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

是德育的最好教材,对于个人品德的修养、班级的管理、学校的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德育教育《弟子规》班级气氛信念作用
今天的孩子,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孩子看起来都忙,从幼儿园开始就学识汉字、珠心算;稍大一点就开始学钢琴,学跆拳道,学英语,学舞蹈,学绘画……到了学校后,更是一切唯分论,一心只读教科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他们每天被逼着学一大堆东西,但大人们好像都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

所以,现在的孩子们,看起来可能比过去的小孩都聪明博学,但却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品德。

他们大都孤独、自私、冷漠,除了自己,没有他人,没有爱心,不懂感恩,更不懂施舍,人性严重扭曲。

于是频频发生网吧纵火,绑架、杀害同学,杀害父母亲人等学生犯罪事实,更可怕的是他们对犯罪和惩罚的漠然态度。

林则徐曾说过:“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这对我们目前的教育真是当头棒喝!
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位英国的大哲学家叫汤恩比教授,他也曾经讲过一段话,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种学说,哪两种?孔孟学说,还有大乘佛法。

而《弟子规》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

它概括简练,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征。

这1080字360句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的教育总纲,说通俗一些对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认为在德行教育方面,最适合的一本书是《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也是当今社会做人的基本教导,倡导通过在生活中学习、力行以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其主要作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好《弟子规》,对班级学风的建设起关键作用
现在为什么家长、老师费了很多心血,但得到的结果却是很多孩子不孝父母、不敬老师、讨厌学习,甚至出现了很多青少年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呢?原因是我们没有抓住教育的本质。

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讲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原来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一切教化所产生的根源是孝啊!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孝心一开,百善皆开。

孝是开启一切德行的根本。

而孝养父母,包括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第一层次,养父母身,就是奉养父母,照料父母的生活。

禽兽里有乌鸦反哺,那小乌鸦会喂老乌鸦,它也懂得养它的父母啊!人要不懂得养他的父母,
那连畜生都不如!第二层次,养父母心,就是要时刻关照、体恤父母的心,让他一生当中身安、心悦、没有忧虑、没有烦恼,生活过得欢欢喜喜;第三层次,养父母志,是要清楚父母对儿女的期望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实现父母的愿望?孩子能有德行、有学问、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就是为父母增光。

所以立身行道,立功、立德、立言这是父母的光荣,父母才有面子,父母才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

一个有孝心的人,念念想到父母,想到给父母争光,自然学习勤奋。

一个人打内心深处建立了孝心,这种孝心在学校就表现为对老师的恭敬心,对老师恭敬,听讲认真,按老师的教导去思考、行动,学习自然进步。

试想,一个孩子带着感恩心学习和我们每天逼着他学,学习效果怎么能一样呢?所以,很多教传统文化的老师都p3.减少同学间的矛盾冲突,营造友爱团结的班级气氛
有孝心,自然友爱兄弟姐妹,在家里不与兄弟姐妹争食物、书本,不打架;这种友爱扩展到学校,就是对同学的友爱关心帮助。

一个班级,学生个个自觉地勤奋学习,同学之间发自内心的互相帮助,这个班级管理自然容易多了。

4.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
我们教孩子孝,实际上是敬了所有做父母的人。

家长知道我们在教孝的道理,要求孩子对父母尽孝,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会很赞成、很感激。

古时候培养一个人,使其品德、学问、能力能顺利养成,将来能为社会、众生服务,都是父母与老师密切的合作,方能培养出来。

我们知道有些话,纵然是父母也无法对儿女说出,须藉由第三者来说,这第三者就是老师。

譬如身为父母,无法叫儿女孝顺,“你是我的儿子、是我的女儿,你要孝顺我”,此话说不出口;反而儿女可能提出,“我为何要孝顺你”。

所以,教孝是老师的事。

老师教学生孝养父母,老师要能为学生阐明孝养之道理与方式。

可是老师亦不能要求学生,“你是我的学生,应当要尊重我,应当要听从我的教导”,这个话也说不出口。

那该如何?此话需由父母教。

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养父母”,如此才把一个人教育出来,所以家长与老师双方必须密切的配合。

家长尊重老师,老师也尊重家长,彼此互相尊重,相互支持,这样大家都会顺利。

5.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气氛
逐条落实《弟子规》,学生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好,班级气氛自然转变。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在班级中自然形成不攀比吃穿,而比谁有德行,谁孝亲尊师,谁友爱同学,这样的班风多令人羡慕啊!
只要班级有一个真正落实《弟子规》的学生,就像一个磁场,其
他人会逐渐受到磁化。

一个真正做到《弟子规》的人,自有一种感动别人的力量。

学生的进步互相影响,互相鼓舞,形成一种可贵的班级气氛,德行好的同学,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班级会形成好德、向上的氛围。

也会自然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

6.和谐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落实《弟子规》的孩子,不再会跟父母、老师顶嘴,因为“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能体会父母、老师的辛苦,懂得感恩。

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体量,这是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

7.《弟子规》能帮助学生从小树立高远的志向,有伟大的抱负,开阔的胸怀,高尚的信念
《弟子规》不同于那些虚假、空洞、华而不实的唱高调,她是实实在在语重心长的教诲,任何一个心灵还没有完全扭曲的人看了,都会频频点头:“做人就应该这样!做人本来应该这样!”浸润在祖先的智慧中,时而会茅塞顿开、会心地点头,时而会发出真诚畅快的欢笑,时而会流下感动忏悔的泪水,会使人深受触动,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着先祖的恩德,领悟着生命的真谛和人生幸福的真义。

“圣与贤,可驯致。

”读书人本来的目标是“读书志在圣贤”。

我们认真落实《弟子规》,能够形成学生内心的自我期许:自己想做“孝子”、做“好人”、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做一个人们需要的人,做一个能给
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希望的人;甚至能感化别人,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做别人生命中的贵人……这些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情感需求道德追求,会产生极大的鼓舞力量。

学习《弟子规》的关键是:落到实处,知行合一。

如果只学不做,只说不做,就好像只开药方不吃药,很难有效。

落实德行教育,不能因循过去“政治思想教育”那种空洞的说教,那种虚假的、干巴巴的唱高调,摒弃那种假、大、空的政治混子的做派。

而应代之以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化,抓住根本,从“孝”这一点进行扎扎实实的扎根教育,确实唤醒学生的孝心和本有的善心,完成生命的觉醒,气质的转化,心灵境界的升华。

我坚信,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崭新的局面出现,学生个个都会真正成为识书达理的文明人,我们的祖国才有希望,孩子们也才有美好的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