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汉字在日本使用

中国汉字在日本使用

中国汉字在日本的使用
摘要:中国的汉字对日本影响很深,汉字促进了日本语言的发展,汉字文化已渗透到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以及国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本文就日语中汉字的传入、汉字的改革及现代日语中常用汉字的状况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汉字;日本;语言;影响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语言文化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中国的汉字对日本影响甚深。

日本第一部史书《古事记》,通篇都是用汉字写成的。

现代日语规范的表记方式虽已演变成汉字与假名共用的形式,但从宪法、政府命令到学校的教科书、报纸和包括幼儿读物在内的各类书籍以至商务合同、国民的一般信件都离不开汉字。

在社会生活和言语交际活动中,汉字和汉语词享有很高的地位,特别是日本的中老年人,对汉字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甚而可以说是崇拜。

在他们看来,文章中使用汉字的多少,反映着笔者文化层次的高低。

在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有时使用汉语词比和语(日本固有词汇)要高雅得多。

可见汉字文化已渗透到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以及国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汉字文化包括的方面广、内容多、内涵丰富,促进了日本语言的发展。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公元285年),《论语》和《千字文》传入日本。

其后,隋唐汉字和中国典籍又大量传入,从这时起,日本人在摄取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
载运文化的汉字。

唐代,众多的遣唐使来中国,他们在长期学习研究汉语的基础上,取汉字偏旁和汉字草书体简化、整理成假名(日语中所用的字母,分片假名和平假名两种),于是出现了假名和汉字并用的表记方式,从而结束了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

汉字传到日本以前,日语中表示下位概念的词很多,但表示上位概念的词极少。

在平安时代(785-1192),日本男人写信、记日记、写文章都用汉字,只有女人才用假名。

因此,当时汉字日语中叫“男手”。

实在没有汉字时,就用自创的汉字来代替,也就是现在日本人常说的“国字”。

明治时代前后,日本开始吸收西方文化,接触西方文字。

许多学者在研究了西方文字之后,感到了日本文字的不足,提出汉字难学难记,应该改革。

当时虽有人主张废除汉字,改用假名或罗马字,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汉字应该改革,不能废除。

于是日本的汉字改革运动便从此开始了。

庆应二年(1866年),前岛密(近代日本邮政制度的创始人)向当时日本政府最高领导人德川庆喜(德川幕府第十五代将军)提出了《废止汉字意见书》。

他在意见书中指出,汉字结构繁杂,要费很长时间来学习,影响教育的普及。

为适应文明社会的需求,有益于接受西方科学、新思想和新事物,必须废除方块字,用假名来代替汉字。

继前岛密之后,日本还有不少学者向政府提出过废弃汉字的建议。

日本政府也一直在过问此事,并在推行罗马字方面下了不少力量。

但废除汉字的主张,一直遭到日本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

这除了语言文字本身的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

首先是汉字文化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在日本深深扎下了根,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汉字载录的。

再说,日本人的姓名都用汉字,包括天皇在内祖宗的名字也都是汉字。

因此,若废除了汉字,岂不割断了历史。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事例证明不能废除汉字。

比如,在火车快速前进时,看到汉字地名可因神经的闪电式反射作用,即刻顿悟地名的含义,拼音地名则因必须经过缓慢的神经反应作用,有时快车冲过了好几个车站,才想出前一个地名的含义。

因此日本交通部曾一度废弃汉字改用拼音地名,后来不得已又恢复了汉字地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反对限制汉字的势力大大减少。

于是,国语审议会修订了2669字的《标准汉字表》,压缩成1850字的《当用汉字表》,于1946年11月16日,以日本内阁告示公布。

其后,又于1948年、1951年和1976年,分别对该表进行过修订和补充。

至1977年1月,日本国语审议会向文部省建议,把《当用汉字表》从原来的1850字增加到1900字。

四年后,于1981年10月,日本政府根据国语审议会的建议,以内阁告示第一号正式公布了1945字的《常用汉字表》,此表比1946年颁布的《当用汉字表》增加了95字。

从1923年日本制定最初的《常用汉字表》,到1981年颁布的现行的《常用汉字表》,按年代排列,汉字的字数分别为1962字—1850字—1945字。

从汉字字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日本在限制汉字方面进展不大。

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字数不但没有
减少,反而增加了近一百字。

这期间,日本教育汉字(在义务教育期间必须指导学生掌握的汉字)的数量也有变化。

1961年,小学六年间共学881字(一年级46个,二年级105个,三年级187个,四年级205个,五年级194个,六年级144个),1981年增加到996个(一年级76个,二年级145个,三年级195个,四年级195个,五年级195个,六个级190个),比1961年增加了115个。

纵观日本汉字改革的历史和现状,不难看出,对汉字的压缩和限制,日本政府虽花了不少力量,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由此看来,在汉字文化圈,压缩汉字是很困难的,要废除就更不容易了。

日语常用汉字的概念与汉语中的汉字不同。

常用汉字,在我国通常指分布广、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的字。

现在多以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编制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语等级大纲》中的汉字等级大纲为依据(以下简称《汉字等级大纲》);而现代日语中的常用汉字,指1981年10月日本内阁告示第一号公布实施的《常用汉字表》所收的汉字。

日本制定《常用汉字表》的目的在于限制汉字的使用范围。

由于日本制定《常用汉字表》的目的与我国不同,因此现代日语中所谓的常用汉字并非都是高频字。

比如,“朕、陛、吏、姬、诏、尉、爵”等字,大都只用于特定的人或事,使用频率低、构词能力也较差,但也被收进了《常用汉字表》,成为现代日语中的常用汉字。

中日两国历来有“同文同种”之称。

所谓同文,即两国使用相同的汉字。

在使用简化字之前,汉字是两国文化交流中的便利因素,
而当各自使用不同的简体字之后,两国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却加大了。

现代日语中的常用汉字,多数为我国汉字古义。

这也是目前日汉两种语言中汉字用法的主要区别之一。

比如,现代日语的“歩”和“走”分别为走和跑的意思,这和我国汉字的古义基本一致。

日语中的常用汉字“口、目、顔、足、帰、食、飲、書、言、泣、寝、着、速、寒”等,分别为“嘴、眼睛、脸、牙、归、吃、喝、写、说、哭、睡觉、到达、快、冷”的意思。

这些汉字被日本借用之后,一直延用至今,从字形到字义都没有变化。

我国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很多古汉语中的字和词已派生出诸如“跑、写、说、吃、喝、睡觉、冷”等众多的字和词。

于是古汉语中的不少字词被取而代之,现代汉语口语中几乎不用,只是在某些固定格式或惯用语中出现。

但这些派生出来的字词没有被日本借用,这便是现代日语汉字与现代汉语汉字字义上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

日语常用汉字中有一部分字义发生了变化。

如“朕”在我国是皇帝的自称,到了日本变成了天皇的自称。

这完全是因为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都在沿用“床”一词,但含义不一样。

日本古代都是和式房间,睡在榻榻米上,没有床。

因此“床”字传到日本后,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变成了地板的意思。

日语中的“床上”、“床下”即地板上面和地板下面的意思。

“床”有时还指榻榻米,如“古床”是旧榻榻米的意思。

由于中日两国国情不同,同一汉字在两国语言中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县(県)”,两种语言中的县都是区划单位,但日本的“県”相当于我
国的省。

再比如“白”,在两种语言中表示相同的颜色,但由于两国间的文化差异,分别给予白色以不同的内涵。

日本以红白相二为吉祥喜庆的颜色,但凡喜事都离不开白色。

过年时,日本的神社及各家各户的门口都横桂一根稻草绳,上面挂上很多白色纸条,用以避邪;平时开大会,主席团成员常常戴白花,用以区别一般与会成员;一年一度的新年联欢会(电视节目),日本叫做“红白歌合战”,红代表女队,白代表男队;平时送礼或过年时装压岁钱的所谓红包,在日本,多用边缘印有一条红线的白信封。

诸如此类的汉字字义的演变,不仅反映出日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同时也反映出国情与文化的不同。

这是中日汉字和语言对比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谢世涯:新中日简体字研究(m),语文出版社1989
[2]佐藤喜代治:日语词汇特点(m),明治书院1982
[3]池田弥三郎:日语常识大百科(m),讲谈社198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