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罚概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的基本权利,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权主动地得到发展。
”然而,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互联网上却不时地有着与老师体罚学生有关的报道。
有的甚至学生被体罚致伤致残……这些都引起了社会、家长的急切关注。
体罚,是一种具有严重病理的教育方式或者教育手段,是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殴打、罚站、下蹲、打撕嘴巴等行为。
它侵犯了学生的健康权、身体权、人身自由权等权利,但是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尊重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变相体罚,是指采取其它间接手段,对学生肉体和精神实施惩戒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劳动惩罚、抄过量作业、脸上写字、讽刺挖苦、谩骂、烈日下暴晒等行为。
二、体罚的危害性
(一)体罚会对学生造成生理伤害。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很轻易受到伤害,而伤害一旦产生,便轻易给学生造成终生的影响。
这样的体罚给学生带来了生理的伤害,他们会永远生活在阴影当中。
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废人!
(二)体罚压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学生畏于教师的体罚,只得囿于教师规定的框框之中,学生的聪明难以萌发出来,学生的聪明才智不敢发挥,久而久之,学生自甘于平庸听话,我们的教育便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三)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自尊心。
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往往是学生走下坡路的开始。
过度体罚的结果,只能使孩子消极适应环境,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
有些学生遭体罚后觉得无脸见人,干脆不再到校学习,有的甚至为此逃学离家,以至在一些不良外因的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甚至过早地为自己年轻的生命划上了句号。
(四)体罚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形成冷漠孤僻、敌视和心理闭锁等畸形变态心理。
经常受到打骂的学生,平时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唯恐被教师体罚。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胆怯撒谎的性格。
这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打骂和过分的严厉只能让儿童说谎,变成怯懦的人,同时养成儿童的残忍性。
”体罚不仅降低
了教师的威信,而且当教师实施体罚之时,正好表明了他的失助与无能。
一个教师,简单地以体罚管教学生,是把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简单化,它往往铸成一种错误的行为模式,其消极影响是难以消除的。
(五)体罚使学生在社会化发展受到影响。
由于中小学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学校生活在学生社会化发展当中所起的作用就相当重要。
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主要是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来完成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都很大。
随着被体罚和变相体罚次数的增多,学生自我否定的成分也逐渐增加,这就很容易引发学生与他人、社会的冲突,产生强烈的社会否认感,形成扭曲的心理,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感到自己是可以随意被人侵犯的——尤其是当他在青少年时代就被他所尊敬的教师强化了这种意识,容易导致学生行为偏离社会规范。
(六)、体罚影响学生良好的个体社会化形成
体罚容易使学生对社会和他人充满敌意或者排斥,阻碍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破坏了正常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班级的风气,更不能增进学生的自律,反而会使问题进一步的恶化,甚至导致师生间产生激烈的冲突。
三、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
(一)、老师自身原因
体罚是一种不科学,不理智,不人道的行为,这种行为主要是由于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和教育失败造成。
首先体罚是老师权利欲的直接体现。
他们以为老师的权利不可侵犯,师道尊严不可改变,老师在学生当中应该是有地位,有威信的,当老师的权威受到威胁,他们就会严厉惩罚这些学生以便维护自己。
其次是教育的失败。
很多教育者没有看到学生的优点,过分强调他们的缺点,因此很容易对学生的认识产生晕轮效应,总以为他们是不可教化,所以不思考用好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而是采用原始粗鲁的方法,找机会教训他,或着让他离开学校,除掉这个不安稳分子。
再者,就是老师自身素质问题,一些老师自己知识水平有限,上课内容没有新意,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艺术性,教育上缺化耐心,所以很容易和学生发生
矛盾,并且事后处理问题能力差,只要学生有点儿错误就带到办公室,或者课堂上挖苦讥讽学生。
(二)、学生的原因
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教育失当和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难以教育、管理两方面。
这些学生中不少由于父母的溺爱或疏于管教具有叛逆的性格。
这类学生面对教师的善意劝阻、教育,不是虚心接受,而是不顾及教师的权威与尊严,一意孤行,还会煽动别的同学,影响班风,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督促、管束,无奈之下老师只好采取最原始的教育方法--体罚。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软的不行只好来硬的”。
(三)、客观原因
首先是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
许多教师仍抱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手下出高徒”、“棍棒出人才”的陈旧观念。
其次是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学校都在提高教学成绩上很下工夫,对教师的教学成绩的评价、奖励和惩罚作了很多具体的规定。
他们不仅工作压力大。
而且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值也普遍偏高。
在这种情况下,教室特别容易出现职业枯竭感。
在没有调节渠道或调节不利的情况下,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出现就很容易理解了。
四、防止杜绝体罚现象产生的措施
(一)、要自觉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加强自身修养。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师从内心深处要求自己把工作做好。
教师的人格力量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情感修养、个性修养,不断追求个性的完美,在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方面,领社会风气之先。
(二)、要给教师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
热爱教育事业,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教师把丰富的渊博的知识无私奉献给学生的基础之上。
特别是如今经济与网络时代扑面而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的信息量不断扩大,要求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也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智能结构,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把最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提高教师待遇。
既然要发展高水平的教育,那么,就必须先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想让教师安心的工作,把自己安心献给教育,献给学生,必须给他们一个能让他们安心下来的待遇,让每位教师都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解决好教师的工资问题,解决好教师的住房问题,解决好他们的培训问题,解决好国家法令法规规定的教师的基本的物质规定。
不然,体罚是很难避免的。
(四)、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自我疏导。
很多教师普遍存在着心理上的障碍应该在加强教师心理疏导方面工作开展。
而教师也应该放松情绪、及时倾诉、保证足够的睡眠,通过定期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
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国家命运之兴衰的事业,教师是立教之本。
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才观,忠于教育事业。
爱是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爱要与严格要求统一起来。
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的爱,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