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管理的协调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管理的协调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管理的协调
1.1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之间的运营调度管理
1.1.1我国公共交通运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交通由于我国自身国情的原因,存在一些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滞后,执法无据
城市公共交通立法一直没能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导致市场规范不健全,大量的管制政策主要由交通部、建设部和地方政府以文件、通知和规定的形式下发,而这些文件、通知和规定对各部门的约束力不一致,从而造成政府管制缺乏依据,城市公交改革缺乏纲领性的指导,政府对城市客运市场的干预也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2.政出多门,职责不清
目前城市公交管理体制的一大弊端是多头管制、政出多
门、职责不清。

这是一种由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对城市客运经营企业分别实行政府管制的体制,虽然多个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是件好事,但如果这种体制建立在职责划分不清、职能交差重叠的基础上,那么事情就会越变越糟,导致政府管制出现低效率、高成本的现象。

3.现行补贴制度缺乏激励机制
公交财政补贴的重要意义之一是改善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各城市的公交补贴方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激励机制,表现在:大部分城市对国有公交公司采用包死基数,固定补贴额,若干年不变的补贴方式。

这种方式是补贴额若干年不变,亏损增加不追加补贴,亏损减少不退缴,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鼓励企业减亏增效,但由于政府在确定补贴基数时,往往只依据上一年的亏损额,因此,这种补贴方式还是基本属于亏多少补多少的方式,激励效果不明显,使企业不思进取,缺乏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动力。

4.缺少监督机构
公共交通系统没有专门的监督组织,公交企业内部的投诉电话不能有效的起到监督作用。

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某些公交员工素质低下,公交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1.1.2公共交通体制的建议
首先政府在公共交通行业的主要调控职能包括规划、计划、协调、立法、监管、政策引导及服务。

从体制入手,交通主管部门主管整个大交通,从根本上解决了体制障碍,实现了交通管理的集中统一。

其次加强集中统一协调管理,制定良好的监管机制由于公共交通管理技术比较强,市委、市政府将一些管理职能下放给相关行业协会或其他中间机构,由它们承担一部分职能效率会更高。

再次,制定整合协调政策法规,使各公共交通部门有法律保障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倡导、支持和协调,如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市场竞争政策、公交补贴政策等。

为了使公共交通系统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并在城市交通中占据主体或基础地位,使有限的交通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必须对公共交通实行优
惠和优先政策。

另外,企业为密切监察公共交通的服务,进一步改善地面常规公交、地铁企业的服务行为,制订规范、明晰、可操作性的监管制度、量化管理指标和服务标准。

1.1.3公共交通调度协调的分析【17】【18】
调度的管理协调是实现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衔接合理的重要因素,轨道交通有着自己的专有路权,只要借助其强大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制定好完整的发车时间和发车频率,它就可以准点准时的到达。

所以说轨道交通的调度是非常简单,但是常规公交就不同,由于常规公交的多条线路公用路权,并且还要与社会车辆共用路权,经常会产生交通拥堵,给常规公交的调度带来很大程度上的难度,这给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是否能够有效的协调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所以要完成它们之间的调度协调就必须要采用一定的高新技术,来保证在每一辆轨道交通到站时都有相应的常规公交到达场站来集结和分散客流。

建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调度总控制室,对城市所有公共交通车辆实施动态监控,随时进行调度。

运营调度一体化是保证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良好衔接、提高乘客出行连续性和顺畅
性、减少换乘等待时间、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关键手段。

运营调度协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1)建立多模式协调的一体化调度体系。

利用GPS、GIS 和计算机辅助调度系
统,在客流信息、路况信息和运营管理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建立面向换乘枢纽的多模式、多线路协调的一体化运营调度体系。

根据换乘枢纽及其衔接线路的客流时空需求特性来协调线路的调度计划,可优化公交运力组合,降低出行者和运营商的总成本。

(2)制定一体化的运营时刻表。

关键在于确定协同换乘线路的发车时刻表,通过优化线路的发车时刻和驻站时间的组合,实现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协同调度,以达到换乘等待时间最少的目的,提高换乘效率。

5.2车票的协调管理【19】
1.2.1设计票价所要考虑的因素
(1)考虑居民收入水平。

公共交通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性质,因此其票价一般采用低票价的策略。

从公交的公益性出发,公交票价的调价应以交通费用占月平均总收入的某一比例为基础阎,考虑居民可接受的月交通费用比重(月交通支出占可支配月收入的某一百分比)。

有关数据表明,交通费用支出一般占家庭收入的6~10%,如果超过这一比例,就会选择其他代步工具。

因此,在制订价格和安排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比价时,要兼顾居民收入水平,保证居民出行的基本要求。

(2)考虑各运输方式的服务水平
不同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不同的车型配置,所提供的服务档次不同。

应根据不同的服务质量,制定各公共交通方式之间合理的票价比价关系。

(3)考虑经济政策取向
从政策取向看,能向市民提供低价、大容量的公共交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