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摘要: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以本国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这种行为往往造成交际失败,并产生较大的心理或社会距离,即造成语用失误。
可以说,语用问题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障碍。
本文就语用失误中社交语用失误的概念、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希望能使更多人了解语用失误,并且能正确应对语用失误以实现交际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文化背景;社会环境Abstrac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eople often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their own cultural norms and social norms as the standard to explain and evaluate the behavior of others.This behavior often causes communication failure and larger psychological or social distance.We can say that pragmatic problems has become the obstacle for the smoo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n this paper,I analysis and summary the pragmatic failure simply in three aspects that concept,reasons and strategy.Hope to make people know more about pragmatic failure and fix them to make Communication go smoothly.Key wor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ragmatic failure;cultural background;social environment随着世界地球村的形成和中国国力的逐步增强,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国际间交往的必须。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社会群体想在不了解对方基本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实现成功的交际,使对方顺利接受自己,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可以说,语用问题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障碍。
一、关于跨文化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指的是不同文化出身的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因未能恰当、适时地把握话语的文化含义而造成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上的失误。
这种失误指的是语言使用上的失误,指说话形式不恰当,或者是与表达习惯不符,抑或者是时机不当等等。
比如美国人说“I like birds very much.”,而中国人很可能会说成“I very much like birds”,这就是犯了语法错误。
如果一位欧美人夸奖一位中国女性说“你今天真漂亮”,而中国女性回答说“哪里哪里,我一点也不漂亮”,这就会使欧美人以为对方在怀疑自己的审美能力,因此感觉不快。
这就是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大致可以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后者。
社交语用失误的研究对象是“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Thomas,1983:99),即研究影响人们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
如一个中国人对美国人的普通寒暄被当成是想窥探对方隐私的行为;中国留学生扶西方的老年人过马路,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中国青年的拾金不昧,却是破坏了德国人的价值规则。
这些在中国看似合乎情理的行为,在外国人看来都是不能理解,不友好的行为。
那么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哪些呢?二、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一)文化背景1.价值观念尽管价值观是表面上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指令性作用。
它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出现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同群体间的价值观差异越大,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大。
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社会的群体取向和西方社会的个人取向,中国文化的“求稳”心态和西方文化的“求变”心态,儒家文化的“性善说”和西方宗教的“原罪说”等等。
受这些特定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交往中对于不同的事物就会有喜、怒、哀、乐等种种不同的情感表达及态度取向。
而不同的情感表达及态度取向,往往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
如一个中国人在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面前大谈特谈同性恋,那么可想而知,阿拉伯人会认为这个中国人不可理喻,无法继续交往。
1.民族性格特征民族性格是文化特质的外化表现,是一种总体的价值取向。
语言表达中的民族性格显而易见,如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民族性格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中庸含蓄、感性宽厚、聪慧权变、勤俭耐劳、家庭至上、崇拜权威、具象思维、整体把握。
而美国也受其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其民族性格比较突出地表现为:自我奋斗、不信天命;独立,尊重隐私;讲究效率,勇于创新;不拘礼节,坦率真诚;平等、民主、自由;好动、善变,求异。
由此可见,中美在民族性格特征上相差甚大,而如果中美双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太了解对方的民族性格,那么在交际中就很可能会出现不理解对方语言行为的情况,从而出现语用失误。
3.思维方式思维与语言具有内在的联系,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对交际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东方人以整体思维为主,西方人则以分析思维为特点。
这在汉语和英语的时空表述上表现得最为透彻。
同样是表述时间,汉语从大到小,如“2015年3月11日晚上十一点”,而英语从小到大,如“11pm,Mar.11,2015”。
而在思维的结构上,东方人偏重具象思维,西方人偏重抽象思维。
如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上表现出的不同:中文重含义,英文重组织;汉字较形象、更多隐含意义,英语较抽象、更注重条理性。
4.心理环境在跨文化交际中,心理环境集中体现在“隐私”上。
西方学者一般把隐私分为四种情况:一是隐居,二是匿名,三是亲密度,四是自我保护。
这四种情况并不是在所有文化中都有体现,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而中西方隐私观念的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又一重要原因。
中国的隐私观具有群体意识,与西方的个人隐私观有很大差异。
我们常见这样的提问:“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多大岁数了”、“有对象吗”、“结婚没有”、“我给你介绍个对象,好吗”、“你的工资是多少”等。
这些在中国司空见惯,对别人表示关心的话语,在西方人看来却是极不礼貌,侵犯隐私的行为。
(二)社会环境1.角色关系影响交际的社会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交际者的社会地位,也就是交际双方所处的角色关系。
东方文化更注重等级、权势关系,而西方文化就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就这点,东西方国家在称谓上就存在较大差异。
比如家庭关系中,在东方国家,像中国、韩国和日本,晚辈对长辈要称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妈、舅舅、姨妈”之类的称谓,断不可说名道姓,对长辈直呼其名被看作是没教养、不礼貌的举动。
尤其是日本,家庭伦理关系更为突出,会称父亲为“父亲大人”,母亲为“母亲大人”。
而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同东方国家刚好相反。
西方国家在家庭中没有亚洲人那么等级森严,长幼有别,年龄大点的孩子不再叫父母爸爸妈妈,而是用名字或者是昵称去称呼他们,而父子同名也是屡见不鲜。
这种在西方家庭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是东方人无法接受的。
除此之外,东西方对角色规范的重视程度也不同。
东方人历来爱面子,重礼节,看重形式,而西方人则不拘小节,平等对待任何人。
比如美国教授在中国讲学时,中国学生从不会主动提问,更不会指出教授的问题,组织讨论也往往冷场,导致课堂氛围尴尬,教授只好临场发挥;而美国教授上课时,有的中国学生认为他过于随意、不稳重,有损师道尊严。
2.人际关系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重要社会环境因素是人际关系。
在跨文化交际的领域范畴里,中西方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人际关系取向分为工具型、情感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就这而言,中西方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偏向于情感型和混合型,比如,在中国,有人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就会想到利用“人情”和“面子”去“走走后门”;而西方社会人际关系就比较偏向于工具,在美国,他们很少顾及私人情感,而是直言不讳,秉公办理,不讲情面。
对不同人际关系取向的选择,使得人们在待人处事上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和策略。
而由此可以想象,这样两种完全不同人际关系的人交朋友肯定会产生矛盾,中国人会觉得他们不通情理,或不够“哥们”,而他们会觉得中国人太重感情、太不理智。
(三)基于文化的规范系统1.交际规范(1)言语行为规则言语行为规则包括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社会习俗,是特定人群或民族的生活方式或社会习俗的外在体现,是长时间沉淀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具体行为趋势或习惯。
不同社会群体都会有具有各自文化特点的言语行为规则,如不注意,便很容易产生语用失误。
就像最简单的打招呼,中国人常用“你吃饭了吗?”这在外国人眼里,很可能会产生误解,会认为你是要请他吃饭或者是认为你看不起他,以为他吃不起饭。
特别典型的是,中国人的某些客套话纯属客套,甚至到了言不由衷、表里不一的地步,在西方人看来简直就是虚伪的表现。
例如上门拜访,中国人收到礼物会说“你来就来嘛,送什么礼,以后别送了哈。
”如果一个西方人听到了,不会认为这是客套话,可能还会觉得自己做错了;而知道实情的西方人则会认为中国人很虚伪。
(2)言语交际规则言语交际规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解释原则。
不同的语言社团可能具有其独特的会话交往原则,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习得了本民族的交往规则,并运用这些规则去解释和理解其他民族的言语行为,也就造成了语用失误。
就礼貌原则来说,在汉语答谢语中,当说话人受到别人称赞时,往往表达“谦虚”的语用意义,但是正因为汉语中“谦虚”与英语国家的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产生冲突,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答谢行为上的语用失误。
比如一位出国访问的中国留学生在演讲结束时说:I’m sorry that I’ve wasted your precious time.(对不起,我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了。
)这是汉语的客套话,很自然、很正常。
但是英语国家人却不能接受,他们会理解成:既然说话人知道他们的时间宝贵,那为什么还要故意浪费?(3)话语组织规则人们的交际目的是相互沟通,理解彼此说话的意义,进而确认对方的意图。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情况是大家都听明白了对方的字面意思,却不懂真正含义。
这就涉及到不同社会群体的话语组织规则。
在语言联想意义的差异上就有所体现。
比如“红豆”一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豆被比喻为相思豆,是爱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