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妆品论文

化妆品论文

论文标题:洗发香波的组分性能及作用作者姓名:李超作者学号:专业班级:所属学院:完稿时间:目录一、什么是香波二、香波的功能三、香波的配方组成及各组分作用四、香波的主要分类五、头发决定你用哪种香波关键词:化妆品、香波、头发、成分配方、功能作用一、什么是香波香波是一种主要的发用化妆品,而洗发用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洗发用品主要包括清洗和调理头发的化妆品,其英文名称为shampoo,音译为香波,现已成为洗发用品的同义词。

香波的发展已有较长的历史。

阿拉伯人把含有氢氧化钠的植物油与香料结合起来首先发明了香波,并于1795年把香波介绍到英国。

20世纪30年代前,最早人们只使用肥皂清洁头发,其后用椰子油皂制成液体香波,但这些以皂类为基料的洗发用品不耐硬水,碱性较高,洗后头发发黏、发脆、不易梳理。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以表面活性剂为基料的液体香波开始问世,这类香波同以皂类为基料的洗发用品相比,抗硬水性和温和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其主要功能仍是以洗涤为主,基本没有护理等其他功能,人们必须在护理后使用护发素,这给人们带来了不便。

随着表面活性剂科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离子复配技术的发展,使得洗发和护发可同时进行的二合一香波开始问世,其后香波又逐渐向洗发、护发、养发等多功能方向发展。

现在各种天然活性剂、中草药和植物提取液及由天然油脂加工而成的表面活性剂越来越多地在产品中得到应用。

一个理想的洗发香波应该是:(1)无毒性,安全性高,既能起到洗涤清洁的作用,又不能使头发过分脱脂,性能温和,对眼睛、头发、头皮无刺激,使用后头发蓬松、爽洁、光亮、柔软;(2)泡沫丰富、细腻、持久;(3)易于清洗,无黏腻感,能减少毛发上的静电,使头发柔顺而易于梳理;(4)产品的PH值适中,对头发和头皮不造成损伤;(5)如果是特殊作用的香波还应具有特定的功效;(6)有令人愉快的香味。

二、香波的功能以表面活性剂为主制成的香波制品种类繁多,按剂型和功能分主要有透明香波、膏状香波、珠光香波、调理香波、去屑香波、专用香波等。

使用时能从头发及头皮中去除表面的油污和皮屑,而对头发、头皮和人身健康无不良影响。

近年来,由于人们洗发次数的增多,要求香波脱脂力低、性能温和,有柔发性能的调理香波和对眼睛无刺痛的婴儿香波日趋盛行。

其主要功能是洗净吸附在头发和头皮上的污垢,同时还能提供一些其他功能,如去头屑、赋予头发良好的梳理性、具有润滑和柔软的感觉、不飘拂、同时留下怡人的香气。

因此,理想的香波应具有以下的功能:(1)适度的清洁能力,可除去头发上的沉积物和头皮屑,但又不会过度脱脂和造成头发干涩;(2)洗发过程中可产生丰富细密的泡沫,且泡沫稳定性好,即使在头皮屑和污垢的存在下,也能产生致密和丰富的泡沫;(3)容易从头发上冲洗干净;(4)对眼睛和头皮刺激性低、无毒,可安全使用;(5)干湿梳理性好、有光泽,并无不愉快气味;(6)各种调理剂和添加剂的沉积适度,长期重复使用不造成过度沉积;(7)产品本身及在使用中和使用后具有悦人的香气。

三、香波的配方组成及各组分作用香波主要是由洗涤剂、辅助洗涤剂和添加剂组成。

洗涤剂主要是为香波提供去污和洗涤作用,使香波具有良好地清洗能力。

辅助洗涤剂可以增强去污力、稳定泡沫、改善洗涤性能和起调理作用。

添加剂如增稠剂、光亮剂、去屑止痒剂、滋润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等,可满足香波的特殊需要并赋予香波多种不同的功效,使香波的作用不断细化。

香波有各种各样的剂型,市售的香波主要为液态(透明或珠光),大多数液态香波有下表的组成。

表中所列的成分不是任何一种香波都必须有的成分,其中表面活性剂、稳泡剂、调理剂、防腐剂和香精是基本成分,其它成分则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配方设计的要求和成本,可作不同选择。

香波的基本配方组成表组分主要功能代表性原料主要表面活性剂清洁和气泡作用AS、AES、AS-NH4、仲烷基磺酸钠辅助表面活性剂稳泡、增加黏度、降低刺激性CAB、BS-12、氧化钠、烷醇酰胺、DOE-120、增黏剂和分散稳定剂调理剂调节黏度、增加稳定性调理作用电解质、水溶性聚合物、聚乙二醇双硬脂酸酯IES、乳化硅油、阳离子瓜尔胶珠光剂赋予产品珠光乙二醇双硬脂酸酯螯合剂络合钙、镁等金属离子EDTA酸度调节剂调节PH 柠檬酸、乳酸色素赋予产品颜色化妆品用色素香精赋香防腐剂抑制微生物生长尼泊金酯类、Kathon功能添加剂(去屑剂、植物提取液等)赋予各种特定功能(如去头屑、特效、修复等)ZPT、OCT、芦荟提取液、金缕梅提取液四、香波的主要分类(一)透明香波透明香波是出现最早,也最大众化的洗发产品。

这类香波的配方一般比较简单,在选用原料时必须使用一些溶解度较高的原料,使产品在低温时仍具有很好的透明度。

由于受产品透明度的影响,使许多原料在应用上都受到了限制。

随着化妆品配方水平的提高和原料的发展,透明香波已不再是以前的单一功能,它同样可提高调理去屑等功能,如市场上的伊卡璐等。

(二)珠光香波珠光香波既在透明香波的基础上加上珠光剂,由于该类香波对产品的透明度没有要求,所以选择原料的限制就大大低于透明配方。

目前在香波中使用珠光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使用珠光剂,另一种方法使用珠光浆。

(三)调理香波调理香波是目前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一类香波,人们熟悉的二合一香波即是其中的一种,其洗发护发一次完成。

调理香波是在普通香波的基础上加入各种调理剂。

但在选择调理剂时必须考虑与体系中的其他组分的相容性,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容性。

目前市场上所见到的飘柔、潘婷、夏士莲等均属于此类产品。

(四)祛屑香波头皮屑是由于头皮功能失调引起的,它与头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无直接关系。

常用的祛头皮屑剂有ZPT、OCT、甘宝素、十一碳烯衍生物等。

它们都可用于香波,具有很好的去屑止痒效果。

五、头发决定你用哪种香波究竟适合用哪种类型的香波?还得你的头发说了算。

头发的结构和性状与其化妆品的选用关系很大,例如头发的颜色和浓疏决定了其烫染及洗理方式,头发分泌皮脂过多的油性发,可以常用中性及稍强碱性的洗涤剂洗,不宜用头油,否则由于毛囊堵塞,营养供应不足而造成脂溢性脱发,对于头皮分泌皮脂的干性发,不宜洗的过勤,并且洗发后要用发油保护,否则有抑制细菌作用的皮脂减少,可能导致发癣感染。

头发的发质决定着适合用哪一种香波,而所使用的香波又反过来影响着头发。

我的头发是干性头发,头发看上去暗淡无光粗糙僵硬,容易断裂或缠结成团,干性头发的发梢容易分裂,梳理也比较困难,干性头发的弹性差。

干性头发用干性的洗发水,重点是补水、保湿效果,以及适当增加营养。

比如:潘婷、舒蕾的比较好。

沙宣的比较伤头发且容易产生头屑,飘柔的太稀了,效果一般。

除此之外,护发素或者发膜很重要,我每次洗发一定用的,潘婷的护发素最灵,力士发膜效果还不错,美浸直秀的护发素还可以,香味也比较好闻。

影响发质的原因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是外在因素---你的生活环境,你的头发生长环境。

不要在空气污浊--空气里充满粉尘.油雾的环境中呆得过久。

还要注意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在25度左右。

忽冷忽热,温度反差较大的环境使你的头发难以适应。

使你的头发失去抵抗力。

第二是直身的原因---你的头发是属于干性,中性,还是油性。

如果偏油性的话只有坚持常洗头了,一天一次为宜。

要想改善发质必须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保护你的头发。

选用适合你的洗发水,护发素。

补充维生素B2,B6.多吃水果,多喝水。

多参加体育锻炼。

其实,在与干发的斗争中,我学会了许多保养发质的小窍门。

例如:若头发丧失柔软性,又没有光泽的话,可用蛋来洗涤。

把蛋搅拌均匀,然后用五倍的温水稀释,仔细按摩头皮及头发,清洗干净后,小心梳理,头发会变得有光泽。

还有,把每天洗米后的米水用桶收集起来使其发酵(一般要15天,如果觉得太慢可加点醋),再把发酵好的米浆弄到湿发上再按摩几分钟,用清水洗净即可.按此长期使用会使头发乌黑亮丽,提高发质.因为发酵后的米浆含有头发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还能祛除头发上的污垢。

当然,选择适合自己的洗发香波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是中性或油性发质的中短发且从未烫过染过,选择普通或基本型的洗发护发露即可;如果你头发粗糙干涩、又易开叉断裂,并经常染烫,又略有长度,选择含更高护发成分的洗发露更为适宜;对于有头屑或头皮发痒的情况,去头屑洗发露则是首选。

同时,亚洲人的头发音遍比西方人的头发粗,因而,西方人使用的品牌不一定会适于你的发质,对大多数亚洲人来讲更多含有滋养成分的产品会较为有效。

像我的干性头发,就应该用干性洗发水,以起到补水、保湿的效果,来弥补发质粗糙、僵硬、易分裂的缺点。

干性发质专家一致认为,除了遗传因素,干枯的头发是长时间缺乏护理和化学品残留的后遗症。

当然,精神压力、内分泌的变化及饮食的平衡与否等,也会对发质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选用一种配方特别温和的完全不含有或只含有少量洗涤剂但却能有效地补充水分的洗发水是很重要的,洗发两天一次效果最佳,为防止发丝内的水分流失,应尽量避免使用电吹风以及其他以电力操作的卷发器具。

所以现在的我开始精心护理自己的头发,只用适合自己的洗发香波,正确的洗发、干发和梳理头发,合理饮食并适当的开展运动和锻炼。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的干性发质会得到改善的!六、参考文献1. 顾利琴,程若男等。

化妆品学。

北京:北京商业出版社,20002.王建新。

天然活性化妆品。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3.吴欣。

功能性化妆品。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章苏宁。

化妆品工艺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李明阳。

化妆品化学。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