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需求问卷调查

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需求问卷调查

农村初中德育现状——宝农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问卷调查总结报告《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试行)》明确提出,“将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优先原则。

在新的形势下,要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德育工作,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德育现状。

为此,我们自行设计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并在我们学校组织了问卷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这为全面了解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全面掌握广大学生的道德需求,更加扎实、有效的开展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大的指导、借鉴意义。

一、对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评价1、具备基本的爱国主义情感及认知能力。

有89%的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很自豪”,有99% 的同学“能完整地唱下《国歌》”,有80% 的同学“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时,会有激动和自豪的感觉”,有78% 的同学“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的需要不一致时愿意改变个人愿望,服从集体的需要”,有83% 在同学在“中国的主权或领土受到侵犯时”会“主动报名参军,保卫祖国”,有59% 的同学对“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这一观点“能理解并认同”。

2、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某个歹徒的作案过程,当公安部门向其了解情况时”,95% 的同学能“积极配合”;“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有75%的同学“曾主动地给身边的老、幼、病、残让过座”;假如“在没有人发现的情况下拾到了一些很贵重的财物”,有62% 的同学会“毫不犹豫地交给老师”;“在某公共场所,看到小偷正在偷东西”,有70%的同学选择“立即向警察报告”,另有20%的同学会“勇敢地上去制止”,这既反映了学生基本的公德意识,也说明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3、具备基本的行为习惯及相应的行为判断能力。

“外出旅游时”,有87%的同学自称“从来没有在旅游场所、文物古迹上乱写乱刻过”;“过马路时,如果没有警察在场”,有84%的同学“不会跨越隔离栏或闯红灯”;有99%的同学在“遇到长辈或老师时会主动问好”;现实生活中,有63%的同学经常用“、请、对不起”之类的文明用语;还有81% 的同学表示,在“观看演出或比赛时,会做一个不吵、不闹、不起哄的文明观众”。

4、具备基本的理想观、是非观和价值观。

“对于自己以后的前途”,55%的同学“有考虑,并一直为之而努力”;85% 的同学认为,在当前社会中“一个人要想成功”,更多的是要靠“个人奋斗”;对于“随地乱吐乱扔的行为”,95% 的同学表示“很讨厌”;有62%的同学“常为一些自己做过的事情感到惭愧”。

这表明,当代中学生具备基本的理想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以上这些数据,一方面表明当代学生的行为习惯基本良好,同时也更表明同学们具备基本的行为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当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部分学生受到的外界环境不良影响,应该引起重视。

有5%的同学表示,他们“对于带有暴力色彩的影视、书刊很喜欢看”,还有33% 的同学“偶尔会看”;同时,有3%的同学“经常去网吧”,还有34% 的同学“曾去过网吧”。

这些外界不良环境,是影响当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因素。

而且,对于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比例还有渐长之势,应当引起学校和家庭的重视。

同时,“在中学阶段”,有69%的同学认为“成人重要”,只有31%的同学认为“成人重要”,这种认识的产生,显然与社会、家庭的某些不当导向有一定的关系。

2、学生中“以大欺小”的现象较为普遍。

调查显示,有27% 的同学坦承自己曾“欺负过比自己小或比自己弱的同学”,也有50% 的同学承认自己“曾被学欺负过”,而在“如果你被一个高大的同学无缘无故地揍了一顿,你会怎样做?”的问题上,21%学生会“想办法自己解决,找几个人去报复”。

这是潜存于学生之中、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

3、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缺乏。

有16% 的同学“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有48% 的同学“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有18% 的同学“对学习没有有兴趣”,有68% 的同学感到“学习压力很大”。

“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34% 的同学“自己稍微思考后就请教别人”,24%的学生“考试时,如果老师监场不严,会作弊”。

现实中,上面的数据可能还要更高一些,这是当前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因所在,也是很多学生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甚至惹事生非的原因所在。

4、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尽管学生们不愿承认,但他们的心的确存在很多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障碍。

“觉得自己的自信心较强”的同学仅有40%,而54%的同学“觉得自己的自信心时强时弱”;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感觉很融洽”的同学仅有48%,44%的同学则感觉“关系很一般”,还有8% 的同学“感觉很孤单”;同时,52% 的同学“常常有一种失败感”,48% 的同学“常为自己的自卑感而苦恼”,52% 的同学“时常为一些细微末节的小事总缠绕在思想中而烦恼”,同样也有52% 的同学甚至“常常希望自己是另外一个人”。

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广大学生、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

5、学生的自理自力意识及能力尚很欠缺。

在家里,对于“一些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有54%的同学通常是“多数由家长来做”;而“在父母一时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的时候,曾和父母耍过脾气”的同学高达76%;对于自己以后的前途,44%的同学尽管有所考虑,但却“还没有具体的行动”;对于个人的成功,5%的同学认为“靠运气”,10%的同学则认为“靠社会关系”。

以上这些问题,固然是从数据中看出来的,但在数据的背后,也许还有更多、更普遍的问题存在。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都应当引起德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

三、关于本次问卷调查的两点思考1、学生的知与行显然还有很大距离。

单从数据上来看,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的确令人欣喜,但客观地看待当前中学生的现实表现,二者之间显然有着太大的差距。

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中学德育工作来说,“让学生知”固然是个重点,而“引学生行”却更加任重道远。

“知”与“行”之间,需要的是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觉意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素质。

如何让学生的“知”与“行”走得更近一些,是我们必须思考、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狠抓学生常规管理工作的原因所在。

2、调查的数据“水分”颇大。

以上分析,我们是依照调查所得出的数据进行的。

但是,我们也十分清楚,这些数据、特别是“积极性选项”的数据是有一定“水分”的。

在调查之前,我们曾再三强调“不要求学生署名,真实作答”,但很多学生还是未能依照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实做法进行选择,这既暴露了学生虚伪心理的存在,也暴露出我们学生的诚信状况。

同时,我们通过问卷也发现,有极个别学生在填写问卷时有明显的随意性,在某些题上甚至填写了根本不存在的“C”选项。

以上两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调查分析的真实性。

应该说,这是我们此次调查的一个遗憾所在。

调查已经结束,数据也已经得出。

但是,调查不是目的,数据更不是目的。

我们需要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思考、看到问题,同时更应研究对策、改进工作。

也许,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四、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必须走向开放性。

德育的开放性,是针对狭义的德育观念而说的,更是针对当前中学生的思想、个性、心理等实际情况提出的。

当前,在对待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多数德育工作者习惯将德育工作与管理工作对立起来。

一谈到德育,就仿佛只是务虚的教育、说服、谈心,既空洞又乏味;而一谈到管理,又仿佛只有规章、制度、禁止、处罚,既冷漠又无情。

在这种认识的指引下,德育工作者们在学生面前往往就会表现出“两面性”:管理学生时,义正辞严,冷漠无情,学生自然不会服气;教育学生时,居高临下,高调空洞,学生自然难以接受。

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片面地理解、执行了德育工作的真正含义。

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

全国一流名校——省中学提出:“抓德育就是抓素质教育”。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理解、全面把握、科学落实德育工作的涵义,才能保证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1、管理工作精细化。

必须要认识到,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或者说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健全的规章,严格的落实,对于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行为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学校必须要狠抓学生常规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督察评比机制,天天检查,周周评比,月月统计,体系不断完善,效果必然明显。

当然,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要讲究人本和,对有名无实、禁而难止的个别行为要予以规和淡化,以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文性、实效性。

2、德育工作系列化。

每到学期初,各个学校的政教主任们总会绞尽脑汁地制定德育计划,设计德育活动。

计划固然新颖,活动也许精彩,但这样的德育工作却明显带有随意性和漂浮性,而缺乏计划性、规律性。

我们认为,可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一个相对稳定的“三级德育规划”,从而实现德育工作系列化。

一是“三年大循环”,就是针对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和时代特点,精心设计教育主题,并将教育主题分解到初一至初三六个学期分阶段实施,每半学期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如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亲情教育、成功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挫折教育、毕业志向教育等,各个教育主题尽在其中,每个教育主题均有方案、有容、有活动、有实效,三年完成一个大德育循环。

二是“一年小循环”,就是利用每年的重要节日、纪念日,举行纪念活动、教育活动,每年完成一个小的德育循环。

如:3月份可开展“雷锋周”活动,清明节可开展革命故事会、革命诗歌诵读会,父亲节、母亲节可举办“亲情卡传递活动”,教师节可开展“我爱我师”祝福活动,九.一八、一二.九纪念日可举行国旗下主题演讲活动,国庆节可举办“祖国在我心中”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等。

三是“紧跟教育热点”,就是根据国家、社会的时政热点随时开展德育活动。

社会主义荣辱观发表会,可组织学生学唱“八荣八耻歌”、学记“八荣八耻”三字经,制定班级“八荣八耻”,举办“八荣八耻”书法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后,可举办“喜庆十七大”教室黑板报、宣传栏等,使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十七大的主要精神;汶川特震发生后,可组织学生收看电视直播,奉献爱心捐款,还可举办抗震救灾诗歌朗诵比赛等。

三级德育规划纵横交错、交叉进行,就会使德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具有计划性、减少随意性,各年级重点突出、容详实、效果明显,必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文化建设校本化。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无疑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但笔者认为,只有依托校本资源,突出本校特色,校园文化才会发挥德育的更大实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