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物分离和提取技术
大多数细胞表面都有一定 的电荷,絮凝过程是加入 电解质后,相同电荷的排 斥以及细胞表面水合程度 不同而产生聚并的过程。 Kakii通过实验证实细胞表 面的离子键和氢键参与了 细胞的絮凝过程。
26
常见的絮凝剂
絮凝剂从化学结构看,主要分为三类:高聚物、 无机盐、有机溶剂及表面活性剂。 有机溶剂:成本高、用量大。如乙醇、丙酮和甲醛 无机絮凝剂:效果好、但通用性不好 阳离子对带负电的胶粒凝聚能力的次序为:
21
絮凝技术 目的:
1 、增大悬浮液中固体粒子的大小,提高其沉降 速度; 2、降低发酵液粘度(结合其他的预处理方法, 如稀释、加热等);
3、采用普通、简单、有效的过滤方法,实现固 液分离。
22
1、絮凝和凝聚的区别
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架桥 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是一种 以物理的集合为主的过程
11
1、盐析法
原理 水溶性蛋白质溶液是胶体体系,分子与水有很大的亲 和力,所以又是亲水胶体。它的溶解度与其分子高度 水化有关,所以溶解的蛋白质分子周围有水化层。水 化层是胶体体系稳定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向胶体系 统中加入电解质,随着体系的离子强度增大,蛋白质 表面的双电层厚度就会降低,静电排斥作用减弱,同 时也使得蛋白质某些疏水区的水化层脱落,疏水区域 暴露,容易发生凝聚,从而沉淀。水溶液中的蛋白质, 其溶解度一般在生理离子强度范围内(0.15~0.2mol/kg) 最大,低于或高于此范围时均降低。
需消耗大量的酸碱。因此,采用调节pH值实现等电 点沉淀有一定的局限性。 16
3. 加热法
原理:热敏性是蛋白质的一个显著特性,有些蛋 白质在50℃即失去活性而变性。一般的蛋白质在 70~80℃则不可逆的变性析出。 在柠檬酸的生产过程中,将发酵液加热到80℃可以 使蛋白质变性凝固,降低发酵液的粘度,在除去杂 蛋白的同时,过滤速度也得到了提高。
13
2、等电点沉淀法
蛋白质通式:
NH2 R COOH
R COOH COO NH2 R NH2
——一种两性电解质
羧酸解离时产生H+,使蛋白质具有弱酸性:
+ H
蛋白质的氨基能与H+结合成R-NH3+,使其具有弱碱性:
NH2 R COOH + H R NH3 COOH
它在酸性溶液中带正电,在碱性溶液中带负电。
14
蛋白质的等电点: 当溶液处于某一pH值时,蛋白质质点所带的净电 荷恰好为零,此时的pH值就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等电点状态时,蛋白质之间的静电排斥力最小,此时 蛋白质质点迅速结合成聚集体,沉淀极易析出。 在抗生素的生产过程中,一般将发酵液的pH值调至 2~3的偏酸性范围或8~9的偏碱性范围内,使蛋白质变 性沉淀。 链霉素生产中,采用调pH至酸性(pH3.0),加热 至70℃,维持半个小时的方法来去除蛋白质,能使过 滤速度增大10-100倍,滤液粘度可降低1/6。
15
条件:
1、在低离子强度和pH值约为等电点的条件下进行
2、在偏酸性范围内,多通过加入无机酸(如盐酸、 磷酸和硫酸等)调节pH值完成等电点沉淀
范围:一般多用于疏水性较大的蛋白质。 优点:省去了后续的脱盐操作,并且当沉淀操作的pH
值较低时,杂蛋白更容易变性,是蛋白质初级分离的 有效手段。
缺点:极端pH值会导致某些目的产物失活,并且
24
图1-2 高分子絮凝剂的混合、吸附和絮凝作用示意图 (a)聚合物分子在液相中分散、均匀分布在离子之间; (b)聚合物分子链在粒子表面的吸附; (c)被吸附链的重排,高分子链包围在胶粒表面,产生保护作 用,是架桥作用的平衡构象; (d)脱稳粒子互相碰撞,形成架桥絮凝作用; (e)絮团的打碎
25
(3) 双电层理论
10
水溶性蛋白质的去除
发酵液的预处理,从根本上说,是如何使可溶性杂蛋 白形成沉淀,以便随固形物一同除去的过程
水溶性蛋白质的特征:
1、以胶体状态存在于发酵液中,其稳定性与所带电荷 有关; 2、两性物质,存在等电点,等电点多在酸性范围内。 在酸性溶液中带正电,在碱性溶液中带负电; 3、加热易变形,可使溶液粘度降低,加快过滤速度 根据蛋白质的特性,有几种去除方法?
8
无机离子的去除
钙离子的去除 ——加入草酸或草酸钠
1、草酸可酸化发酵液,改变发酵液的胶体状态,有助于 产物转入液相。 2、反应生成的草酸钙还能促使蛋白质凝固,提高滤液质 量。 3、在沉淀钙离子的同时,草酸还会与发酵液中的镁离子 形成草酸镁,去除部分镁离子。 4、草酸的价格较高,注意回收利用以降低成本。 例如:在四环类抗生素废液中,加入硫酸铅,60℃下 反应生成草酸铅,草酸铅在90~95℃下用硫酸分解, 再经过过滤、冷却、结晶操作后就可以回收草酸。
絮凝剂种类 核酸 蛋白质 高 聚 物 纤维素 聚电解质 多糖
絮凝剂 DNA -------------
絮凝细胞 细菌 细菌 酵母
聚丙烯酰胺
聚乙烯亚胺 葡聚糖 壳聚糖 乙醇 丙酮
细菌
细菌 细菌 酵母 酵母 酵母
有 机 物
溶剂
其他有机物
腐殖酸
鞣酸 单宁 镁盐
酵母
酵母 细菌、酵母 细菌、酵母 酵母、藻类 酵母
凝聚:指在中性盐作用下,由于双电层排斥电位的 降低,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絮凝的优点:能耗低、易操作、工作量小
23
2、 絮凝机理
(1)胶体理论 把细菌直接当作胶体溶液中的胶粒来解释絮凝 过程。絮凝是由于细胞表面的极性基团引起的表面 吸附,而使表面自由能降低的过程。 (2)高聚物架桥理论 W.C.Megreor发现细胞在表面分泌出许多高聚物如 蛋白质、多糖等,这些高聚物在细胞膜表面形成胞 外纤丝。细胞的絮凝是由于这些胞外纤丝之间架桥 交联形成的。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絮凝取决于细胞生 长的胞龄以及表面分泌物的种类和数量。
9
镁离子的去除
——加入三聚磷酸钠
——与镁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即可消除对离子 交换树脂的影响: Na5P3O10 + Mg 2+ = MgNa3P3O10 + 2Na+ ——用磷酸盐处理,也能大大降低发酵液中钙离子 和镁离子的浓度。此法可用于环丝氨酸的提炼。
铁离子的去除
——加入黄血盐
——使其形成普鲁士兰沉淀 3K4Fe(CN)6 + 4Fe 3+ = Fe4[Fe(CN)6]3↓+ 12K+
细胞收集技术(固液分离技术)
1、过滤 2、离心 3、膜分离
则离心沉降速度为:
d p ( s L )4 2 N 2 r
3、 产物为细胞
离心或过滤——固相干燥——得到菌体 固液分离目的: 分离细胞、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如细胞碎片、 核酸以及蛋白质的沉淀物)
4
2.2 发酵液预处理和絮凝
• 预处理:
• 高价无机离子的去除 • 蛋白质的去除 • 絮凝 • 固液分离技术
为什么?
发酵液杂质对分离提取影响最大的是:
高价无机离子和水溶性杂蛋白
20
2、 调节pH值——改善过滤特性
1、对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等两性物质而言,将pH值调 至等电点,即可沉淀除去。 2、在膜过滤时,发酵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容易吸附于 膜上,调节pH值可改变易吸附分子的电荷性质,减 少膜的堵塞和污染。 3、在合适的pH值下,细胞和细胞碎片及某些胶体物 质会趋于絮凝状态,形成较大的颗粒,有利于过滤 操作的进行。
18
优点:
有机溶剂的密度较低,产生的沉淀物易于分离
缺点:
易引起目标蛋白质变性,沉淀操作必须在低温下进行, 成本较高。一般只适用于液体处理量较少的情况。 常用于沉淀的有机溶剂有丙酮和乙醇
19
发酵液处理性能的改善
1、降低发酵液的粘度——加热法和加水稀释法两种
目的:提高过滤速率 例如,在40℃时,12°Be′麦芽汁的粘度为1.2×103Pa· s,当温度升至75℃时,粘度可下降一半,过滤 速率加倍。对于链霉素的发酵液,在pH值3.0的条件 下,升温至70℃后维持半小时,可使液体粘度下降 1/6,过滤速率增大10~100倍。
28
聚丙烯酸类阴离子絮凝剂,它们无毒,可用于 食品和医药工业中。 天然的高分子絮凝剂 ——壳聚糖、海藻酸钠、明胶、骨胶等
优点:无毒无害,环境友好
无机高分子聚合物: ——聚合铝盐、聚合铁盐
微生物: ——多为多糖和核酸、蛋白质 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絮凝效果的代谢物 多无毒,安全性好,高效性(用量少)
29
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
缺点:导致目标产品的变性,目标产品为热敏性
物质时,应该谨慎使用。
17
4. 溶剂沉淀法
原理:有机溶剂使蛋白质分子表面荷电基团或亲水 基团的水化程度降低,破坏蛋白质胶体的水膜,降 低溶液的介电常数。这使得蛋白质之间的静电引力 增大,产生凝聚和沉淀。 影响因素:由于有机溶剂沉淀也是利用同种分子之间 的相互作用,因此无机盐对蛋白质的溶解度影响很大, 在低离子强度和等电点附近,容易生成沉淀,所需的 有机溶剂量较少。并且随着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增 大,有机溶剂沉淀越容易进行,有机溶剂的加入量也 越少。
12
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
1、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和立体结构,结构不对称的 高相对分子量蛋白质所需的盐浓度较低; 2、对于特定的蛋白质,主要影响因素为无机盐的种 类、浓度、温度和pH值。 离子半径小而带电荷较多的阴离子的盐析效果比 较好,含高价离子比低价型(1-1)盐的效果好。 盐析操作的温度和pH值。 高离子强度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升高温度,蛋白质溶解度降低; pH值在接近蛋白质等电点时,有利于盐析 盐的种类,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
高价无机离子——影响离子交换树脂对目标物的吸附
水溶性杂蛋白
影响离子交换和大网格树脂的吸附能力 有机溶剂提取和双水相萃取时,产生乳化,难以分离 在常规过滤或膜过滤时,使滤速下降,污染滤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