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都市樊川镇永安小学创建“数字化校园”(发言稿)

江都市樊川镇永安小学创建“数字化校园”(发言稿)

江都市樊川镇永安小学创建“数字化校园”工作汇报
2011.11 江都市樊川镇永安小学创建于1942年,现有14个教学班,50名在职教师,465名在校学生。

学校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龙芯机房、视频中心、多媒体教室(兼影视中心)、图书室、阅读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如今,学校已创建成江苏省实验小学、扬州市合格中心小学、扬州市素质先进学校、扬州市绿色学校、江都市特色学校、江都市合格家长学校等。

学校高度重视扬州市“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

我们认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主动适应数字化教育需求的教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

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这几年来,我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实践。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营造校园数字化的育人氛围
近年来,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创建过程中,首先强化对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思想认识的提升,经过实践学习和理论研讨,对校园数字化环境的建设,从理念上取得了共识: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2.信息技术是解决信息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

离开信息技术就谈不上数字化的校园环境。

3.信息技术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感知对象。

二、装备硬件,侧重软件,发展校园数字化的运行能力
(一)硬件建设
建设一流的数字化校园,首先就要有一流的现代化设备作保障。

我校在创建成江苏省农村实验小学的基础上并借江都市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之契机,不断完善各项信息设备。

1.校园网络系统
学校有内连校内局域网,外接国际互联网和教育城域网的网络中心。

各教室、办公室、专用室均有计算机网络终端。

每个班都有一套完整的多媒体播放系统,有学生用计算机40台,龙芯计算机20台,教室计算机和教师用计算机共30台,生机比为8:1,专任教师39名,师机比近1:1。

2.校园广播系统
学校新建的有线广播系统,采用了智能控制器,具有独立的分区广播功能。

控制室拥有独立的智能定时控制,可以分时间段播放各类音频信号。

3.有线电视网和校园电视台
我校有效电视终端点分布各个班级。

学校电视台可以播放自制节目、教育教学光盘,召开家长会,实时转播各类大型会议现场和电视会议。

4.学生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室
我校有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一个,上课时一人一机。

有龙芯计算机教室1
个和课件制作室一个,另配有3套移动多媒体播放设备。

5.其它硬件设施
学校配备数码摄像机、液晶投影仪、数码照相机、激光打印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教育教学辅助设备。

(二)软件建设
数字化校园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我校于2005年开始建设基于ASP数据库构架的学校网站,2011年9月学校网站重新改版。

1.学校网站建设
学校学网站内容丰富,架构合理,设有学校概况、部门动态、教学科研、德育之窗、学生天地、专题平台等栏目,由学校信息中心专人负责技术维护,各职能科室负责具体内容的更新工作。

2.班级网站、部门网页和专题网站建设
我校14个教学班,班班都建有师生共同维护的班级网站,为各班展示班级的特色,宣传班级的事迹、锻炼学生的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阵地。

各个职能科室都拥有各自的部门网页,以便于教师了解各部门的工作动态。

学校建有“读书节”“快乐数学”“英语沙龙”等六个专题网站。

3.教师博客、学生博客的建设
结合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利用扬州教育博客平台在学校网站专题平台设置了师生博客,方便师生交流,现有教师博客37个,30个学生的个人博客。

4.学校资源库的建设
几年来,我们通过多方努力,拥有近40G以上容量的教学网络资源。

我们要求每位老师定期将个人材料上传至学校FTP校本资源库,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5.网上办公系统
学校现有“资产监管”“图书管理”“装备管理”“资源管理”“学籍管理”等多个网上管理平台,为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加强培训,优化队伍,提升校园数字化的运行水平
在校园数字化环境的建设中,建设一支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骨干教师队伍。

1.建立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的队伍。

学校建立了由郑兴安校长牵头、分管校长徐宜真具体负责的信息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全校教职工开展相关培训,提高整体的信息素养。

学校的网络管理员均参加了扬州市、江都市的培训,实现持证上岗。

学校有多人次在省市课件制作竞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中获奖。

学校重点打造一支“青年教师数字化先行队”,率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积极开展网络课堂教学。

通过这支队伍,带动了全校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数字化环境的建设。

2.全面提高全体教师应用校园数字化技术的能力
首先是学校的自培,每年学校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重点进行了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收发电子邮件、上网查寻资料、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的培训,其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级以上专题信息技术培训。

全体教师先后通过了“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龙芯机房使用维护”、“电子白板使用”等培训,经考核全部合格。

再次是广大教师的自培,学校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网络远程培训学习,并通过了相应组织部门的考核。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近年来,全校教师正常使用课件、教学光盘、网络等开展教学活动。

有多名教师在各级课堂教学竞赛中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并获奖。

四、面向学生,注重实践,增强校园数字化的运用实效
学生在我校建设校园数字化环境过程中,不但是最大的应用者,更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一)面线点三维集合,组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
1.在面上,推动全体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全校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能力。

通过课程设置,从三年级起,每周设置1节信息技术课。

学校机房增加了中午、晚放学的开放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数字化环境的资源。

2.在线上,紧抓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

我校利用课余时间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辅导他们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各班的网页和个人主页,做到班班有网页,学生个人网页达30个。

3.在点上,重点培养有特长的学生。

对个别极为突出的学生,信息技术教师适当加以辅导,指导他们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有数名学生参加省市电脑绘画竞赛并获奖。

(二)多学科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
随着学生们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从普及到深入,逐步渗透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现在无论是预习还是复习,亦或是课外学习,电脑、网络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工具。

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抓好软硬件建设;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上四方面形成了我校建设校园数字化环境主要框架。

今后我们将努力实现数字校园和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的有机整合。

以电脑网络为基础,以学校网站、信息资源库、数字图书馆等为信息源,以数字化为模式,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