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 突然抛弃俗世功名,离开娇妻爱子 前往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时年3 9岁。从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个 阶段。出家后,他断绝尘缘,超然 物外,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 理,完全过起了一种闲云野鹤似的 宗教生活。24年后,也就是距他 63岁生日还差10天的时候,李 叔同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 陵养老院。李叔同临终前书“悲欣 交集”四字以为绝笔。

夏先生这样问,那是因为作为故交,他非常了解:
昔日的李叔同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也曾过着安逸华
贵、锦衣玉食的日子。后来,夏先生在《生活的艺术》
一文中写道: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一切都好。白衲衣、
破卷席和旧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和白开水同样好。
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能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咀
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观照出人生的本来面
• 受戒后持律极严,完全按照南山律宗的戒规: 不作主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 师,粗茶淡饭,过午不食,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 水生涯。或如好友夏丐尊所形容的,从“翩翩浊世 佳公子”,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这种变 化,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难以 承受,而李叔同却以平常心澹定自然地完成转化, 成了弘一法师。
• 不同的读者,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如学者叶圣陶先生
解释“欣”字,一辈子“好好地活”了,到如今“好好 地死”了,欢喜满足,毫无缺憾。
• 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教授认为“悲”是悲悯众生的苦
恼,“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脱。
• 大空法师说“大师之所谓‘悲’者,悲众生之沉溺生死, 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门之戒乘 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难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广大,总 之为慈愍众生而起之‘称性大悲’也。大师之所谓‘欣’ 者何,欲求极乐,欣得往生,欣见弥陀而圆成佛道,欣 生净土而化度十方”。
• 4.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李叔同)因战事而滞留宁波, 在夏沔尊先生住所小住数日。其间,弘一法师用餐时, 享用的仅是一碗米饭、一道素菜和一杯白开水而已。夏 先生看在眼里,实在于心不忍,便说:“一碟腌萝卜, 你就不觉得太咸吗?”

“咸有咸的滋味。”

“不添茶叶,白开水就不嫌太淡吗?”

“淡有淡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道。”
•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 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 卑。”
• 夏丏尊:
• “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 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 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丰子恺: 人生三层楼:
一层,妻子儿女,柴米油盐 二层,诗书文化 三层,宗教信仰
历历可见。
• 2.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 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 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 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 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 3.李叔同先生生当乱世,在他历尽百劫之后,终 于在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当了 和尚,时年三十九岁。从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阶 段,就是丰子恺先生所说的“爬上三层楼”的阶段。 他一出家即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 “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
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 江,生于天津。 5岁丧父,在母亲 的扶养下成长。1901年入南洋公学, 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 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 学习音乐,并与留日朋友创办《春 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 《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 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在音 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 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 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 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①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禁锢的中国 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 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 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 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② 先生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 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 物。 (七)
• (一)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
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 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
又著《弘一大师传》的作者台湾陈剑慧教 授说”弘公把‘悲欣交集’交给他的法 侣——妙莲法师,是告诉妙莲,他是决定 ‘往生’了。“悲欣交集”是弘公当时临 终的情境。
“悲欣交集”囊括的是弘一62年的人间 岁月,其间的悲有几多,欣又有几何,只 有远去的大师自己知道罢了。令人感谓的 是,他书写的竟是那样的信手拈来。
位许幻园。有年冬天,大雪纷飞,许幻 《 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说:“叔同兄, 送 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 别 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 》 叔同看着好友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 的 一个小时,连恋人多次的叫声,仿佛也 故 没听见。随后,他返身回屋,让恋人弹 事
琴,他含泪写下《送别》。《送别》一 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从歌词的字 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 的道理。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 别呢!弘一法师的词象一杯清香的茶, 清淡纯净,淡中知真味。
• ①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② 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 (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 ③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 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 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④出家前的五 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⑤词家寇梦碧 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 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 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五)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 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 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 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 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 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 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
• 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
施舍,挚友和弟子供养净资,也全都用来印佛经。

夏丏尊先生曾赠给他一架美国出品的真白金水晶眼
镜,他也送给泉州开元寺,以拍卖所得的五百元购买斋
粮。

弘一法师对重病视若无事,工作如故,他曾对前
往探病的广洽法师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
我有没有念佛。”他这样虔敬的宗教情怀岂是常人可及?

•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 这是弘一法师所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
目,这种自在的心性,宛如一轮皓月,是何等空灵的境
界。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 ①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 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 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 属。②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 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留学日本,李 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 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 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 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 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 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 面。(一)
• 故事:

1.弘一法师深恐堕入名闻利养的陷阱,他律己极严,
生怕接受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变成个“应酬的
和尚”,因此每到一处,他必定先立三约:一、不为人
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嘘。

他日食一餐,过午不食。素菜之中,他不吃菜心、
冬笋、香菇,理由是它们的价格比其它素菜要贵几倍。
除却三衣破衲,一肩梵典外,他身无长物,一向不受人
《非常道》选取了弘一法师的一件小事:
李叔同做了和尚,学生丰子恺仍跟他有来往。 弘一法师曾到丰家,丰子恺请法师就座。 法师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 多次如此后,丰问何故。法师答曰:“这 椅子里头,两根藤中间,也许有小虫伏动, 突然坐下去,要把他们压死的,所以先摇 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他们走避。
李叔同一生63年,在俗39年,
在佛24年。观其一生,半为艺术, 半为佛。其一生光明磊落,潇洒飘逸, 道德文章,高山仰止。赵朴初先生评价
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 耀天心。
• 林语堂:
•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 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 张爱玲:
•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 展史中,李叔同是学术 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 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 油画、钢琴、话剧等引 入国内,且以擅书法、 工诗词、通丹青、达音 律、精金石、善演艺而 驰名于世。他是中国油 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 驱之一。
•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 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 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 话剧团体“春柳社”的 主要成员。清光绪三十 三年(1907年)演出的 《茶花女》,是国人上 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 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 格丽特。李叔同在话剧 的布景设计、化妆、服 装、道具、灯光等艺术 方面,起到了开风气之 先的启蒙作用。
• ①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 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②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③留学日本 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 杂志》。④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 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 的社会教育功能。⑤一首《送别》意蕴无 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 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 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 了几代人的心灵。⑥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 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二)

• (二)音乐方面的成就 绚
• (三)美术方面的成就 丽
• (四)戏剧方面的成就 至
• ①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 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一样, 像一样。” ②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 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 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 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 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 高僧。③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④ 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 身地”做的缘故。⑤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 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 师表,他一丝不苟。 (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