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考试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动物心理的发生的三个阶段,掌握反映、感应性、信号性反映的概念与标志性生物;熟悉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掌握感觉、知觉、思维萌芽阶段的界限与代表性动物;掌握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心理发展的动力,以及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熟悉并掌握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及主张;能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掌握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在人类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大纲内容与重点】第一节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动物心理的发生生物进化到一定水平,出现了神经系统,于是最为简单的心理现象出现了。
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一)反映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便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反映是物体相互运动的结果,在反映过程中,往往是一种物体状态的改变可以把另外一种物体的特性再现出来。
感应性是生命物质和无生命物质的根本区别。
(二)感应性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
在动物界,最低级的动物是原生动物,然而它们的感应性要比植物复杂得多。
它们都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所做的反应,而这些刺激又和生物体的基本生活机能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它们的这种感应性是一种生理反应而不是心理活动。
一个物体具有了感应性,只能表明其有生命,还不能确定其有心理。
因为心理发生的标志是信号性反应。
(三)信号性反应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当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激的信号,我们就说它不仅具有生命,而且还有了心理。
目前研究证实,扁虫是最低级的能够建立条件反射的动物,也就是说,扁虫具有了心理。
比扁虫更加高级一些的动物,他们具有节状神经系统。
凡是具有节状神经系统的动物,都能建立条件反射。
节状神经系统的动物(如蚯蚓),其神经节越来越大,尤其是头部的神经节,后来就发展成为脑。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
动物心理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的萌芽阶段。
(一)感觉阶段处于感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无脊椎动物。
这种类型的动物只能对单一性质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即只能反映刺激的个别属性。
蚂蚁、蜜蜂和蜘蛛等昆虫就是典型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只有感觉这种心理现象。
(二)知觉阶段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低等脊椎动物。
这类动物不仅能够反映刺激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对刺激物的多个属性进行反映。
动物演化到脊椎动物,例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已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和脑。
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现代动物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都属于低等脊椎动物,它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知觉阶段。
(三)思维萌芽阶段处于思维萌芽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是高等脊椎动物。
一般说来,大部分哺乳类动物的心理只是达到了知觉高度复杂阶段。
只有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属于灵长类动物的有黑猩猩、大猩猩等。
哺乳类动物演化到类人猿时,它们的反映活动达到了动物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即思维萌芽阶段。
类人猿不仅具有多种感觉、知觉以及多种情绪反映,而且能够根据已感知过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当动物的心理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就为人类心理产生创造了条件。
人类心理就是在动物心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动物心理与人类心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节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人类心理的发生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一)劳动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当类人猿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时,就发展成了人。
所以说劳动使类人猿变成了人类,劳动使人类的心理得以发生。
1.劳动使人类心理有了产生的必要。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劳动,而要劳动就必须在心理上发生为劳动所需要的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1)概括性。
人类如果没有概括性认识,就无法进行劳动。
正是因为按“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这一原理,于是为人类所特有的劳动的这一需要,就产生了人的心理的概括性。
(2)预见性和目的性。
人类劳动开始时,需要预想到以后的结果。
所以,劳动要求从事劳动的人有预见性和目的性,否则,劳动就无法进行。
这一点正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处。
2.劳动使人类的心理有了产生的可能。
、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祖先的手成了劳动的器官,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发音器官发生了质的改变,大脑皮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有这些都为人类心理的产生打个了基础,这主要是:(1)劳动使人类的祖先的爪(前肢)和足(后肢)产生了分工。
(2)劳动发展了人类的社会集体性。
劳动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
集体劳动对人类心理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促进了知识经验的传递。
另一方面自己也学会了制造工具的技能。
其次,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生。
最后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二)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正常人思维赖以进行的工具。
1.语言产生的条件。
(1)语言为劳动过程所必需的。
没有语言就不能劳动,语言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
在劳动过程中,已经到了彼此之间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
可见语言也是适应劳动需要而产生的。
(2)语言是劳动结果所必需的。
在劳动中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必须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迫切需要一种工具来标志事物的名称和表示一定的过程和情境。
可见,为了保存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也需要语言。
(3)劳动使人有语言的发音器官和共鸣器。
在劳动过程中,人的口腔、鼻腔和咽喉形成了直角,从而加长了呼吸道,同时嘴巴越来越扁平,腮部越来越发达。
从而使人类的发音器和共鸣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劳动使人有了能够说话和听话的大脑。
人类的大脑中出现了言语中枢,主是言语听觉区(颞叶)和言语运动区(额叶)。
2.语言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祖先在社会劳动和社会交往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需要而产生的。
语言一经产生,又对人类的心理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的心理产生了质的飞跃。
(1)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是人类心理产生与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
以词作为条件刺激物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点之一(2)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
没有语言符号,抽象思维的结果就无法表示出来,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
(3)语言使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促进了心理向更为复杂的水平发展。
二、人类心理的发生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有如下含义:第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质的特征。
第二,心理发展阶段,是从低到高并按一定次序进行的,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
第三,前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是后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基础,前一个阶段的心理没有发展,后一个阶段的心理就不可能发生。
第四,心理发展过程中相邻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划分,而有一定的交叉,同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心理发展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第五,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中,个体心理发展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二)心理发展的条件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对于心理发展来说,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和条件,相应的心理就不能发展。
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遗传素质只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其中,教育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环境和教育只是外因,如果要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作用,就必须通过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才有可能起作用。
第三节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人类心理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概括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一、概括性“凡是这样必那样”,对客观事物有这样的认识就是概括。
例如,人类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些概括性认识:“凡水都可以灭火”、“凡金属都可以导电”等。
概括性是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主要标志。
二、目的性(预见性)目的性是概括性的必然结果。
概括性是“凡是这样必那样”,目的性则是“要那样就这样”。
“凡是水就可以灭火”是概括性,“要灭火就用水”则是目的性。
目的性是当事物没有出现前,就有所预见,按预见行动。
如果是按事物的现状去行动,就不能说是有目的性。
目的性也是区分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
在活动中,人类是目的在先,行为在后。
而动物则是行为在先,目的在后。
三、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就是人能够根据目的和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使客观事物服务于自己。
动物没有主观能动性,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被动的,是受本身生理状态和客观现实情况支配的,而人可以认识规律,使规律为自己服务。
四、社会制约性人类意识的发展服从于社会历史的规律,是为人类改造世界服务的。
即使是反映自然界的规律,也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因此,人类不论是反映自然界还是反映人类社会,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心理,同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发展。
1.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不同,人们的心理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的意识内容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2.个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水平不同,使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不同3.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其心理发展的特点也不一样。
第四节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华生在发展心理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
这种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首先,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行为的产生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来源于客观,而不决定于遗传。
其次,他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思想。
在儿童情绪发展方面,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
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使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
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华生认为,在教育儿童时,方法应该多样,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确定教学方法。
同时,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标准,要根据不同文化有所变化,不能是统一的。
第二,反对体罚儿童。
华生认为,父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具有与团体行为准则一样的行为,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如果想要采用体罚来培养儿童的心理学良好行为,只会造成不良后果。
这是因为:首先,体罚不及时,达不到体罚的目的;其次,体罚时家长或教师容易失去理智,把体罚当作为发泄自己不满的手段,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最后,体罚的程度不易掌握,体罚有轻有重,太轻不起作用,太重则对儿童健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