,以“异形”求变化,“同量”求统一,保持重心稳定,取得统一而富于变化的构图。

“偏”——调整重心求得稳定
画面零散,缺少联系。

变化与统一的关系处理不当,只注意了前后左右
的空间变化,忽视了相对的集中统一,造成构图松散。

调整布局,形成相对集中的构图中心,通过“聚”与“散”,“主”与“次”的对比,在变化中求统一。

“散”——主次对比求得变化
(四)教师示范:(采用直观教学法)
1、示范内容:一张静物素描的整体构图方法。

2、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构图方法和步骤。

3、教师活动:边示范边讲解,提示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构图。

首先要仔细的观察物体与物体之间摆放的位置是什么形状,用几何形体概括的方法,将物体摆放的形状勾画在画面中的最佳位置。

要是画面均衡。

(五)学生活动:学生快速绘制几张该静物的小构图,选择满意的上正稿。

(六)作业点评(采用自评、互评最后师评的方式)
........忽略此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