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切片复习要点

病理切片复习要点

切片
1.心肌萎缩:
a)心肌纤维变细。

b)可见脂褐素颗粒沉着,多位于细胞核两端。

2.肝脂肪变性:
a)肝小叶结构保存,未见紊乱。

b)肝细胞体积增大,变圆。

c)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空泡。

d)细胞核偏在一侧,呈月牙状
e)血窦变狭窄。

3.脾细动脉玻璃样变性:
a)脾小体中央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小,甚至闭塞。

b)增厚的管壁呈伊红均质状。

4.淋巴结干酪样坏死:
a)部分淋巴结原有结构消失。

b)结核病灶中出现明显坏死区,坏死组织呈红染均质颗粒状,原有组织的轮廓不能见
到。

5.肉芽组织:
a)切片中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管腔甚小,其内皮细胞体积较大,呈实心条索状或裂
缝状,与表面垂直排列。

b)毛细血管间有许多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呈芽状,胞浆较丰富,细胞核呈椭圆形,
包质粉红。

c)基质因有水肿比较疏松,有以中性白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6.骨折愈合:
a)血肿形成,常出现轻度的炎症反应,早期可见骨髓组织的坏死。

b)2~3天后肉芽组织取代水肿,继而发生纤维性骨痂,一周左右可进一步分化,形成
透明软骨。

c)纤维性骨痂逐渐分化出骨母细胞,并形成类骨组织,以后出现钙盐沉积转变为编织
骨。

纤维性骨痂中的软骨也经软骨化骨演变为骨组织,形成骨性骨痂。

d)编织骨由于结构不够致密,骨小梁排列紊乱,达不到正常功能需要。

为了适应骨活
动是的压力,编织骨进一步改建成为成熟的板层股,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以及
骨小梁的正常排列结构也重新恢复。

改建过程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及骨母细胞的
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共同完成。

7.混合血栓:
a)血管腔内或心内膜面有血栓附着。

b)血栓中有血小板粘聚而成的小梁,呈粉红色均质条索状。

小梁表面有少量白细胞附
着。

c)血小板小梁的周围为纤维素网,,其中网罗许多红细胞。

8.肺淤血晚期:
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壁变厚,纤维化。

b)肺泡腔有水肿液和红细胞,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心衰细胞)
9.慢性肝淤血:
a)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淤血。

b)肝小叶中央区肝窦扩张及淤血,其两旁的肝细胞受压萎缩消失。

c)肝小叶周边区的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肝细胞脂肪变性)
10.肾贫血性梗死:(凝固性坏死)
a)审皮质部有楔形梗死灶,梗死区内细胞结构模糊,胞浆均匀红染,胞核多消失,但
原来组织结构的轮廓仍可见。

b)梗死区边缘有炎性细胞(主要为中性白细胞)浸润带。

c)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血管外有红细胞漏出组织间隙。

11.急性阑尾炎:(以蜂窝性阑尾炎为例)
a)阑尾的粘膜部分坏死脱落,形成缺损。

b)阑尾组织的各层中均有充血、水肿,并有大量中性白细胞渗出。

c)阑尾腔内有变性、坏死的中性白细胞(脓细胞),浆液及红细胞的渗出。

d)阑尾浆膜及系膜明显充血,并有纤维素及炎细胞渗出。

12.肺结核结节:
a)结节由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郎罕氏巨细胞)、少量成纤维细胞及淋巴细胞围
聚而成。

b)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灶。

13.肝癌:
a)部分肝细胞癌变,异型性明显。

(胞浆丰富,颗粒状,红染,核较大,染色质集中
于核膜周围)
b)癌细胞排列呈巢状,癌巢之间为血窦。

14.食道鳞癌:
a)大部分食道粘膜鳞状上皮增生,发生癌变突破基底膜向深部浸润生长。

b)癌细胞形成片状或团块状癌巢,癌细胞分化比较好,似鳞状上皮各层的排列,中央
有角化,形成“癌珠”
c)癌细胞有细胞异型性,核大,深染,有较多的核分裂象,有散在瘤巨细胞。

d)间质中有炎细胞反应。

15.乳腺纤维腺瘤:
a)肿瘤组织周边有纤维包膜。

b)肿瘤实质由乳腺管状结构及乳腺小叶特殊的纤维组织两种成分组成。

c)腺管排列紊乱,但细胞分化良好。

d)腺体是圆形或卵圆形,或被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挤压呈裂隙状。

16.胃癌:
a)胃粘膜上皮部分发生增生,细胞异型性明显,有腺管形成,管腔形状,大小不一,
但细胞极性消失,排列紊乱。

b)癌组织向胃壁浸润性生长,深达肌层。

c)癌组织周围的间质中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

17.骨肉瘤:
a)肿瘤细胞丰富,呈梭形或多边形,细胞异型明显。

核分裂多见,可见到瘤巨细胞
b)肿瘤组织中有骨样基质或骨小梁形成,骨基质呈均质红色。

18.冠状动脉硬化:
a)病变多发生于血管的心肌侧,呈新月形,使管腔呈偏心性狭窄。

b)内膜纤维性增厚,玻璃样变。

c)内膜下局部有红染均质或颗粒状物质沉着。

d)其中有呈针形胆固醇结晶的裂隙。

e)有少量紫蓝色钙盐颗粒。

19.肾细动脉硬化:
a)肾皮质部可见部分肾小球纤维化及玻璃样变,周围的肾小管萎缩。

b)有些肾小球的入球细动脉增厚,玻璃样变性(呈红色均质半透明状),管腔变小。

c)肾间质中纤维增生。

有淋巴细胞浸润。

d)部分肾单位代偿性肥大,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也扩大。

e)肾内的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导致管壁增厚,管腔狭小。

f)肾内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导致管壁增厚,管腔狭小。

20.慢性支气管炎:
a)支气管粘膜上皮脱落或增生,部分呈鳞状化生。

b)粘膜下层粘液腺及粘膜层杯状细胞增生。

c)管壁炎性充血、水肿,慢性炎细胞浸润。

d)支气管壁内软骨片萎缩、钙化或骨化。

21.肺气肿:
a)肺泡壁膨胀,间隔变窄,断裂,肺泡间孔扩大,肺泡互相融合成较大囊腔。

b)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数目减少。

22.大叶性肺炎:
a)肺组织病变比较弥漫。

b)肺泡壁毛细血管轻度充血,部分管壁受压。

c)肺泡腔内有多量的纤维素和中性白细胞渗出,充满肺泡腔。

并可见纤维素穿过肺泡
间孔。

23.小叶性肺炎:
a)病灶呈多发性、灶性分布,病变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累及所属肺泡。

b)支气管壁血管扩张充血,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c)细支气管部分粘膜上皮脱落,腔内充满脓性分泌物,管壁炎性水肿。

d)细支气管所属肺泡腔内有中性白细胞、浆液和少量纤维素渗出。

e)病灶周围肺组织充血并可见代偿性肺气肿。

f)病灶之间肺组织较为正常。

24.胃溃疡:
a)胃粘膜缺损,可能有动脉内膜增厚,神经纤维增生。

b)溃疡底部分四层:炎性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疤痕组织层。

25.急性肝炎:
a)细胞肿胀,甚至气球样变,导致肝细胞排列紊乱。

b)肝细胞凋亡,如嗜酸性凋亡小体。

c)肝细胞坏死,最常见为单个肝细胞坏死或小灶性坏死,严重时可有累及小叶周边界
板的肝细胞坏死,甚至汇管区-中心静脉或汇管区-汇管区的桥接状坏死
d)汇管区炎细胞浸润,主要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可蔓延到邻近的肝实质。

e)Kuppffer细胞增生、肥大,并吞噬细胞碎屑或脂褐素,单核细胞渗入到肝
窦内。

f)胆汁淤积,肿大的肝细胞内及小胆管内可见胆汁淤积。

g)普通型:肝小叶结构保存。

重型:肝小叶支架塌陷。

26.坏死后性肝硬化:
a)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

b)假小叶形成,结节偏大,在较大的结节中可见尚保持原有结构的正常肝小叶。

c)假小叶内的肝细胞呈不同程度变性及胆汁沉着。

d)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纤维间隔往往较宽,小胆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常较显著
27.急性肾小球肾炎:
a)病变弥漫广泛
b)肾小球弥漫性肿大,细胞数目增多。

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减少或消失,球囊内可见纤
维素渗出及出血。

系膜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c)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内可见红细胞或蛋白管型
d)肾间质充血,有炎细胞浸润。

28.肾透明细胞癌
a)癌组织排列呈巢状或索状,细胞体积大,胞浆透明,细胞核小、呈圆形、染色深。

b)肿瘤间质较少,血管丰富。

29.绒癌(绒毛膜上皮癌)
a)癌组织有两种滋养体细胞组成,即细胞滋养层细胞(胞质淡染,核淡染,核仁清楚)
和合体细胞滋养层细胞(呈合胞体壮,胞质丰富红染,核蓝染)
b)癌细胞有显著的异型性并向肌层浸润
c)未见绒毛结构,无间质血管,坏死出血明显。

30.乳腺癌(硬癌):
a)癌细胞排列呈实性索条状,周围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细胞异型性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