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1、流域概况及枢纽任务××是罗江上的一条南北向大支流,河流全长295公里,流域面积850平方公里。
流域形状略呈菱形,上下游狭窄,中游宽大,河道坡陡流急,具有暴涨暴落的特性。
本枢纽工程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灌溉,对航运和木材筏运也适当加以解决。
水库总库容22.6亿立方米,装机容量24.8万千瓦,灌溉上游农田130万亩,确保减免昌州市(市)及附近50万亩农田和南江县(县)的洪灾。
2、经水文、水利调洪演算确定:死水位200.15m;发电正常水位215.5m,相应下游水位163.88m;设计洪水位216.22m,相应下游水位169.02m,通过河床式溢洪道下泄流量5327.70m3/s;校核洪水位217.14m,相应下游水位169.52m,通过河床式溢洪道下泄流量6120.37 m3/s;泥沙淤积高程174.6m,淤沙干容重14.1KN/m3(浮容重=8.71 KN/m3),孔隙率n=0.45摩擦角为φ=15o;电站进水口底板高程为186.20m(坝式进水口)。
3、气象资料相应洪水季节50年重现期最大风速的多年平均值为17.3m/s,相应设计洪水位时吹程2.54km,相应校核洪水位时吹程2.66km。
4、地质勘测资料坝址处河床地面高程为146.10m,河床可利用基岩高程为140m,坝与基岩之间摩擦系数为0.7,基岩允许抗压强度为6.3Mpa ,坝基渗透系数(扬压力折减系数或剩余水头系数)α1α2可分别取0.25,0.34。
5、建筑材料有关数据5.1 龄期为90天,强度等级C15标号的混凝土允许抗压强度为4.3Mpa。
5.2 砂石料有3个主要料场:5.2.1 房村料场位于坝上游右岸22公里处,与公路边小山丘相连,附近河岸地形开阔,可供加工堆存之用,分布呈长方形,长1350m,宽234m,表土层3~4m,露出水面0~7m。
5.2.2 湖料场位于坝址下游62公里的江中靠右岸,附近有铁路干线的某一车站,全长1580m,宽390m,露出水面0~9m。
5.2.3 南浠料场位于坝址下游58公里江中靠右岸,全长1900m,宽300m,露出水面0~5m。
5.3 土料分布于坝址上下游一公里围,分布高程为170~350m,有效储量达150万m3,其平均剥土层约1.5m左右,开采运输也方便。
5.4 石料及水泥掺和料石料在坝址上下游一公里围,花岗岩储量丰富,且石质坚硬良好,但覆盖风化层厚,采料时剥土工作量大。
无效储量与有效储量之比约1:7.4;水泥掺和料在坝址区10公里围,可用者有风化后的灰质页岩及泥煤。
前者活性高,储量亦大,后者层薄,难开采,并含有少黄铁矿。
6、其他有关资料根据国家建筑委员会所颁布的地震烈度图,本地区应属6度地震区,坝区设防烈度建议为7度。
坝顶有交通要求,行车宽度不少于8m。
二、设计说明书1、工程综合说明1.1 工程分等与建筑物分级根据工程的效益,库容确定本枢纽属于Ⅱ等工程,其主要建筑物为2级,次要建筑物为3级,临时建筑物为4级。
1.2 枢纽布置本工程是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工程,溢流坝段布置在主河槽处,冲沙孔布置在电站进水口附近。
本枢纽的主体工程由挡水坝段、溢流坝段、泄水底孔坝段、电站坝段及其建筑物组成,电站为坝后式。
该重力坝由18个坝段组成,每个坝段的长度大约为20m,从左岸到右岸依次是1~6号坝段为右挡水坝段,7~9号为溢流坝段,10号11号为底孔坝段,12~18号为右岸挡水坝段。
该坝坝基面最低高程为140m,坝顶高程为217.8m,坝体总长度为370m,枢纽工程布置图附后。
非溢流坝段:右岸全长120m左岸全长190m,除10号坝段长30m外,其余坝段均长20m。
坝顶宽度为10m,坝顶两侧各设一宽1m的人行道。
坝顶的上游侧设置高1.2m宽0.5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防浪墙,下游设置栏杆。
沿坝轴线方向每隔20m设置一个照明灯。
坝上游面为折线面,起坡点高程为185m,坡度为1:0.2,下游面坡度为1:0.7,折坡点高程为202.85m。
溢流坝段:该坝段全长60m,分3个坝段,每段长20m,共分3孔。
溢流堰顶高程为201.07m。
堰顶安装工作闸门和检修闸门,闸门宽×高=15×15。
工作闸门为平面钢闸门,采用坝顶门机启闭。
工作桥面与非溢流坝顶一致。
堰顶设有两个中墩,其厚度为4.5m边墩厚3m,缝设在闸孔中间。
溢流堰面采用WES曲线,过堰水流采用连续式鼻坎挑流消能,坎顶高程为170.52m,反弧半径为30m,挑射角为25o,边墩向下游延伸成导水墙,其高度为4m,断面为梯形,顶宽为0.5m 底边为3m,需分缝,缝距为15m。
电站坝段:电站的装机容量为4×6.2万千瓦,坝段总长30m,坝顶高程为217.14m宽度为20m,坝顶人行道与挡水坝段一致,门机与溢流坝段一致,上游突出2m为拦污闸槽,引水口中心线高程为160.07m,孔径为6m,进口为三向收缩的喇叭口,进口前紧贴坝面布置拦污栅,进口处设置事故闸门和工作闸门,均为平面闸门。
在进口闸门后设置渐变段,渐变段为圆角过渡,长度为12m。
电站厂房采用坝后式,位于左岸非溢流坝后,由主厂房、副厂房等组成。
副厂房在主厂房的上游侧,厂房与坝之间用缝分开。
2、坝型、坝址选择2.1 坝型选择2.1.1 坝址地质条件该河道河谷为壮年期类型,浅滩深渊交替,河道稳定,断面冲淤极微,河谷断面形状除上游和峡谷地区多呈“V”形外,中下游一带均为浅槽形或梯形,坝址区域多为花岗岩,完整性较好,覆盖层及风化层均较薄。
2.1.2 建筑材料由前言所述“建筑材料有关数据”中知坝址附近砂石料较为丰富(3个主要料场)且运输也方便,土料次之,石料含量有限。
2.1.3 方案比较根据以上情况综合分析如下:拱坝方案:河谷面宽浅,不是“V”字形,两岸不对称,没有适宜的地形条件,故该方案不可取;土石坝方案:坝址附近没有适宜的地方修建溢洪道,若开挖溢洪道则工程量较大,且当地土料含量不丰富,故该方案也不可取;重力坝方案:混凝土重力坝和浆砌石重力坝都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泄洪问题易于解决,施工导流容易。
浆砌石重力坝虽然可以节约水泥用量,但当地石料比较缺乏,而且此坝型不能实现机械化施工,速度慢,施工质量难以控制,故不可取。
混凝土重力坝可以采用机械化施工,施工方便快捷,故本工程宜采用混凝土重力坝。
2.2 坝址选择根据坝址地质勘测工作,××水电站选坝委员会在距南江县约6公里处选定了现坝址。
坝址两岸地形较宽敞。
河水面宽达70m~140m,右岸山坡坡度30o左右,而左岸较陡,约为40o。
河床在此段纵向呈“釜形”,是两头浅中间深,河流稍偏蚀右岸,致使右岸河水比左岸深。
坝址区地层简单,表层大部分为第四纪残破积层所覆盖,由黏土、砂质黏土及花岗岩风化土所组成,厚度约8~16m。
河床部分的冲积层厚度小于5m,下伏岩基均为上白垩纪花岗岩。
综合防洪、灌溉等因素选坝委员会做了五条勘探线比较,最后选定第二坝轴线作为建坝的坝轴线。
3、非溢流坝设计3.1 剖面尺寸拟定3.1.1 坝顶高程的确定波浪要素按官厅公式计算:h l=0.0166V o D1/3m;L=10.4(h l)0.8;h z=(πh c2/L)cth(2πh/L)L—波长,m;D—风区长度,m;H—坝前水深,m;h l—波浪高度,m;h z—波浪中心线高于静水面的高度,m;V o—计算风速,设计洪水位时宜用相应洪水期多年平均最大风速的1.5~2.0倍;校核洪水位时宜用相应洪水期多年平均最大风速,m/s。
坝顶或防浪墙高程=设计洪水位+△h设坝顶或防浪墙高程=设计洪水位+△h校△h= h l + h c + h z△h—坝顶高于静水位的超高值;h c—坝顶安全超高(查非溢流坝坝顶安全超高表)。
分设计情况和校核情况分别计算,计算成果见表2-1表2-1 坝顶高程计算成果表经过比较可以得出坝顶或防浪墙顶高程为218.84m,考虑水库综合利用情况取219m,并取防浪墙高1.2m则有带防浪墙的坝顶高程位217.8-140=77.8m3.1.2 坝顶宽度考虑交通要求,坝顶宽度取m。
3.1.3 坝面坡度上游坝采用折线面,起坡点在(1/3~2/3)H处,其高程为185m,坡度为1:0.2;下游剖面采用基本三角形顶点与校核洪水位齐平的剖面形式,则有折坡处向上延伸与校核洪水位相交。
取下游边坡系数为1:0.7,那么下游起坡点高程为202.85。
3.1.4 坝底宽度由上下游起坡点高程、坡度、边坡系数等条件通过几何关系可得坝底宽度为63m,在(0.7~0.9)坝高=54.46~70.02围。
说明坝底宽度符合要求。
3.1.5 地基防渗与排水设施拟定由于防渗的需要,坝基面须设置防渗帷幕和排水孔幕,其中心线在坝基面处距离坝踵分别为12m和15m。
初步拟定非溢流坝剖面尺寸如图2-1所示:3.2 荷载组合及其计算(以下各组合情况均取单位坝长计算)3.2.1 设计情况上游设计洪水位为216.22m,相应下游洪水位为169.02m,坝基设有防渗帷幕和基础排水措施。
要求抗滑安全系数K s≧1.05。
计算成果见表2-2(附后)。
3.2.2 校核情况可分为以下两种3.2.2.1 设计洪水位情况下发生7度地震。
要求抗滑安全系数K s≧1.0。
计算成果见表2-3(附后)。
3.2.2.2 上游校核洪水位为217.14m,相应下游洪水位为169.52m。
要求要求抗滑安全系数K s≧1.0。
计算成果见表2-4(附后)。
3.2.3 抗滑稳定验算与强度验算抗滑稳定系数按公式K s=f(∑W-U)/ ∑P计算;上游边缘正应力按公式G yu=(∑W´/B)+(6∑M/B2)计算;上游边缘正应力按公式G yd=(∑W´/B)-(6∑M/B2)计算。
∑W—总铅直力;∑P—总水平力;∑W´—竖直方向合力;B—坝底宽度;∑M—对坝截面形心的总力矩。
3.2.3.1 设计情况抗滑稳定验算:K s=f(∑W-U)/ ∑P=0.7×(65.75-2.52)/28.88=1.53>1.05满足稳定要求。
强度验算:上游边缘正应力G yu=(∑W´/B)+(6∑M/B2)=63.23/63-6×261.17/632=0.61Mpa >0上游边缘正应力G yd=(∑W´/B)-(6∑M/B2)=63.23/63+6×261.17/632=1.40 Mpa <4.3Mpa满足强度要求。
3.2.3.2 校核情况3.2.3.2.1 设计洪水位时发生7度地震抗滑稳定验算:K s=f(∑W-U)/ ∑P=0.7×(65.75-2.52)/32.36=1.37>1.0满足稳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