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科学下册《摆的秘密》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摆的秘密》教案

6.摆的秘密【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教学目标】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能根据假设设计探究实验,并能利用实验结果解释假设;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进行比较。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并能通过现象及时发现科学规律;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能对问题作出假设性的解释,能做控制变量的实验并作记录。

【教具、学具】学具准备:每组:铁架台、钩码(两个重量相同)、毛线、秒表、量角器、实验记录表等。

教师准备: 摆的装置、实验表格,收集、整理与摆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播放伽利略发现摆的秘密的视频,引起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兴趣。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根据生活情境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类似摆的现象,谁能说一下你在哪里见过?玩耍时,你是怎样使它动起来的?预设:学生有可能会直接说出摆动,教师可以演示它是怎样摆动的。

2.让学生根据现象提出质疑并说出自己的设想,如:足球在草坪上滚动、乒乓球在桌面上跳动、树叶在风中摇动、星星在天空移动、我们看到的荡秋千等等。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能晃动或能来回摆动。

3.多媒体出示各种生活中的摆,并研究摆的结构:钟表的摆锤、海盗船、荡秋千等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

(学生回答,用动作或者语言均可)4.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总结引出探究的问题:这种像荡秋千、钟摆似的摆来 摆去的运动,我们叫它摆动。

摆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运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摆的秘密。

(板书:摆的秘密)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一)认识摆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秋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然后教师出示摆的装置,帮助学生认识摆的结构。

2.教师小结:秋千就是生活中一个典型的摆,秋千的底座是摆的摆锤,绳子是摆的摆线。

(二)制作一个摆。

1.谈话:下面,我们就亲自制作一个摆,研究摆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设计制作摆。

要求: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摆,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材料(铁架台、毛线、钩码)做一个摆。

(各小组中有几根长短不同的线、数量不等的钩码)(1)学生汇报小组的设计方案。

(2)学生根据小组的设计制作摆。

3.让学生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摆,并思考:如何数摆的摆动次数?学生自由回答。

4. 教师小结: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摆回来,叫摆动一次。

摆在摆动的时候,有时摆动的幅度大,有时摆动的幅度小,我们把摆动的幅度叫做摆幅。

教师提出问题:在操作摆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在操作时要正对着摆,拿起摆锤,摆线要拉直,摆幅不要太大,手要轻轻松开,不要用力推。

(三)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1.玩自制摆,发现问题。

(1)谈话:我们学会了如何数摆的摆动次数,那请同学们记录一下15秒的时间,你的摆摆动了多少次。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我们记录三次结果,取其平均值。

摆线 摆幅 摆锤(2)小组实验并完成表格。

摆的研究实验报告单(1)汇报实验结果(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表格)。

(3)观察根据实验数据,发现问题。

教师小结:在相同的时间,同一个摆摆动的次数相同,而不同的摆摆动的次数不同。

2.制定实验方案。

谈话: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摆摆动的快慢可能会和哪些因素有关?(板书:摆动的快慢因素)预设: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可能和摆锤重量、摆线长短、摆幅大小有关。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

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可以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方案。

3.汇报实验方案。

(教师及时引导,怎样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小组如何分工,设计对比实验时最好做3次。

)让学生说说本组的实验方案。

预设1:设计摆幅对摆快慢影响的实验:摆线的长短和摆锤的轻重相同,摆幅的大小不同,做3次,记录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得出结论。

预设2:设计摆锤重量对摆快慢影响的实验:摆线的长短和摆幅的大小相同,摆锤的轻重不同,做3次,记录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得出结论。

预设3:设计摆线长短对摆快慢影响的实验:摆锤的重量和摆幅的大小相同,摆线的长短不同,做3次,记录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得出结论。

4.探究实验。

(1)在实验前,让学生相互补充各组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师再进行及时总结,提出要求:附:实验记录单我的发现(2)学生分成4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发放实验记录单,巡视帮助。

(3)小组整理自己的探究与收获,填写实验记录单并准备汇报交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根据学生的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让学生以记录数据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发现。

预设1:用同一个摆把摆分别用高中低三种不同的摆幅摆动,从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摆幅对摆的快慢没有影响。

小组汇报发现时,教师询问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发现是否相同。

教师及时跟进指导:改变摆幅时可以用量角器控制摆角的大小。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摆幅对摆的快慢没有影响的结论。

(板书:摆幅大小无关)预设2:用同一个摆增加摆锤的重量,从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摆锤轻重对摆的快慢没有影响。

小组汇报发现时,教师询问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发现是否相同。

教师及时跟进指导:改变摆锤的重量时,一定将两个钩码平行挂,不可在钩码的下方挂钩码。

在以后的实验中,同学们就可以任意选择不同重量的摆锤进行实验。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摆锤轻重对摆的快慢没有影响。

(板书:摆锤轻重无关)预设3:用同一个摆改变摆线的长短,从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摆线长短对摆的快慢有影响。

小组汇报发现时,教师询问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发现是否相同。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

(板书:摆线长短有关)2.教师演示实验:用同一个摆,摆绳长度不变,在第一个钩码的下方再挂一个钩码,摆幅60°,测15秒内这个摆摆动的次数。

· ·讨论:同一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重量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为什么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不一样?3.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

4.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5.学生汇报交流: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

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摆有了哪些方面的理解?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总结概括: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实验,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实验结论:摆摆动的快慢和摆幅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越长摆动慢,摆线越短摆动快。

3.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钟摆现象。

(1)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摆的秘密。

你知道有哪些?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大摆钟)(2)教师提问:这样的摆钟就是根据“同一个摆,摆的快慢是一定的”的道理制成的,摆可以带动表针走。

可是这个摆钟最近走时不准了,如果走快了,怎么办?如果走慢了,怎么办?应该调哪里?(3)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小结:摆锤下有螺丝,将螺丝沿顺时针方向拧,摆锤上升,相当摆线缩短,钟摆摆动变快,钟表便“走”得快;将螺丝沿逆时针方向拧,摆锤下降,相当摆线加长,钟摆摆动变慢,钟表便“走”得慢。

五、知识迁移,提升认知1.教师谈话:通过大家自己探究,我们发现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听话的摆?请小组合作制作一个30秒摆25次的摆,看哪个小组的摆最听话。

2.学生合作探究制作一个听话的摆,并验证摆是不是30秒摆动25次。

(小组长喊“开始”其他同学摆动摆,小组长喊“停”时停止数数,看是不是摆动了25次。

)3.让小组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通过这次实验,你们有什么启发?学生谈感想。

4.教师小结:我们知道了摆摆动的快慢和摆幅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因此,在做一个听话的摆时,大家直接利用调节摆线的长短来改变摆动的次数就可以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科学结论是需要反复实验、反复验证的,只有经过多次实验和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5.教师提出一个现象并发问:在实验的过程中,一个摆先是静止的,后来摆动起来,摆动一段时间后,又慢慢静止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6.汇报交流后教师小结:静止的摆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摆动,在摆动的过程中,能量不断的转化,一段时间后摆又在外力的作用下慢慢停下来。

六、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摆呢?用到摆有什么好处?生说后教师展示:钟摆、灯摆、海盗船、荡秋千的图片,并用自己的话或者用动作描述一下这些物体是怎样摆动的。

2.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搜集有关“傅科摆”的资料,自己制作一个“傅科摆”,将摆锤做成沙漏,观察沙迹的路线,探究其中的奥秘。

【板书设计】6 摆的秘密摆动的快慢因素与摆锤轻重无关【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1)有效处理教材。

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种范例,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应该让教材限制学生的学习,而应该让教材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

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把环节做了一点改动,把自由活动“做一个听话的摆“放到了探究活动后,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知道了摆摆动的快慢和摆幅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长的长短有关系,做一个听话的摆时,学生直接利用调节摆长的长短来改变摆动的次数,加深了学生对摆动规律的认识。

(2)学生亲历由“猜想”到实践验证的全过程。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我遵照教学内容的实际,本着体现“提出问题——探究研讨——发现结论——拓展延伸”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亲历由“猜想”到实践验证的全过程。

在认识摆后,让各组比较摆在同一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否一样,引导学生猜测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作出猜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摆的快慢可能与这些因素有什么样的关系。

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研究,促使学生在探究时更加认真地把现象和结果联系起来。

(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如何分工合作?这是三组对比实验,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的控制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成功与否,因此,必须提醒学生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如每次实验要做三次、如何计算15秒内摆每次摆动的次数等,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同时,这又是一个小组合作比较强的实验,需要在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下才能有效地把实验做完,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分工合作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最终达到让学生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