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地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_闫启文

浅析地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_闫启文

美术大观ˉ艺术与设计ˉ
浅析地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文ˉ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ˉ闫启文 沈阳理工大学 2010 级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生ˉ吴维霞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 在城市有限空间得到充分 利用的前提下, 我们该如何考虑利用复杂多变的地 形来发展建筑空间, 如何创造更多适合人类生存居 住的空间, 又能使得自然环境空间不被破坏并且得 到充分利用, 这是当前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努力解 决的问题。 一、地景建筑的概念 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把自然稍加利用或改 造,在不损害大自然原来景观美学前提下,让建筑 融入环境,使得人们对周围环境重新给予新的评 价,使得功能和形式得到充分的结合。 我国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景地,合理利 用大自然在古代就有了不同的形式;在近代,这种 艺术形式以新的名称来出现,最早起源于美国。以 自然景观作为设计题材,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地 景建筑也随之产生。 地景是开放的空间景观,有着所有语言的特 征, 设计语言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重塑再现的关 系,使人们感觉到置身于自然景物之中。 无人的沙漠,湍急的溪流,空旷的平原,陡峭 的峡谷等,不同场所,顺应其自然景观来建造适合 人们生存生活的建筑, 会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与感 受。采用的手法也多种多样。自然环境中色彩以及 天气也是多变的,可以利用这种多变的因素,来充 分体现建筑的形态美和自然环境的融合与统一关 系。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建筑, 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美感。城市空间占地紧 张,向山要地的现象也日益严峻。因此,如何使建 筑与山体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成为当今坡地建筑设计 的出发点和设计原则。 二、环境对建筑形态的影响 “建筑形态学研究对象就是人、人与房子的关 系,也就是研究人的神形仪表与建筑形态本身的 关联。建筑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 ”建筑形态从现 代艺术入门, 人们总是在想如何建造建筑, 辉煌的 建筑形态从现代设计中发展而来,西班牙建筑师 的建筑更是在建筑形态上作出了更多的突破与创 新, 使现代建筑打破传统的建筑设计手法。 对于新 材料的运用以及新技术的出现,建筑设计也出现 了新的发展。 建筑形态,扮演着不同存在事物的角色,直接 描述着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新事物新建筑存在的联 系, 建筑形态就是在不同的设计手法中寻找与环境 相适应的手法, 也是形态不断变换的目的与方法的
在地景建筑设计中, 对材料天然的特性, 对建 筑材料内在的特性都经过考察和研究,并结合实 际场地进行分析,巧妙地发挥出适宜的建筑材料 的特性, 真实体现出材料本来的面目, 根据合适的 环境和建筑目的来选择最佳的材料,在材料选择 时既要考虑到工程的需要,也要对材料进行艺术 角度的理解, 在选择材料时扬长避短。 建筑装饰不 应该外加于建筑, 而是应当从建筑中生长出来, 就 像花从树上生长出来一样的自然。建造建筑的材 料特性是建筑的表达形式,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 使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相和谐, 成为一个 有机组成部分。 3 .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有机建筑是“自然”的建筑。地景建筑是适应 自然环境的建筑。 对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地景建 筑,它应当属于自然的一个部分。建筑应是基于环 境的产物,与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建筑从内到外统一于环境是地景建筑的根本, 正确 对待地景建筑形式的出现,而不是照搬形式。建筑 的整体与局部是不可分割的。 地景建筑是由内到外的建筑, 总体属于局部, 局 部又服从于整体,密不可分,形式和功能是统一的。 综上所述,地景建筑中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繁 多。充分运用自然环境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 开”的景观效果。摆脱凌乱和苍白平淡的主要关键 还是在于创意手法的运用和景观构成的表达。 创立 主题思想,使不同的环境有自己的性格特色,富有 魅力。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是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 都应不断地深化地景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步骤,也意味着人与自然及人与建筑之间新的联 系, 推动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有着全新的转变 和发展。 建筑是有生命的,正如植物和人一样,需要阳 光、空气、温度、土壤等。不同的影响因素造就出 不同的建筑形态。 1.坡度的影响。由于地形的高低错落、表面起 伏,有时甚至是陡峭悬崖,这给建筑创作带来极大 的难度, 但同时也为建筑创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 间,便于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2.日照的影响。随着光线强度的变化,色彩的 明度也发生着变化, 物理环境的变化会关联到心理 感受。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建筑的光照是需要考虑 的重要因素之一。 居室采光的质量是建筑内在品质 的重要部分。在坡地上的建筑,往往有充足的光源 可以采集,这是坡地建筑的一大优势。 3.风向的影响。季风气候是我国的主要风向, 在冬季主要以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季风为主。 夏季 时,以来自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为主。 合理利用季风和山体的天然屏障, 合理避免寒风的 来袭,成为建筑选址的主要因素。 4.雨水的影响。 “山地区域内降水量较大,所 形成的地下、 地表径流在不适当的时候会对山地建 筑构成较大的影响。为了消除或减少这种不利影 响,应当对山地的排水路径、方式进行合理设计, 同时巧妙利用地表沟壑,组织建筑布局,营造独特 的景观。 ”在现代建筑中,雨水的过滤、储存、控 制和检测往往能给建筑带来更有利的作用。 三、 地景建筑和环境融合的手法 成功的地景建筑对环境有积极的作用, 应使基 于环境的产物,土生土长,与环境融为一体,不但 能提升景观空间的艺术性, 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 同时还能增强建筑的物理性以及辅助设施的使用效 果,协调“建筑—人—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使 建筑融入自然的手法显得尤为重要。 1 .地域性人文因素 地域性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状况, 更包含 了此地区社会发展中, 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模 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景观在不同的地域文 化中,呈现不同的姿态,景观环境作为传统与现代 文明的载体而存在, 提供给人们具有自身特点的社 会特点,不同的地景建筑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描 述,以及对传统建筑形式的借鉴,都有不同的表达 方式。 2 .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
参考文献:
1.佟裕哲,刘晖.中国地景建筑理论的研究.中国园林,2003 2.王胜永.景观建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4.张在元.天际之间—中国建筑与城市形象.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5 5.李爱国.风景建筑设计对自然景观要素的解读及回应.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张瑞,侯兆铭.从山地环境中探求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低温建 筑技术,2004 7.Phyllis Richardson.XSGreen,Big Ideas,Small Buildings,Thames & Hudson Ltd,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