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价》 2010. 08一、提出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 农产品出口总额从改革开放初期 1980年的 43.7亿美元上升到 2008年的 388.30亿美元。
从农产品出口的地域结构来看 , 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亚洲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贸易伙伴 , 2007年中国对亚洲的农产品出口占其农产品出口总额的 60.2%, 其中 , 日本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目的国 (黄祖辉等 , 2009。
具体而言 , 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从 1996年的 48.76亿美元上升到 2008年的 75.73亿美元 , 年均增长率达到 4%。
就比重而言 , 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占其农产品总出口的比重维持在 30%上下。
但是 , 近年来中国对日本出口增速放缓 , 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 (见图 1。
1996~2002年 , 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维持高位 , 在 32%以上 ; 其中 , 2001年该比重高达 36.71%。
此后 , 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 2008年该比重降为 19.50%。
这说明 , 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呈下降趋势 , 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日益受阻。
关于中日农产品贸易方面的研究主要从资源禀赋、地域优势和成本方面进行 , 判断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的优势与潜力。
李培、沈丹萍和邵继勇 (2006 通过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 分析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与比较优势。
李慧燕和付晓 (2009 则通过贸易强度指数测算得出 , 中国部分农产品与日本贸易紧密度程度有所降低 , 但是在活动物、谷类、制粉工业类产品、油籽仁等农产品方面优势较大 , 具有较大的待挖掘空间。
史朝兴 , 顾海英 (2005 则从资源禀赋和地缘优势上分析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融合的基础与必要性。
但是 , 上述分析主要从农产品供给角度进行分析 , 而忽视了日本农产品市场需求 , 更忽视了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的适应性与结构调整。
基于此 , 本文拟通过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CMS , 基于日本农产品需求市场 , 分析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 , 探讨稳固和拓展日本农产品市场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一模型的选择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Constant Market Share , 简称 CMS 模型最早由Tyszynsk 于 1951年提出 , 后经 Jepma (1956、 Milana (1955, 1988 等学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因素分析杨春艳摘要 :本文通过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了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因素 ,结果表明 :中国在日本农产品进口市场中份额稳定 , 日本农产品市场需求规模与结构成为促进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 ; 中国农产品竞争力与适应能力较差 , 存在很大改进余地。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出口增长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图 1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占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比重 (% 资料来源 :UN , COMTRADE , 经作者计算整理获得。
《中国物价》 2010. 08者的改进、完善 , 成为国际上广泛应用于研究对外贸易增长来源及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工具。
CMS 模型把一个国家的贸易增长分解为贸易结构(包括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竞争力以及贸易景气 (世界贸易的一般增长三个因素。
结构因素主要考察该国出口是否集中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 , 出口去向是否是那些需求快速增长的国家或地区。
竞争力因素主要考察该国出口是否能同其他供给国进行有效竞争。
CMS 模型有两种基本形式 , 其一是对出口增长的绝对值进行分解 (Tyszynsk , 1951; Jepma , 1986; 其二是对出口增长的相对值 (增长率进行分解。
本文主要针对日本单一市场 , 并从出口相对值增长率角度进行分析。
设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为 x , 日本农产品进口总额为 M 。
则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农产品进口市场的占有率 (MS 为 MS=x/M。
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增长率则可以分解为结构效应 Q , 竞争效应 S 和二者交叉效应 QS :R=Q+S+QS(1其中 , R , Q 和 S 分别是 x , M 和 MS 的增长率。
对于出口到日本的具体农产品而言则有 :R i =Qi +Si +Qi S i(2其中 , R i =△ x i /xi 0, Q i =△ M i /Mi 0, S i =△ MS i /MSi 0(上标 t=0代表初始年。
同时 , 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率 R 可以用具体农产品的加权总和来表示 :R=iΣw i 0R i(3其中 w i 0=xi 0/iΣx i 0。
把式 (3 代入式 (2 中可以得到基本的 GMS 模型 (即 GMS 第一层次分解模型 :R=iΣw i0Q i +iΣw i 0S i+iΣw i0Q i S i(4将出口到日本市场的具体农产品进行加权求和后 , 所测算的即为出口日本整体农产品增长因素 ; 因此 , 针对此单一市场单一产品 , 运用第一层次分解模型即可 , 即公式 (4。
结构效应 Q 表示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 , 由于日本农产品市场进口规模和进口结构变动而导致的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变化。
竞争效应 S 表示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变化所带来的出口增长率 , 正值则表示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提高了。
交叉效应 QS 则反映中国出口结构和日本市场进口结构变动的交互作用 , 即中国农产品出口对日本农产品进口增长的适应能力。
交叉效应 QS 为正说明中国在日本快速增长的农产品进口市场上增长较快 , 较好的适应了日本农产品市场需求。
(二研究数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以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CTAD 等国际组织都对农产品的范围进行了界定 , 但其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数据的可获性及行文方便 , 本文采用 HS 分类方法 , 即《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
HS 是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和《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CCCN 基础上 , 由海关合作理事会主持制定的。
因此 , HS 编码涵盖了 CCCN 和 SITC 两大类编码体系 , 成为世界上最广泛采用的商品分类目录。
在本文中 , 我们将农产品界定为 HS 分类标准中 1~24章 (1~4类的所有农产品 (见表 1。
研究的原始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中的 COMTRADE 数据库。
表 1HS 分类中的农副产品分类代码农副产品代码农副产品HS01活动物 HS13虫胶 ; 树胶、树脂及其他植物液、汁HS02肉及食用杂碎HS14编结用植物材料 ; 其他植物产品HS03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 HS15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 ; 精制的食用油脂 ; 动、植物腊 HS04乳品 ; 蛋品 ; 天然蜂蜜 ; 其他食用动物产品HS16肉、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产品HS05其他动物产品HS17糖及糖食 HS06活树及其他活植物 ; 鳞茎、根及类似品 ; 插花及装饰用族叶HS18可可及可可制品 HS07食用蔬菜、根及块茎 HS19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 ; 糕饼点心 HS08食用水果及坚果 ; 甜瓜或柑桔属水果的果皮 HS20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HS09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HS21杂项食品 HS10谷物HS22饮料、酒及醋HS11制粉工业产品 ; 麦芽 ; 淀粉 ; 菊粉 ; 面筋HS23食品工业的残杂及废料 ; 配制的动物饲料 HS12含油子仁及果实 ; 杂项子仁及果实 ; 工业用或药用植物 ; 稻草、秸秆及饲料HS24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资料来源 :《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 , WTO 中文网(《中国物价》 2010. 08三、结果分析运用上述 CMS 模型 , 我们截取 1996~2008年的中国出口日本的农产品贸易数据、日本进口中国农产品数据以及日本进口农产品总额的数据 , 对中国出口日本农产品的增长率进行测算 , 得到 1997~2008年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逐年增长率分解表 , 结论见表 2。
1997~2008年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增长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 , 受经济危机影响 , 1997年、 1998年和 2008年出现较大的负增长。
其他年份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呈现增长态势 , 但是增长幅度不一 , 2004年出现了高达22.37%的增长率。
与此同时 , 除了 2008年 , 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农产品市场中的份额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 , 并且稳步上升。
其中 , 2006年 , 中国在日本农产品市场份额高达 16.08%。
相比于中国农产品在美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中 2.24~5.39%的份额来说 (何树全等 , 2009, 中国农场品在日本市场地位无疑非常重要。
根据 CMS 模型 , 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增长率可以分解为结构效应、竞争效应和交叉效应。
在考察期内的绝大多数年份中 , 结构效应均大于竞争效应 , 说明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日本农产品市场需求规模与结构。
在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的 1997、 1998、以及 2002年中 , 结构效应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导致较高的负增长率。
这说明 , 针对日本农产品市场进口规模与结构调整 , 中国农产品并没有适时调整。
当日本越来越多地扩大从其他国家进口农产品时 , 中国农产品出口必然受到影响。
就竞争效应而言 , 在大多数年份中 (2001、 2008年除外 , 竞争效应都小于结构效应 , 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增长更多来自结构效应而非竞争效应。
但是 , 近几年 (2008年除外竞争效应作用凸显 , 部分抵消了在日本农产品市场结构调整中的不利影响。
就交叉效应而言 , 考察期的前几年 , 交叉效应均为负数 , 说明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快速增长的农产品进口市场上增长较慢 , 所占份额有所下降 , 没有“ 瞄准” 日本的农产品进口市场。
但是 , 近些年交叉效应由负转正 , 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的适应性日益增强。
需要说明的是 ,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 2008年中日农产品贸易出现较大波动 , 所以增长因素分解的结果也不再具有代表性。
由于日本农业资源有限 , 生产成本较高 , 农产品需求较高依赖国外进口 , 农产品进口逐年增长 , 2008年农产品进口增长率达到18.94%。
日本农产品进口主要集中在 HS02、 HS03、 HS10、 HS12、 HS16和 HS24, 在历年的日本农产品进口中 , 上述 6种农产品所占比重都在 5%以上 ; 其中 HS02和 HS03所占比重最高 , 分别达到 11%和 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