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商务硕士(MIB)考试《国际商务专业基础》真题详解-国际商务环境与运营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国际商务硕士(MIB)考试《国际商务专业基础》真题详解-国际商务环境与运营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国际商务环境与运营第一章国际商务环境一、名词解释1.国际商务[浙江财经大学2017、2015国际商务硕士]答:国际商务主要是指国际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跨国经营活动,或者说国际商务是研究围绕这些跨国经营活动产生的相关事务,包括企业的国际战略、策略,资源配置及经营管理,市场开发与拓展,如何遵守、规避国际规则,如何适应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环境,以及如何使自己的思想、产品或服务适应国际市场等。

国际商务的本质是“跨国界”,最基本的国际商务活动是跨国界的经济交易活动。

国际商务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国际企业或跨国公司。

2.跨文化风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国际商务硕士]答:跨文化风险是指在异质文化的共处中由文化误解导致人们价值观产生冲突进而使得跨国公司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因为参与者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跨文化风险在国际商务中时常发生。

管理跨文化风险的措施有:了解另一种文化,尽量使用该国的语言;避免文化偏见,培养全球中心思想;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文化距离。

3.文化冲击[浙江工商大学2012国际商务硕士]答:文化冲击又称为文化震惊、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身处不同国家的文化或不一样的环境中而经受的一种困惑、焦虑的状况。

文化冲击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饮食、语言、服饰,直至行为举止、人口密度、政治经济环境等等;既有身体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精神因素。

在一个崭新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冲击使得受冲击者无所适从,甚至整个的心理平衡和价值判断标准完全丧失。

4.商业伦理[中央财经大学2013国际商务硕士;宁波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答:商业伦理是商业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它研究的是商业活动中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及其规律,研究使商业和商业主体既充满生机又有利于人类全面和谐地发展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进而研究商业主体应该遵守的商业行为原则和规范、应当树立的优良商业精神等商业道德问题。

在当今时代,如果企业只追求利润而不考虑商业伦理,则企业的经营活动会越来越为社会所不容,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也就是说,如果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没有必要的伦理观指导,经营本身也就不能成功。

树立商业伦理的观念,体现了重视企业经营活动中人与社会要素的理念。

二、简答题1.简述霍夫斯泰德描述国家文化差异的模型。

[中山大学2015国际商务硕士]答:在文化与工作场所的价值观之间的相关性方面,最为著名的一项研究是由霍夫斯泰德主持的。

霍夫斯泰德收集了1967~1973年间60多个国家中为IBM工作的11.6万名员工工作态度和价值观的数据,这些数据使他能够比较40个不同国家的文化。

霍夫斯泰德从中归纳出他认为能够概括不同文化的四种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

(1)概括不同文化的四种维度①权力距离维度强调的是在一个社会中如何对待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存在差异的事实。

按照霍夫斯泰德的观点,人们可以发现一些高权力距离文化的国家会使这种不平等随时间转化为权力和财富的不平等,而低权力距离文化的国家则尽可能缩小这种不平等。

②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强调的是个人与他的伙伴之间的关系。

在个人主义的社会里,个人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个人成就和自由是高度受重视的。

在集体主义的社会里,个人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在这种社会里,人们生来就是集体的成员,扩大到家庭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应重视其所属集体的利益。

③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是用来度量不同文化中其成员对不确定情形的接受程度。

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的成员将工作安全、职业类型、退休待遇等放在优先地位,他们也更需要规章和条例,经理需要发出清晰的指令,而下属的主动性则受严格的限制。

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则表现出更愿意冒风险和对变革抵触情绪较少的特性。

④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维度是探寻性别与工作角色之间的关系。

在男性主义文化中,性别角色明显不同,传统的“男性价值观”(诸如成就和有效地行使权力)决定文化观念。

在女性主义文化中,性别角色没有很明显的区别,在同类的工作中男人与女人之间几乎没有差异。

(2)霍夫斯泰德国家文化差异模型的缺陷①霍夫斯泰德假设在文化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但实际上,许多国家有一种以上的文化,霍夫斯泰德的研究没有关注这种区别。

②霍夫斯泰德的研究还受到其自身文化的限制。

该团队全部是由欧洲人和美国人组成的,他们向IBM雇员所问的问题和对答案的分析受到他们自己的文化偏见和兴趣的影响,所以霍夫斯泰德的结论肯定是西方风格类型的。

③为霍夫斯泰德的研究提供数据的人不仅都来自计算机行业,而且都在同一家公司(IBM)工作。

当时的IBM以其较强的企业文化和独特的雇员选聘过程著称于世,这可能使雇员价值观在若干重要方面与其母国的文化价值观不同。

还有,某些社会阶级(如非熟练手工工人)在霍夫斯泰德的研究样本中是缺失的。

④霍夫斯泰德的研究在今天看来也有些过时了,文化并不是静止的,它们随时间而变化,尽管变化得很慢。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被认为是合理的某种特性可能在今天已不复存在。

2.文化要素对国际商务有什么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2011国际商务硕士;云南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答:文化要素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风俗、审美、教育和物质因素等方面。

(1)语言。

在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时,不仅要使用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同时也依赖于体态语言和其他非词汇交际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的差异。

美国教授爱德华·霍尔将文化划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所谓语言情境,是指围绕一个特定事件所传递的暗示和其他信息,即不同时间、空间、事件、协议下的各种“语言”。

高语境文化中的交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谈话题的来龙去脉或肢体语言、特殊腔调和环境的细微差别,大部分信息不能通过语言部分直接获得,必须根据实情的前因后果以及自己的揣摩意会才能获得。

(2)宗教。

宗教对于商务活动的影响一方面体现为宗教的具体教义对于商务活动的直接影响,例如禁止出售某些产品或者禁止在某段时间工作,另一方面体现为由宗教而衍生出的社会伦理体系或是价值观对于商务活动的影响。

宗教对于商务活动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不同的宗教所形成的对工作和企业家精神的看法,以及宗教伦理对一国商务活动成本的影响程度。

(3)价值观。

所谓文化价值观,是指文化中的一些具有普遍的规范性的价值观,它使得生活在该文化中的成员用不同的价值尺度来评判周围的事物和行为。

霍夫斯泰德提出了衡量不同文化间价值观差异的三个方面: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数、权力距离指数和男性度/女性度指数。

(4)社会结构。

虽然所有社会都分成等级,但对国际商务活动影响最大的是社会阶层的流动程度。

社会流动性是指个人能从自己所生的社会阶层里流动出去的程度。

各社会的社会流动性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严格的等级制度是种姓等级制度。

(5)社会制度。

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同一事物和行为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因此在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时,应该注意社会群体的划分,并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迎合其价值观,从而取得国际商务活动的成功。

(6)风俗习惯。

理解风俗习惯在进行国际商务交往,尤其是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时十分重要。

如果只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来理解某一问题可能是完全错误的,无法得到合作对方的认可,也无法达成最后的合作。

(7)审美。

来自于不同背景的人对于美的定义差距如此之大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必然不会保持一致。

(8)教育。

在国际商务中,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商务区位和国际经营活动的方式上。

在进行国际商务合作时,首先,对于合作对方国家的教育情况做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于一些高科技公司而言,这是最基础的环节,也是商务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

其次,由于教育的差异,也使得进行国际经营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方案都要与当地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特点相适应。

(9)物质因素。

文化中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文化环境中的基础设施,其与社会组织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紧密相连。

在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基础设施完善与否也成为区位选择的一个因素。

选择一个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即物质因素较优越的地区开展商务活动,在商务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客观阻碍相对较小,同时节省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会给企业带来相对丰厚的利益回报。

3.请简要分析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应如何避免文化冲突。

[浙江财经大学2015国际商务硕士;江西财经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答:在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缺乏跨文化意识的管理者往往参照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去评价或衡量处于不同文化中的行为或事物,也就是所谓的“自我参照标准”。

这必将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发生重大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可见在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外国的文化特点、习惯或是标准来定义问题或目标,而不是利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做出判断。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司可以选择不同的跨文化管理策略,主要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有以下几种:(1)占领支配式策略占领支配式策略是一种比较偏激的策略,是指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扩张时,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子公司强行注入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子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文化,而忽视子公司当地的文化。

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东道国的子公司、政府、人民等对于母公司的文化可以完全接受。

但这种策略在实际情况中应用得非常少。

(2)本土化策略本土化是指把当地的文化理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中,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营销等环节都应该充分考虑本地的文化、理念、风俗等,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进行跨文化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