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师指板书,生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语,也初步阅读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进行听写练习。
入狱酷刑发愤耻辱前无古人辉煌巨著
出示课件2
检查听写情况。
二、读书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背诵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读书对于我们学生是那么的重要,因此,我们就要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
你们学会了哪些读书方法?
预设1:我学会了读书做记号。
预设2:我知道什么是精读和泛读。
师:说得不错。
有人说读书有两种境界,达到这两种境界才算是真正的读书。
想知道是哪两种境界吗?
生:想!
师:我来告诉大家,这第一种境界就是把书“读薄”(板书:读薄)。
什么是把书读薄呢?就是我们初读一篇文章时能够大体了解其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
通过昨天的初读第20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谁能从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1:我知道了司马迁从小就非常喜欢历史知识。
预设2:我知道司马迁是在身受酷刑的情况下完成《史记》的。
预设3:我觉得司马迁写成《史记》太不容易了!
师:初读课文就能获得这么深的感受,不简单!第一种境界你们已经达到了。
第二种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把书“读厚”(板书:读厚)。
意思就是要求我们一方面潜心读书,品词析句,走进课文;另一方面还要联系生活,展开想像,跳出课文。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课文读厚,在文章空白处记下自己的随感随想。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觉得书真的被你们读厚了,但还没达到厚重的程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怎么把书读厚了,好吗?
咱们先从课题入手,注意突出“发愤”。
再出示课题,分析一下课题里需要注意的是哪两个字呢?“发愤”。
指导读课题,读出勤奋、努力、振作。
过渡:面对司马迁的“发愤”,我们不禁要问……你们想问什么?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发愤的结果是什么?)
出示课件3
二、精读课文。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受黄河文化的影响;受父亲的影响;他想记录3000余年间的历史;它牢记父亲临终嘱托。
)
2、(出示父亲说的话课件4)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
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嘱托的份量。
3、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许多多,……昏暗的油灯下,父亲躺在病榻上,他老人家已经……同学们,他老人家怎么样了啊?(他老人家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老人家已经快要死了。
他老人家已经快要不行了。
他老人家已经气喘吁吁了。
)
4、这就是父亲临终之时的情形啊,你们再去读这段话,特别关注红色的部分。
(学生自由轻声读)(出示课件5)
5、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我看到父亲拉着儿子的手,泪流满面的说着话;我听到父亲对儿子说,我死之后……我觉得,这是父亲最大的心愿,所以他要儿子千万不要忘记。
)
6、同学们,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读)
7、父亲临终之时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说。
从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失
望?绝望?这里也有着父亲满心的……(生接:希望啊。
)
8、再读父亲说的话。
(自由读,用心体会)
9、师:千万不要忘记啊。
孩子们,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为了了却自己的心愿。
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我们的祖宗,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
人不能没有根啦!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
(齐读)
10、望着父亲那渐渐合上的双眼,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亲说,他想说什么呢?请同学生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
(出示课件6:父亲,我亲爱的父亲!我______。
)
(生交流:课件7我一定会完成你的遗愿的。
我知道您早就想编一本史书,记载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
我受您的影响,我也开始广交朋友,博览史书了。
我一定会完成这部史书的……)
11、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是善解人意的孩子。
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
那就是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父亲临终的嘱托。
板书:少年的志向父亲的嘱托
过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
1、(出示课件8:“正当”至“了此残生”)学生自由轻声地读。
2、知道什么叫“横祸”吗?(生:就是突然降临的大祸。
就是莫名其妙的灾祸。
就是没想到的灾祸。
)
师: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生接:“飞来横祸”!
3、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假如你就是汉武帝,你会怎么对待司马迁?生发言,老师评论。
(生:夹手指。
用烙铁烙。
让他抬不起头来。
师:真是残酷。
)(播放影片)
4、能让一个心系父亲嘱托、发愤为国编史的人,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见他所受的刑罚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
据史书记载,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太监为伍了。
你们能明白吗?
出示课件9师:所以他——生接:悲愤交加。
师:所以他想——生接:血溅墙头。
师:所以他要——生接:了此残生。
5、孩子们,用你的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
(齐读)
6、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你可以先说再读,也可以先读再说。
(出示课件10:我知道,此时您一定______。
)
(课件11生:我知道您此时一定非常痛苦。
(读)我知道您此时一定是生不如死。
(读)
7、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来表达我们各自的理解。
(齐读)
过渡: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
1、(出示课件12:“但是”到“隶字”)轻声地读,用心去体会。
2、司马迁想到了什么?(课件13“想”的内容变色)(指名读)
3、司马迁终于选择了生。
因为,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出示齐读:“人总是要死的”至“还轻吗?”
4、我不能做轻于鸿毛的人,课件14我一定要——生接:活下去。
师:我一定要——生接:完成这部史书。
5、是的,“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出示课件1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让我们连读三遍,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
(齐读三遍。
)
6、对照上面这句话,能读懂“固”、“或”的意思吗?(生:“固”就是总是的意思,“或”就是有的。
)
7、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生接:就轻于鸿毛。
师接: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的人就——生接:重于泰山。
师: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生接:课件16我一定要……,一定要……。
师:让我们仰对苍天,大声地呐喊吧!(齐读)“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8、师:(出示图片17)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因为,“他尽力——”(出示课件18:齐读“尽力”至“隶字”)。
9、课件19(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
你看,它外圆内方,刚柔并济。
从中,我们分明可以读出两个大字,那就是——生接:发愤,发愤,发愤!
下面再让我们读出一些文外的东西。
(放《江河水》乐曲)
出示课件20请同学们再随着音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想到了哪些人?
三、总结全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生接:司马迁。
师: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生接:《史记》。
2、最后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长河,去寻觅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所走过的历程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