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所感

读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所感

读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所感我是70年代末出生的,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都有音乐课,也有图画课,但要我回忆,只记得在图画课上画过几张画,在音乐课上学唱过几首歌,而初中音乐老师更主要的任务,似乎是从班级里选出声线乐感稍好的同学加入学校合唱队出去比赛。

我的很多同龄人,至今还看不懂五线谱甚至简谱,而我自己直到现在,连基本的欣赏绘画的水平都不具备。

到了美术馆也是瞎看而已。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美育的真实写照吧。

记得念小学的时候,正是儿童乐器潮兴起的年代,部分稍有条件的家长,不吝时间和金钱,供孩子参加乐器学习班。

当年最流行的是小提琴。

自觉练琴的日子其实很快就随着三分钟热度的退却而结束了,我迫于父母和课堂的压力坚持着每天练琴一小时左右。

就这样,一学就是六七年。

尽管现在有很多人批评“逼迫”孩子学乐器或其他技能是急功近利等等,但,撇开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功利心,当我回过头去看,懂一种乐器,是我的骄傲,的确使我的身心得到了熏陶,远离了低俗趣味。

因此,我无比感激父母节衣缩食地培养我。

他们没有给我买过几件漂亮衣裳,却把有限的钱花在了这些“看不见”的地方。

成年后成为了教师以至母亲,我一直只是把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看作陶冶性情、培养高雅志趣的一个手段。

直到最近接触了席勒和蔡元培的审美教育方面的著作,才对“美育”有了深一层的了解和领悟。

什么是美育?席勒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并将其与人的情感与自由紧密相连,被称为“美育之父”。

他所著的《美育书简》,是资本主义现代发展过程中有关人性批判与人性建设的一部重要典籍,标志着美学逐步由书斋走向生活。

而中国美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他还说:“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1席勒生活在18、19世纪之交的德国。

当时,正值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整个社会正面临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急剧转变。

一方面,席勒认为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非此方式人类就不能取得进步”2;另一方面,他又空前尖锐地批判了所谓现代性所导致的人性分裂和艺术低俗的弊端。

“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

耳朵里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也就无法发展他生存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刻到他的自然(本性)中去,而是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事业的一个标志。

”3这句话使我想起了伦敦奥运赛场上引起轩然大波的一幕: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小组赛最后一轮比赛,中国选手于洋/王晓理VS郑庆恩/金荷娜、韩国的河贞恩/金旼贞VS印尼波利/娇哈利在比赛中涉嫌故意放水,对此国际羽联于8月1日宣布对涉事者进行处罚:这8名运动员全部被取消奥运会资格。

消息一出,国内舆论沸腾了。

有的批评她们缺乏奥林匹克精神,有的批判“唯金牌论”,有的批判赛制的商业化,有的批判举国办体育的体制……在众多的批评声中,有一个角度引人注目——“异化论”:实力超群的运动员,心甘情愿沦为棋子,如僵尸般在赛场上践踏着竞争的法则和自我的尊严。

他们自觉地或者被迫地自我异化,让她们在比赛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独立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95页。

2【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3页。

3同上书,第51页。

的人格、傲人的才华和全力以赴的竞争本能。

4这不正是席勒所说的“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事业的一个标志”吗?因此,简单地指责某些个人或组织都是不理性的。

如果要指责,那就是这个社会的错,这个时代的错。

可见,席勒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分裂的批判直到今天仍具有深刻的普遍性。

对于这个问题,席勒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5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克服资本主义时代对人性的扭曲和割裂,恢复人所应有的存在自由。

这种人的存在自由就是人性发展的无障碍性和完整性。

他说:“我们有责任通过更高的教养来恢复被教养破坏了的我们的自然(本性)的这种完整性”6。

这就是美育。

这使我想起几天前的一幕:我和几个同龄人谈论各人的孩子都在上什么兴趣班。

其中一位朋友的孩子小学四年级,暑假上了四个兴趣班:游泳、奥数、写字、英语。

朋友说:“我孩子说美术音乐这些是绝对没兴趣的,其他的勉强答应去了”。

10岁左右的孩子,感受力最强的年纪,却对艺术毫无兴趣?我是不相信的。

只是,他的学校和家长又对他作了如何的引导呢?他的时间都被如何地挤占了呢?美国在2000年制定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程序将艺术教育写进美国联邦法律。

该法令将艺术教育确定为核心课程,具有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地理和外语同样重要的地位,并要求成立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理事会。

由此产生的《美国教育国家标准》指出,艺术教育有益于学生,因为它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并认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7蔡元培于1912年发表了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把教育方针概括为“五育”——“军国民主义”即体育、“实利主义”即智育、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

时间过去100年,我们的美育做得如何呢?仅上面这个例子便可窥一斑吧。

即便有重视美育的学校或家长,也大都把资源和时间排在奥数、英语等这类“实利主义”之后,而大众对此也是普遍接受的。

而且,不少出于跟风或其他原因让孩子学习艺术的家长,其实看重的是加分或考级这些另类的“实利主义”。

在这一点上,我更要感谢我的父母,完全没有给我考级的压力,只是常常对我说“我们喜欢听你拉琴”。

对于艺术欣赏,我们其实应该保留一份纯粹,“游戏的冲动是人的本性,它有永恒的价值。

——手段即目的。

”“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使人的双重天性一下子发挥出来。

”8每当我们谈起与发达国家在科教方面的差距,代表性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诺贝尔奖。

但我更关注智育以外的差距,例如,在我以前工作的日本企业,有一次公司开联欢会,以总经理为首,几个日本人组成了小乐队,分别弹吉他、吹萨克斯和打鼓,给我印象很深。

而中国员工中会乐器的可谓凤毛麟角。

还有一次跟一位常驻广州的日本人聊天,他告诉我在大学里如何积极参加乐团,他本身就懂三样乐器,令我很是赞叹。

“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9无疑,与艺术作伴的人是完整的,是自由状态下的人。

4来自网络。

5【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9页。

6同上书,第56页。

7曾繁仁《美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89页。

8【德】席勒:《美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9同上书,第124页。

看国内的应试教育潮流——口头上说要减负,但所有的重点中学的入学考题告诉你:恨不得你大学的课程都挪到高中就学完,这才是精英!然而,这是精英吗?把成年社会的竞争压力无限制地提早再提早压到孩子们身上,个个成了被催熟的“小大人”,难怪他们对艺术“没兴趣”,他们恐怕只剩下对睡觉和玩儿的兴趣了吧?无怪乎越来越多的高智商、低情商的孩子让家长和老师困惑不已,无怪乎“网瘾”青少年、“宅男宅女”不断增加——如果他们从小培养了更健康更优雅的审美情趣和爱好,至于泡在电脑前废寝忘食吗?“尽管需求迫使人臵身于社会,理性在人的心中培植起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情趣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

”10他们就是这种重智育轻其他四育的教育氛围的直接受害者。

只重智育的理念让我不禁想到:我们是要造机器人吗?只是头脑发达的人能保证永远不被机器人所替代吗?对大家熟悉的“钱学森之问”,其实钱老自己用亲身体会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

那就是: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

钱学森曾说:“我的父亲从小培养我多方面的能力,他让我学的是理科,但一到寒暑假,就送我去学文学、历史、绘画、音乐,培养我在艺术方面的能力。

我认为,这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帮助我打开了科学创新的思路。

昨天我还对涂秘书说,你不要老是宣传我的科学成就,我要是光懂点科学也做不成什么大成就。

”钱老曾师从国画大师高希尧,学过钢琴和管弦乐的他曾是管乐队的一员。

而他与中国声乐教育家蒋英的结合,更是堪称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联姻:一位献身科学,一位从事艺术;看似隔行隔山,却相互促进。

钱老曾感慨:“是她给了我诗情画意,使我懂得了人生,使我在科学研究道路上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和死心眼。

”11再看成人世界。

近年来婚外情越来越司空见惯。

这当然有复杂的社会原因。

但是我想说的是,人到中年,精神空虚是其中一大因素。

当年轻的激情退却,当孩子诞生之初的惊喜转为平淡,当事业过了奋斗期进入稳定期,当生活相对安逸,一个精神空虚的人是很难抵挡外界的诱惑的。

据我对许多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中年人的观察,工作之外的娱乐消遣无外乎吃饭、按摩、逛街、美容、健身……也就是说,有高雅爱好的不多。

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下,有一项高雅的共同爱好的夫妇,在审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有默契、有共同语言。

这样的夫妇,趣味是高尚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他们出现感情危机的可能性应该会大大降低。

由此可见,从儿童到成人,我们要有完整的心灵、自由的人生,审美是必经之路。

审美不会带给我们金钱或名誉,但我们不能没有它,因为“唯有美才会使全世界幸福,因为谁要是受了美的魔力,谁就会忘记自己的局限。

”参考文献:1.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 曾繁仁:《美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3.【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4.【德】席勒:《美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0【德】席勒:《美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页。

11《钱学森的96岁长寿面》,《解放日报》2007年12月11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