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月亮情结,作文李白的月亮情结余养健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11月20日,卫星上的D立体相机开机并开始了对月面的拍摄。
从卫星传回的照片看,月亮本身并不很美,它的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的撞击坑,有的地方凹下去,有的地方隆起,就像一个麻子的脸。
可是这个并不很美的月亮,在先秦时期却被人们视若神明。
《国语•周语上》说:古者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旧注:明神,日月也)而敬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
可见当时已有祭月之礼。
后人们发现这个宛若神明的月亮有点神秘,看上去隐隐约约的似乎有人在活动。
于是就创造了吴刚、嫦娥和桂花树的神话。
月亮开始渐渐地令人向往了。
再后人们发现月亮不但神秘,而且还非常美丽。
它洁白温和,向人间遍洒清晖,于是便借月亮寄托闺愁宫怨和离情别意。
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就有许多描绘明月的句子。
明白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是以月寓闺愁。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遗我一书札。
是以月寄相思。
曹植的《七哀诗》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之句,把这种相思之情,更是推向悲切哀婉之极至。
但这一切都还不够。
月亮,这个让世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月亮,她所蕴蓄的化内涵,她所充溢的情思意韵,还远未被世人所参透。
这时,李白诞生了。
李白诞生于农历正月十六,正是一月之中月亮最圆的时分。
这个天才诗人,这个月亮诗人,他是披着满月的清晖到人世的,他也就注定要为月光歌咏一生,赞叹一生,最后再回到月光中去。
中国也许有许多人不知道尧舜是谁,秦始皇是谁,甚至唐太宗是谁,但很少有人会不知道李白是谁;中国人可以不会背《百家姓》,《千家诗》,甚至《三字经》,但很少有人不会背《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李白借月思乡的诗,几乎所有中国幼儿便能琅琅成诵。
人们认识李白,也大体是从这首诗开始。
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是一个清幽而静谧的世界,是一个空灵而透明的世界,是一个远离尘喧而又充满情味的世界,是一个飘忽渺远而又伸手可捉的世界。
走进李白的月光世界,我们会惊异地发现,明月能慰藉悲苦的心灵,会陪伴孤单的身影;明月能抚平怨妇心中的创伤,会擦去离人的眼角的泪水。
她有着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
她会让人暂时忘记尘世的纷扰纷争,让人在安宁静谧的世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寻觅尘世之外大千世界所涵蕴的无穷美感。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蜀中的山山水水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最让他梦牵魂绕的还是峨嵋山月。
因此当他24岁,告别峨嵋山,出蜀开始为自己的前程奔走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月只半轮,影还入江,何况悲秋?何况入夜?世事难全,人生难料,但淡淡之愁,只轻轻带过,并不显得沉重。
何也,有月亮相陪,虽只半轮。
这倒影落在江心的半轮秋月,一直在脉脉送行,先是平羌,再入清溪,最后是三峡,千里相送,情深意长。
最为奇妙的是,此诗二十八字中凡五见地名,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王麟洲评曰: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评之准确,赞之中肯。
但李白何以在这短短的几句诗中不厌其烦地重复地名,明眼人一看便知:故乡之情难舍,故乡之月难忘。
此后李白便以月为伴,浪迹天涯。
庐山月神奇,李白便咏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金陵月伤怀,李白便吟月下沉吟久不归,古相接眼中稀。
秋浦月断肠,李白便叹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情。
镜湖月秀美,李白便歌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潇湘月轻盈,李白便唱舟浮潇湘月,山倒洞庭波。
即便是在梦中,李白也有月光相伴,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明月就这样与李白形影相随,终身相伴。
但令人遗憾的是,明月陪着李白走遍名山大川,却没有很好地伴着李白步入仕途。
诗人李白毕竟是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他的一生都幻想着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能建功立业,以施展自己的宏图大愿。
造化也特别垂青于他,曾两度让他步入仕途,一次由道士吴筠推荐,以召赴阙,供奉翰林,在皇帝身边做事,稍有拍马阿谀之能事的人,飞黄腾达便唾手可得,但是他真率狂放,蔑视权贵,竟然放胆到让高力士为他脱靴磨墨,群小岂能容他?第二次是投效永王,蛮以为可以尽忠报国,不料永王竟被朝廷宣布为叛党,于是自己也成为叛党之同谋,不但难圆入仕之梦,而且被作为囚犯,放逐夜郎。
壮志难酬,宏图不展,人生之悲,莫过于此。
心中隐痛,有谁能抚?天地之间,唯有明月。
李白知道,这是明月过于垂青他了,不忍心让他误入岐途。
因为中国从都不缺政客,中国缺的是狂傲不羁的、会为月亮而唱的歌手。
花间一壶酒,独酌天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竹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自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藐云汉。
(《月下独酌》第一首)这是一首凄恻清幽的明月之歌。
本是孤独的身影,却邀明月伴,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且饮且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虽然诗至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
但尽管如此,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待日月下独酌时,还要将这月与影邀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
可见诗人孤独之至,情深之至,超尘拔俗之至。
青天有月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是一首忧思绵绵的明月之歌。
悠悠万世,亘古明月,晚升晓没,踪迹难寻。
于是抬头远眺,于是停杯一问。
但这一问却问出了一个永恒的思考,一个永无答案的难题。
这一问又将千古感慨系之于月,把对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这一人和自然、人和宇宙之间冥冥中的矛盾摆在了世人面前。
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这就给人带不能与月长伴相守的遗憾。
月亮是永恒的,宇宙是伟大的,人生却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水滴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
但诗人深邃如炬的目光,却仿佛要穿透月之永恒作无限深邃的哲学思考: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其间有说不尽的坎坷曲折,道不完的孤独寂寞。
那么暂且忘掉尘世的一切,邀月相伴,对酒当歌吧!人生将会变得何其畅达,精神将会变得何其自由。
有了这样的思考,这首明月之歌才能穿越时空的隧道,带着一种寂寥荒远的魅力,呈现于我们的面前。
此外,诗人还以月表纯洁友情。
在《哭晁卿衡》中,诗人写道: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将友人晁衡比作明月,把晁衡海中遇难比作明月沉碧海,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痛悼之情。
李白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予了无限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中以寄明月这种十分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友人的关慰,同时又用明月象征自己和友人的品质洁白无瑕。
诗人还借明月表现离别思念之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捣衣篇》)一片捣衣声,千缕思夫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关山月》)描写了塞外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
诗人还借明月尽显自己豪迈洒脱的性格。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东鲁门泛舟》)诗人将月下泛舟当作人生无穷乐趣。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人不但邀月对饮,而且要上天捉月了,其豪迈之气直冲云霄。
当然,诗人更多的还是借月表现自己孤独落寞的心情。
李白命途多舛,一生屡遭厄运,落寞之情,时涌心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长相思》)被迫离京的悲痛,溢于言表。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玉壶吟》)月下拔剑起舞,竟至高歌泪下,何等悲壮!迁客此时徙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鹦鹉洲》)则饱含了对黑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合理现象的悲愤控诉。
我们还可以从李白的咏月诗中,感受到另一种感情。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飡。
(《宿五松山荀媪家》)天子不能屈,四海不足容的李白,在一个普通农民家里竟如此虚心下气,如此温和诚挚,其情也真,其意也浓,这是李白诗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李白一生作诗无数,可惜流传下的仅900多首,而这900多首诗中,歌咏月亮的就有200多首。
他不像一般诗人一样,只留下若干咏月的名篇名句,他用数不胜计的篇构织出一个特殊的世界。
那是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是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这世界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使中国古代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融化了他的风格,他的情感,还有他的生命。
月缺白无味,白无月不逸。
在月光里,李白忘掉了自己,他与月对饮,与月共舞,最后到水中捞月,终于与月拥抱在了一起,月即是李白,李白即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