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8章 群落概念与鱼类群落特征
第8章 群落概念与鱼类群落特征
120 100 80 60 40 20 0
4月 2006年5月 2007年1月 6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5月
头足类(cephalopod) 甲壳类(rustaceansa) 鱼类(fish)
渔获物重量组成
优 势 种 的 逐 月 变 化 ( 重 量 百 分 比 )
玉筋鱼 方氏云鳚 赤鼻棱鳀 绿鳍鱼 小黄鱼 细纹狮子鱼 叫姑鱼 带鱼 短吻红舌鳎 石鲽 牙鲆 星康吉鳗 口虾蛄 细螯虾 鹰爪虾 戴氏赤虾 三疣梭子蟹 日本枪乌贼 短蛸 长蛸
25.10 MZ4 MZ5 25.05
MZ3
湄 洲 岛
调 查 站 点 分 布
25.00
118.85
118.90
118.95
119.00
119.05
119.10
119.15
119.20
种类组成:本次拖网调查共有鱼、虾、蟹等共 43种,其中鱼类30种 。 鱼类生物量密度为231.39kg/km2,数量密 度为6.89×103ind/km2;其中,赤魟生物量密 度最大为65.65 kg/km2,多丝六指马鲅数量密 度最大为1.81×103ind/km2,长丝鰕虎鱼生物 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均最小,分别为0.19 kg/km2、76.50ind/km2。
所有站点总数量上的优势种:口虾蛄、 多丝六指马鲅、赤魟; 常见种:日本蟳、远海梭子蟹、锈斑蟳、 海鳗、日本单鳍电鳐、鲬、哈氏刻肋海胆、 长毛明对虾、皮氏叫姑鱼。
各站点生物量上的优势种分别为:第1站点为 口虾蛄、远海梭子蟹、哈氏刻肋海胆、赤 魟、日本鲟;第2站点为口虾蛄、锈斑蟳、 赤魟;第3站点为口虾蛄、赤魟、日本单鳍 电鳐、日本蟳、多丝六指马鲅;第4站点为 口虾蛄、多丝六指马鲅、远海梭子蟹、海 鳗、长毛明对虾;第5站点仅有口虾蛄。
2 群落所占的自然生境 环境条件决定着栖息于其间的生物群落特征与 类型。因此,可以按照不同自然生境来划分群落。 例如潮间带生物群落、浅海生物群落、深海生物 群落等。
潮间带生物群落
澳 大 利 亚 深 海 生 物
深海水母
3 根据优势种的主要生活型
生活型是不同生物种的生态分类单位,它是依据不同 生物外貌(形态)的趋同适应特征进行划分。如陆地上有 热带雨林群落、草甸沼泽群落等,海洋里有红树林生物群 落、大叶藻群落等。
红树林生物群落
第二节 群落的结构与组分
一、垂直结构 大多数群落都有垂直的分化,这种在垂直 梯度上群落生物的组成变化称垂直成层 现象。 例如水生动物根据它成层现象,一般可分 为漂浮生物、浮游生物、游泳生物、附 底生物和底内动物等。
二、水平格局 水平格局的形成与构成群落的成员分布情况有关。 水生生物群落的水平分布格局主要受地形、底质、 海流、水团等非生物因子的影响。 均匀分布——十分罕见 随机分布——某块滩涂上贝类的分布 斑块分布——大量存在
群落的三种分布型
山东南部岸带有一条东北—西南向 沙带,随着沙带的缓慢迁移,致使在一 些海区由原来适泥质的底栖生物逐渐被 潜沙性底栖生物替代,底层鱼类也由红 娘鱼、鲬鱼较多见,转为鱚鱼等鱼类居 多。 随着黄河计划性减水、入海淡水径 流减少的结果,黄河口渔业生物群落组 成发生很大变化。
海流的变迁等也都明显地影响着生物 群落水平格局乃至整个群落结构的变化: 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原 群落优势种鳀鱼资源锐减,导致以鳀鱼 为食的海鸟、海兽类大批死亡以及鳀鱼 渔业的崩溃;另一方面却使油鲱等适温 较高的生物种群增长,中上层鱼类群落 的水平结构完全改变。
2群落与其环境的不可分割性
3生物群落中各个成员在群落生态上的重要性 是不相等的——优势种和从属种 优势种:群落中的少数种类或种的集群, 它们的数目、大小或活动性起着控制群落 特性的作用。
例:湄洲湾渔业资源调查 ,2010.10
25.30
秀 屿 区
25.25
25.20
泉 港 区
25.15 MZ1 MZ2
赤魟 1% 多丝六指马鲅 8%
其他 28%
口虾蛄 63%
4群落的空间和时间结构 空间结构——分层现象 水平分布
25.30
秀 屿 区
25.25
25.20
泉 港 区
25.15
25.10
湄 洲 岛
25.05
25.00
118.85
118.90
118.95
119.00
119.05
119.10
119.15
5月 百分比 产量 百分比
984.50 603.73 61.77 528.93 214.76
20.4% 12.51% 1.28% 10.96% 4.45%
口虾蛄 黄鮟鱇 枪乌贼
797.27 11.26
19.11% 0.27%
1941.98 162.64 339.75
40.24% 3.37% 7.04%
水 生 生 物 群 落 示 意 图
R.H.惠特克按初级生产力将地球生物群落分为4类:
三、群落的基本特征 1一个群落中所有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
种内与种间关系:
捕食(predation)
竞争(competition)
寄生(parasitism)
共栖(commensalism)
合作(protocooperation)与 互利共生(mutualism) 化学互助和拮抗
5月 48.4 21.7
6月 19.9
8月
9月
10月 17.5 5.8 5.8 7.2 8.9
11月 19.3
12月
1月 9.1
4月 9.6 9.9
5月 21.5 16.5
42.2 7.5 5.0
8.6 7.5 11.7
12.7 11.2
19.6 14.0
11.2 19.7
12.3
9.1 5.7 10.8 8.0
三、时间格局 因为很多环境因子都具有明显的时 间节律,所以群落结构也随着时间推移 而有明显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格 局。 年际变化;季节变化;逐月变化; 昼夜变化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
表 2006年4~5月吕泗渔场单根方渔获情况
4月 产量
种类 黄鲫 银鲳 带鱼 小黄鱼 梭子蟹 2467.32 75.10 47.56 56.74 658.76 59.14% 1.80% 1.14% 1.36% 15.79%
二、群落概念的重要意义
1 群落概念是生态学理论和应用中最重要的原理之 一。它强调了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生 物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生物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重要 层次。它具有个体、种群层次所不能概括的特征 和规律——群落生态学的诞生。 3 群落概念在应用生态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在于 人们能应用“群落的发展能导致生物种的发展” 这种思想,通过改变群落的方法控制某种生物。
利用Pinkas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判断各资源种类的优 势种,其公式为:
IRI = (N +W ) F×104
其中:N为某一种类的尾数占总尾数的百分比; W为某一种类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F为某一种类出现的站数占调查总站数的百分比。 IRI大于500的资源种类为优势种,IRI值在500~100的 为常见种,IRI值在10~100的为一般种,IRI值在1~10的 为少见种,IRI值小于1的为稀有种。
一、群落的含义(biotic community)
1 生物群落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苗比乌斯于1880 年开始使用。 2 其含义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生活在同一环境 下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种群,彼此 相互作用,组成具有独特成分、结构和功能的 不同种群集合体。
陆地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珊瑚礁生物群落;海底生物群落
第八章 群落概念与鱼类群落 特征
Ecological levels are as follows.
Individuals 个体 Populations 种群 Communities 群落 Ecosystems 生态系 Biomes 生物群 Biosphere 生物圈
系
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甲壳类生物量密度为370.42kg/km2,数量 密度为28.60×103ind/km2;其中,口虾蛄生 物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均最大,分别为 204.55kg/km2、24.14×103ind/km2,隆线强 蟹生物量密度最小为0.42 kg/km2,看守长眼 蟹和隆线强蟹数量密度最小,均为87.43 ind/km2。 头足类生物量密度为3.72kg/km2,数量 密度为0.15×103ind/km2。
拉丁名 Conger myriaster Konosirus punctatus Sardinella zunasi Thryssa kammalensis Engraulis japonicus Saurida elongata Gadus macrocephalus Lophius litulon Syngnathus acus Sebastes schlegeli Ersphex potti Minous monodactylus Sebastiscus marmoratus Chelidonichthys kumu Platycephalus indicus Hexagrammos otakii Liparis sp. Liparis tanakae Hemirhamphus sajori Liza haematocheila Pampus argenteus Trichiurus lepturus Eupleurogrammus muticus Chrysophrys major Enedrias fangi 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 Ctenotrypauchen microcephalus Scomber japonicus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 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 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有的地位。 生态位不同于栖息地: 栖息地代表种群的“住 址”,生态位除了说明栖息地外,还说明这一物 种在这一群落中的营养地位,所需的物理和生物 条件以及在时间和季节变化时的节律性变化等。 生态位相似的物种,发生竞争。 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