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标准化的与食品标准

标准化的与食品标准

19
2.3标准的构成要素
• 标准的内容:标准中规定的标准化对象的特征; • 标准的领域:指标准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即标准化对
象所属的专业部门; • 标准的级别:与批准发布标准的主管机关的行政级别
一致; • 标准的时间:标龄
20
2.4 标准的分类
(1)层级分类法:
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 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 企业标准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 发布
• 企业标准的代号、编号方法如下: Q/SH3055.266-2006 Q/JHG001-2002
企业标准一经制订颁布,即对整个企业具有约束性,是企 业法律性文件,没有强制性企业标准和推荐性企业标准之分。
25
(2)按性质分类
• 根据《标准化法》第七条的规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按性 质可分为: 强制性标准 推荐性标准 但实际上目前许多地方标准也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滞阻即废的原则
当标准制约或阻碍依存主体的发展时,应进行更正、修订 或废止。任何标准都有二重性,当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 提高到一定阶段后,现行的标准由于制定时的科技水平和人 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该标准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 进步因素,就要立即更正、修订或废止,重新制定新标准,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保持标准的先进性,国家 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标准的批准和发布者,要定期对 使用的标准进行审订或修订,发挥标准应有的作用。
标准化与食品标准
1
内容回顾
• 食品法律法规、标准、标准化概念 •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的地位 • 食品法规与标准的关系 • 食品法规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食品标准与市场经济的食品关标准系数量不少,但结构不合理,系统
性较差;
• 标准化的战略地位 标准的更新滞后,先进性程度和实用性较 差;
• 我国食品标准的现状 食品标准体系不尽完善,难以适应市场经 济发展的需要。
1、标准化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而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 过程。
2、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成果,标准化的效能和目的都是 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来体现。
3、标准化的效果,只有当标准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后才能 表现出来,决不是制订一个或一组标准就可以了事的, 有再好的标准或标准体系,如果没有共同与重复利用, 就不会产生效果。
注:1.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 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 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上述定义,尽管文字表述不同,但内涵基本一致,即标准化的目的 是为了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是一个包括制订标准、实施标准等内 容的活动过程。
7
1.2标准化定义的5个内涵:
方法标准:以通用的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
定、作业等各种方法为对象所制定的标准。
30
安全标准:以保证人和物的安全为目的而制定的标准。
卫生标准:主要包括通用卫生标准和工艺卫生标准。
环境保护标准:“三废”排放标准,噪声控制标准、粉尘 排放标准等。
管理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 所指定标准。以人和事为主要对象。
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 食品强制性标准。
29
(3)按内容分类
基础标准:以标准化对象的某些共性为对象制定的标准,作为制
定其他具体标准的基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名词术语、计量单 位等。
产品标准:为保证产品适用性,对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
求所指定的标准。品种规格、技术要求、产品试验方法、包装、运 输、贮存等方面的标准。
• 国家标准编号由国家标准代号(GB、 GB/T)、发布 顺序号(7718)、发布年代号(1994)
如:GB7718-1994、GB/T1.1-2000等。
22
• 行业标准
• 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 术要求,可制定行业标准(含标准样品的制作)。
• 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 拟、统一审批、编号和发布。
11
3.统一有度的原则
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对标准化对象的 特性和特征应做出统一规定,以实现标准化的目的。这一原则 是标准化的技术核心,技术指标反映标准水平,要根据科学技 术的发展水平和产品、管理等方面实际情况来确定技术指标, 必须坚持统一有度的原则。
如食品中有毒有害元素的最高限量,农药残留的最高限 量,食品营养成分的最低限量的确定等。
更应从潜在问题中选取,以避免该对象非标准化造成的损失。 标准的制定是依据科学技术与实验的成果为基础的,对于复
杂问题如安全、卫生和环境方面,在制定标准时必须进行综 合考虑,以避免不必要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和经济损失。
10
2.协商一致的原则
标准化的成果应建立在相关各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坚 持标准民主性,经过标准使用各方进行充分的协商讨论,最 终形成一致的标准,这个标准才能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得到 顺利的贯彻实施。如许多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对产品质量的 要求尽管很高,但有的国际标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合,因此,许多国际标准没有被我国采用。
12
4.动变有序的原则
标准应依据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按规定的程序适时修订, 才能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一个标准制定完成之后, 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人们 生活水平的提高,要适时的对标准进行修订。
国家标准一般是每5年修订一次,企业标准每3年修订1次。 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严肃的工作,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谨慎 从事,按科学规律办事,应进行的充分论证,不允许朝令夕 改。
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统一。 • 标准的对象具有重复性。 • 标准是协商一致的产物:表征为对于实质性问题,有关重要方面没有坚持
反对意见并按程序对有关各方的观点进行了研究和争议经过了协调。 注:协商一致并不意味着没有异议。 • 标准产生的基础是科技和经验的综合成果。 • 标准有一套规定的格式和制定颁发程序。
31
(4) 按形式来分类
13
5.互相兼容的原则
标准应尽可能使不同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实现互换和兼容, 以扩大标准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制定标准时,必须坚持互相兼容的原则,在标准中要统一 计量单位、统一制图符号,对一个活动或同一类的产品在核 心技术上应制定统一的技术要求,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集装箱的外型尺寸应一致,以方便使用,食品加工机械与 设备及其另配件等都应有统一的规格,以达到互相兼容的要 求。
1.1标准化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一些国家对标准化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定
义,其中有代表的定义有下列三个:
(1) 桑德斯在1972发表的《标准化目的与原理》一书中把
“标准化”定义为:
➢ 标准化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
全面经济,并适当考虑产品的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
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定并实施各项规
14
6.系列优化的原则
标准化的对象应优先考虑其所依存主体系统能获得最佳 的经济效益。
在标准制定中尤其是系列标准的制定中,如通用检测方 法标准、不同档次的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 一定要坚持系列优化的原则,减少重复,避免人力、物 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 食品中微生物和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就是一个比较通用 的系列优化的标准,不同种类的食品都可以引用该方法, 也便于测定结果的相互比较,保证产品质量。
8
4、标准化的对象和领域,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扩 展和深化的。
5、标准化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改进活动过程和产品的适 用性,提高活动质量、过程质量和产品质量,同时达到 便于交流和协作,消除经济技术壁垒。
9
1.3标准化活动的基本原则
• 1.超前预防的原则 标准化的对象不仅要在依存主体的实际问题中选取,而且
• 从标准的法律级别上来讲,国家标准高于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高于地方标准,地方标准高于企业标准。但从 标准的内容上来讲却不一定与级别一致,一般来讲企业 标准的某些技术指标应严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 标准。
21
• 国家标准
• 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 理委员会)统一计划、统一审定、统一编号和统一批准 发布。
• 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代号是“GB”字母GB是国标两字汉语拼音 首字母的大写;国家推荐性标准的代号是“GB/T”,字母 “T”的表示“推荐”的意思;推荐性地方标准的代号如陕西 省地方标准的代号为 “DB61/T”。
26
强制性标准:具有法律属性,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法 规等强制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
强制性标准是国家技术法规的重要组成,它符合世界贸 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定关于“技术法规”的定义,即: 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相应加工方法的、包括可适用 的行政管理规定再内的文件。
2
食品安全质量标准是企业组织食品生产的主要 依据,食品安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食品安全质量 标准水平。标准化在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 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引起社会的普 遍关注。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69年 决定把每年的10月14日定为世界标准化日。
3
第一节 标准化和标准
4
1.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28
推荐性
强制性
• 推荐性标准本身并不要求有关各方遵守该标准,但在 一定的条件下,推荐性标准可以转化成强制性标准, 具有强制性标准的作用。如以下几种情况:
• ⑴被行政法规、规章所引用; • ⑵被合同、协议所引用; • ⑶被使用者声明其产品符合某项推荐性标准。 • 《食品安全法》第十九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是强
• 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 一计划、组织制定、审批、编号和发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