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兔大肠杆菌病

兔大肠杆菌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爆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和幼兔的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或胶冻样粪便及严重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大批死亡。

今年7月10日河北省威县某饲养场饲养的500余只獭兔发生本病。

经邢台市兽医院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发病情况
今年7月10日,河北省威县某饲养场饲养的500余只獭兔,其中80只大母兔,20只大公兔,400余只仔兔、幼兔和青年兔,仔兔和幼兔突然发病并出现死亡,每天死亡20只左右,随后青年兔也陆续发病死亡。

6天共死亡128只,死亡率为32%,7月16日到邢台市兽医院诊治。

通过诊治,3天后控制死亡,5 天后兔群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
病初未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随后陆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腹部膨胀,粪便细小、成串,外包有透明、胶冻状粘液,随后出现水样腹泻。

后期发生水样粪便、污浊、灰褐色、黑色且腥臭,肛门、后肢、腹部和足部的被毛被粘液及水样稀粪沾污,严重时肛门堵塞。

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眼,眼眶下陷,迅速消瘦、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本病确定为大肠杆菌病。

治疗
经药敏实验,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及中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1.病兔:用恩吉诺(主要成分:恩诺沙星等)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5-1ml,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天。

2.病兔群与健康群饲料内混喘痢杀(主要成分:环丙沙星等)按说明饲喂,连用5天。

3.应用一些收敛止泻的中草药治疗:方剂为郁金45g、银花45g、连翘45g、大黄50g、栀子20g、诃子 35g、白芍20g、黄芩20g、黄柏20g,水煎服(此方剂供本场500只左右的兔一天服用)连用3天。

采取以上治疗措施后3天控制死亡,5天兔群恢复正常。

分析与讨论
1.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又经常存在于兔的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发病。

当饲养管理不良,气候环境突变或其他疾病等协同作用时,导致肠道菌系紊乱,仔兔、幼兔抗病力降低,即引起发病。

病兔体内排出的大肠杆菌,其毒力增强,污染饲料、饮水与环境,又经消化道感染其他健康兔,引起流行,造成大批死亡。

所以控制本病的发生必须以预防为主,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和环境卫生消毒,给予稳定全价平衡饲料,及时发现随时隔离,将会有助于控制和消除本病。

2.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侵害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和幼兔,一般群养兔发病率高于笼养兔,主要是群养兔卫生条件差造成的。

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易产生抗药性。

为了准确投药,一定要及时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最佳药物给予治疗,并配合中药效果更好。

兔大肠杆菌病又称粘液性肠炎,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暴发性肠道性疾病,以断奶后不久的幼兔多发,且病程长,反复发作,死亡率高。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的兔均有易感性,尤其以1-2月龄幼兔易感。

症状发病初期食欲下降,被毛蓬乱,精神不振,拉两头尖的粪便,之后拉胶冻样粘液,渴欲增加,畏冷打颤,磨牙,有的流口水,最后绝食衰竭而死。

剖检可见肠道内容物有胶冻样粘液,小肠充血、出血、水肿。

鉴别诊断大肠杆菌病与肠球虫病有一定相似性,球虫导致干稀粪交替出现,但粪便无胶冻样粘液,膀胱内有大量积尿,小肠和盲肠粘膜上有白色米粒样球虫结节,粪便镜检有球虫卵囊。

而大肠杆菌病的病例中,粪便镜检无球虫卵囊。

粪便或结肠内容物有胶冻样粘液。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兔群体质,注意通风换气,兔舍和笼具定期消毒,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刚断奶的仔兔不易饲喂过饱,并定期投放抗菌素,发现病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治疗
(1)肌注庆大霉素3000单位/公斤体重,地塞米松0.03毫克/公斤体重;口服氟哌酸0.02克/公斤体重。

每日2次,连用3-5天。

(2)肌注庆大霉素3000单位/公斤体重:地塞米松0.03毫克/公斤体重,复方黄连素0.1毫升/公斤体重。

每日2次,连用3-5天。

(3)肌注氨苄青霉素0.05克/公斤体重:地塞米松0.03毫克/公斤体重;口服氟哌酸0.02克/公斤体重。

每日2次,连用3-5天。

(4)口服土霉素25毫克/公斤体重,每日2次,连用3-5天。

(5)环丙沙星饮水,或恩诺沙星饮水,每日2次,连用3-5天。

兔大肠杆菌病又名粘液性肠炎,是由某些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暴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肠道性传染病。

该病以下痢、流涎为特征,常引起其它疾病的并发和继发。

在有些地区的种兔场
该病十分严重,发病率达5%-80%,死亡率6%-50%,给养兔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现在以本次诊治的一起兔大肠杆菌病例作一报告。

1 发病情况
我县某一大型规模化兔场饲养的兔于2009年8月份出现大量死亡,主要发生在35-50日龄的幼兔,母兔也有部分发病。

开始发病数量较少,2天后,发病数和死亡数都增多,最多时每天死亡30多只,共发病300余只,死亡100多只。

发病期间,场主用过青霉素、氯苯胍、磺胺嘧啶等药物,并对发病严重的母兔用青霉素进行静脉注射,但效果不佳。

2 临床症状
急性者不见任何临床症状即死亡。

病程长短不一,短的在两天内死亡,长的可拖至6天死亡。

病初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腹部臌胀鼓气,不愿活动,部分兔粪球细小,呈老鼠屎状,成串,并呈两头尖的干粪球,或外包有透明、胶冻样粘液,常卧于兔笼一角,逐渐消瘦,随后出现拉稀便,肛门、后肢及腹部被毛粘有大量粘液或黄色至棕色的水样粪便;有的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涎,最后陷入脱水状态,迅速消瘦死亡。

3 病理变化
病死兔剖检大多数可见结肠和盲肠扩张严重,内有透明胶样粘液,粘膜充血,浆膜上有出血斑点,有的盲肠壁呈半透明状,内有多量气体;少数可见盲肠、结肠内容物较硬,有胶冻样粘液,肠壁上有出血斑点;有的可见胃膨大,充满多量液体和气体,胃粘膜上有针尖状出血点;空肠、回肠肠壁薄而透明,内有半透明胶冻样气液混合物;肝脏肿大而易碎;心脏局部有小点状坏死病灶;肺充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显微镜检查
对急性病例取病死兔的肝、脾、心、血和肠系膜及肠内容物作为病料。

将病料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卵圆形杆菌,大小约为0.4-0.7μm×2-3μm,多单在或成双。

4.2分离培养
利用营养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和鲜血琼脂平板对肝、脾、心、血和肠内容物等进行培养,37℃温箱内过夜培养,营养琼脂平板上长出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低而隆凸的无色菌落;麦康凯上呈粉红色菌落;鲜血琼脂的溶血性不定。

4.3生化试验
取纯培养物接种,能迅速分解葡萄糖和甘露糖,产酸;大多数菌株能分解乳糖、半乳糖、鼠李糖、山梨醇、木糖、麦芽糖;半数菌株能发酵蔗糖;不分解尿素,不能利用枸橼酸盐,J-K试验呈阴性,LM 试验呈阳性,不液化明胶,不产生硫化氢,产生靛基质,不能还原硝酸盐。

4.4 动物试验
4.4.1 小鼠接种试验取分离物腹腔接种小白鼠,每只小鼠接种0.2ml,接种后1只24小时内死亡,1只36小时内死亡,对照组安然无恙。

4.4.2 易感兔接种试验取分离物腹腔接种40日龄左右易感仔兔,每只接种1ml,接种后第2天就开始出现初期症状,第3至第7天内死亡,症状和病理变化与自然病例相同。

4.5药敏试验
用平板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氟苯尼考、诺氟沙星、氟哌酸、硫酸庆大霉素最敏感,对卡那霉素、新霉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嘧啶不敏感。

5 防治
5.1 疫苗防治
发病后马上用兔大肠杆菌灭活疫苗进行紧急接种,每兔皮下注射2ml。

尽管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众多,接种疫苗后仍有防治本病的效果。

5.2 药物治疗
饲料中加入盐酸环丙沙星进行全群防治。

对兔舍、器具用百毒杀进行彻底消毒,加强饲料管理,1周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免费论文网。

6 小结和讨论
由于本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平时尽早实施疫苗免疫。

在有该病的地区或受威胁区,应合理实施免疫接种,建议首次免疫日龄在20—30日龄,以便尽早获得免疫力,减少经济损失。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在气候骤变时要加入适量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