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4-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04-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白鹤翔集的记忆刘长春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路,牵引着我们走进山中。

抬头望山,四围皆松,它们都很寂寞,远离了村庄、市井,一株一株独自站在那里,一副沉思默想的样子。

也许因为我的走近,有了一些感触吧,发出松涛的响声。

声因风而鸣,其来也忽,其去也飘,有如天籁,我也听见了。

久听不厌者,应该是山里人。

古人却说:“然非清心人不能听,非会心人不能解。

”又有谁能听、能解的?意外地看见了委羽洞。

心头一惊,听老者说过,这是仙人修炼的地方,称为道教天下第二洞天。

“委羽”典出后周刘奉林,他于山中学道,能闭气,三日不息。

据说,他吞吐一口气,风走云卷,能控飞鹤上升,群鹤拍打着翅膀,却不再飞翔,停在空中不动了,又掉下一片片羽毛于山后,洞因而有委羽之名。

时光流逝,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能够控制白鹤不再飞走的仙人,大概不会再有了。

也许,旧说也成了一种传奇。

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

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我不知道。

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

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

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

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

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出得洞口,再看周围的山,虽不高,却伏龟蹲虎,气概不凡。

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如我后来在敦煌呜沙山看见的月牙泉。

那水极蓝,不能见底,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

水中有草、有鱼,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

扔一块小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

忽地,惊起一池白鹤。

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

白鹤或舞或翔或独立或展翅,人是只能在远处观赏的。

若要“零距离”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

分明是我们惊吓了它们,我抬起头来,用目光向它们致歉,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峰……鹤鸣于天,几声呖呖——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纸上渗透开去。

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

“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

”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

只是改变了不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

我听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那阵子,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都砍光了,开山种粮。

旧日的方志上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

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

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空悠悠”。

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1.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4个特点。

(不超过1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文中看,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哪些变化?(各不超过15个字)(1)四十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四十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0 0 5------------------------------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李汉荣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

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

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

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

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

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

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

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

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

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

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

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

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6.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

(不超过20个字)(2分)17.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6分)18.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4分)答案:16.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

或: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2分)--------------------------------2 0 0 6-------------------------------平面的生活【法】米·图尼埃眼镜商放下检验镜,一边说话,一边带着明显的好奇表情,窥伺着他的话将在我身上产生的效果:“哦,好的。

事情很简单,您是独眼龙。

”“独眼龙?我?但我有两只眼睛,并且是用眼睛来看世界的啊!”“或许您是用两只眼睛来看的,但绝不是同时用两只眼睛。

您的右眼近视,而左眼远视,这两个缺陷恰好使得您的双眼可以交替工作。

我们假设您面前二十厘米处放着一个物体,”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一张写有字母的卡片,“您当然看得见这张卡片,但只是用您的右眼。

对您的左眼来说,这个物体太近了,因此它此时处于休息状态。

现在卡片距您五十厘米,您的右眼开始感觉不适。

但您的左眼,也就是远视眼,却苏醒过来。

再远十厘米,行了。

您的右眼放弃了,并将接力棒付给了自己的邻居。

左眼忠诚地接替了右眼,而您什么也没注意到。

”“太奇妙了!我是多么完美啊!我的眼睛是多么聪明啊!确实如此,既然人们长着两只眼睛,为何不让它们各有专攻,分工协作呢?”“请您不要太过得意,”眼镜商说,“因为,只要您不在乎能否感觉到物体的凹凸起伏,一切都会相安无事。

”“因为我感觉不到物体的凹凸起伏吗?”“您当然感觉不到。

要感觉到物体的凹凸起伏,必须同时用两只眼睛进行观察。

两幅相似但不相同的图像之间的微小差距产生立体感。

”“因此我是生活在一个只有二维的世界中了?”“是的,您看到的是一个平面世界。

对您来说,有左有右,有高有低,至于深度,则根本没有,这便是独眼龙的视觉。

”“您提示的情况多么令人震惊啊!那么我该做些什么呢?”“我要给您配制眼镜,有了它,您就可以同时用两只眼睛来看世界了。

”眼镜商许诺说。

三天后,戴着这副应该会给我的双眼有益辅助的眼镜,我再次走出眼镜店,我便立刻不得不闪身让一位夫人进门。

一位夫人?应该说是一只鼻子,一只后面跟着一位夫人的鼻子。

因为我一生中从没见过这样的鼻子,硕大,无边,尖利,如同一只鹳嘴向我直刺而来。

接着便到了马路上。

马路?毋宁说是蜂拥直撞,地狱一般:钩子遍布,军刀挥舞,长矛林立,愤怒的公牛一般的人群奔突拥挤。

汽车如同发疯的猎狗向我狂奔而来,行人跳向我又在最后一刻准确无误地避开,各种物体好像眼镜似的,直冲我的脸跳将过来。

我成了一种普遍的、明显的和仇恨的对象。

最终,我得救了,折叠起来的眼镜消失在了衣兜里。

哦,多么柔和!哦,春天!行人和汽车毫无起伏地滑行而过,好似反映在帘幕上的影子。

建筑物构成了画在同一平面上的一幅无害的背景。

妇女们又重新变得温柔可人,好似在时尚杂志的页面上一般变换着位置。

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

首先,是为了友好地握手而伸出的平展的手与握成拳头准备打人或至少是咒骂的手的对立。

但尤其是微笑,这是所有动作中最平面而又最适宜二维空间的动作:嘴向两边咧开,眼角皱起。

这就是平面生命的绽放。

孩子深谙此道,为了在做鬼脸时创造出第三维度,他便伸舌头,这恰好构成微笑的对立面。

弗兰西斯·培根和拉乌尔·杜飞①。

眼镜把我投入培根过分的、侵略性的、螺旋状的世界中。

摘下眼镜,我又重新找到了杜飞画幅中亲切的花枝图案、歌唱的主题和轻快的鸟儿。

【注】①弗兰西斯·培根(1909-1992),英国画家;拉乌尔·杜飞(1877-1953),法国画家和设计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