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调查报告
背景:
现在电脑已经普遍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到目前为止,没有人会说不认识电脑的。
而大学生对电脑最为熟悉不过,在日渐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据统计,2008年我国有大学生2100多万, 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0个大学生中有7.2个网民,照这样计算中国大学生网民的数量在1500万左右。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一群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但在网络这个自由的天地,他们会不会也像生活中那样有礼貌呢?对此我们做了一个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调查。
观察:
一、青年大学生迷恋网络以及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互联网对于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有的学生因为过分投入而染上“网络毒瘾”,上网精神亢奋,下网精神倦怠。
长时间上网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因为吃不好,睡不好,导致身体素质严重下降。
同时,调查显示:利用网络弄虚作假已不足为鲜,曾经一次以上把网络上的文章下载下来当成作业交给老师的大学生占上网人数的50%左右,更有甚者在网络
上购买学士、硕士论文,这种现象不仅是表示着某一名学生的堕落,而且意味着学术精神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沦丧。
二、网上大学生不文明行为普遍。
“网络社会”中,主体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
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容貌谈吐被抛在一边,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篡改。
在网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
由此,不文明行为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增多。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同学看到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90%的同学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比如谩骂和恐吓。
30%的大学生曾经在BBS上对别人进行过恶意攻击和散步虚假消息。
分析:
据调查结果,每天上网少于一小时的占了总数的11.1%,每天上网1-2小时的有27.8%,2-4小时的有38.9%,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占了22.2%。
由此可见大学生上网时间控制的比较好。
但沉溺于网络的比例还是比较大,所以大学生有必要控制自己。
有22.7%的大学生上网学习,有63.3%的人上网娱乐,有15%的学生上网只是聊天交友。
由此可见,大学生上网最多的只是玩游戏、看电影或者进行其他的娱乐,真正利用网络学习的很少,这种现象并不符合网络建设的初衷。
有50%的学生认
为网络对自己的影响很大,33.3%的认为一般,16.7%的人认为一点也不。
那些认为网络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人一般每天都上网二到四个小时,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非常单调,缺少有必要的社交活动,在这一方面亟待提高。
大学生需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外,33.3%的大学生在上网时注意遵守基本的网络道德要求,但有33.3%的人不会刻意注意。
16.7%的人没有注意到,不知道什么是基本的网络道德要求的占了同样的16.7%。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并不是很强,这值得我们注意。
对于“您认为大学生能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吗?”这个问题,有5.6%的人认为能,61.1%的人认为大多数情况下能,33.3%的人认为不能。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人是不敢肯定的。
有27.7%的人在遇到有人用脏话骂人是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他,16.7%的人不会这样做,50%的人不知道。
数据表明在网络的环境下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的注意自己的礼貌,所以这方面有待加强。
但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违反网络道德的东西,有50%的人可能会向网络警察报警,50%的人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肯
定向警察报警的为零。
33.3%人认为有必要了解信息安全法律,66.7%的人认为没必要,这说明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重要性。
这也是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的行为。
总结:
网络道德是适应调节当今网络社会里作为“网民”的人类个体之人际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以维持网络社会的良序运行之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文化条件和行为规范。
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理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表现。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21世纪人们物化质生活条件发生的最大变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网络社会的出现,网络道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的道德形式。
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使得人类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松弛
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自我”有了更多伸缩自如地表达意见的空间,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诸多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网络道德缺失的新问题。
1、道德意识弱化。
本我意识张扬。
2、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冷漠。
3、传统道德规范受挫,道德行为失范。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
任何社会道德包括网络道德都是一定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要求和意志的价值凝结物,总是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指令而存在的。
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要求只有转化为公民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成为公民个体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时所具有的特殊道德素质和道德应付能力,网络道德才能发挥其调控或规范的功能。
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问题,必须首先从根本上弄清其根源。
当代社会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较为复杂,涉及网络自身、网络行为主体自身及其外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网络系统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的弊端
2、大学生自身及其外部教育环境的影响。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对策思考。
网络道德缺失不仅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交往和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以及当前和谐社会建设造成极为消
极的影响,其危害不可小视。
因此,必须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现象。
1、完善技术环境,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
从技术层面控制
网络失范行为
2、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3、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这在调查问卷中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网络对大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