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1)客观条件: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②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封建军事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很大,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较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各种矛盾: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沙皇专制同人民矛盾,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同东方殖民地的矛盾。

(2)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状况:①力量不断壮大,②革命性较强,③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④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3)经过: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①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

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1917年4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四月提纲》内容:a.第一阶段:1917年二月革命完成民主革命。

第二阶段:1917年十月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b.如何退出大战。

④七月流血事件:7月,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反对革命,革命已不可能和平发展,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⑤10月,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⑥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打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十月革命胜利。

(4)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①政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②经济: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帝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5)共产国际:①背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

②成立: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

③性质: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

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的领导。

(6)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③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④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1)严峻的形势:①十月革命后,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

②英、法、美、日等国敌视、不满、惧怕苏维埃政权,于是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措施:①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内容:a.实行余粮收集制;b.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c.取消——切商品贸易;d.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e.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结果:经过三年多的战斗。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背景: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

加上天灾.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2)途径:实行新经济政策,其内容:①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

②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④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3)评价: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苏联的成立: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简称苏联。

②1924年初,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规定苏联是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4日,列宁逝世。

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工业化:①开始时间:1925年12月,标志: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总方针: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农业集体化:①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

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②评价: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

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4)存在的问题:①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②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为积累资金。

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形成: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②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

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③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2)特征: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3)评价: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

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4)斯大林个人崇拜:随着斯大林地位的牢固确立和苏联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5)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1935-1938①原因: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②经过:1935~1938年间,进行了错误的大清洗运动,大批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

③危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背景:a.处置战败国。

b.联合反苏。

c.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1.巴黎和会召开(1)时间:1919年初。

(2)地点:巴黎近郊凡尔赛宫。

(3)内容:“一战”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的会议。

(4)中心议题:对德和约。

(5)各大国参加和会的目的操纵国:美、英、法、意、日;操纵者:“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因为巴黎和会为满足意大利的领土要求而回国)。

①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为美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做准备。

②英国:要求削弱德国海军,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要求德支付战争赔款,为防止法国势力过大,又不主张过多的削弱德国。

③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除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外,要求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④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

⑤日本:企图把战争中取得的利益合法化,即占有德国在太平洋上的诸群岛以及在中国山东的权利。

二、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签订(1)时间:1919年6月28日。

(2)内容:①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a.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

b.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c.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准设防。

d.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不得同它合并。

e.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

③严格限制德国军备:a.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

b.海军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

c.不得拥有空军。

④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未达成一致协议)。

三、凡尔赛体系(1)构成:协约国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的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2)影响:①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a.奥匈帝国解体。

奥匈分立;奥地利南部一些领土割给意大利;奥匈帝国原属地上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领土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领土归还波兰。

b.土耳其丧失了更多领土和属地,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的地区。

②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但隐含许多矛盾:a.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矛盾。

b.是战胜国之间互相妥协的产物,由于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四、国际联盟——维系凡尔赛体系的机构(1)时间:1920年初成立,总部设于日内瓦,至“二战”期间名存实亡。

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解散。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3)实质:英法控制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五、华盛顿会议(1)时间:1921—1922年。

(2)参加国: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

(3)背景:①“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从战前的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②日本趁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势力,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冲突,威胁英国在东亚的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