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中 民俗文化

关中 民俗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中华民族为主流的各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融合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其中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很多方面的丰富内容。

而其中的风俗习惯则作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一种思想形态源远流长的流传了下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个民族之间区分的重要特征。

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和道德精神,其中表明了,对人是仁民爱物,对己是修省立诚。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介易经、道、儒、佛三家易经,是一本解开人生的密码书,可以指导人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世、怎么做领导、怎么经商等等。

儒家学说,是教会人诚信、忠厚、宽恕、自省、仁爱、勤俭等美德。

而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深沉的哲学书,处世经典书,它教会人更真实地生活,更踏实地生活。

还有庄子,教会人许多生活的智慧,让人活得更加豁达平和。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

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三、调查:(一)陕西地域文化对关中人的影响陕西省关中人的性格特色:1)“生”“生”,总的来说有两重意义。

一是关中人在人格气象上表现为一种“混沌未凿”与“壮怀激烈”两种心态并存的状态;二是关中人的人格气象又表现为纵向上的“大得自在”、“上下不慕”和横向的“亲疏有别”、“内外分明”两种社会态度。

陕西是汉王朝的发祥地,关中是汉民族最先形成的风水宝地。

更早一些时日,秦王朝就因商鞅变法的“政策推进”的影响,关中人的习武公战、勇毅献身、大气刚正的人格气象就逐渐形成;后自西晋末年始到南北朝终,鲜卑、匈奴、羯、氏、羌等西北方少数民族大批进入关中。

东汉以来,羌人“大部分已迁到陕西”;而氐人在魏蜀争霸中受到曹操挟持,从武都迁徙于天水、扶风和京兆一带。

西晋时,“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

”通过千百年来的互通婚姻与磨合杂处,关中原住民也深受“胡气”的浸淫。

心性结构上形成了勇毅、豪迈和自信等特色。

今日,关中人民在任事创业上的另辟蹊径,不拘熟套的生猛气象,在社会生活中不傍不倚、卓自特立的侠士风范,依然清晰可见。

2)“蹭”一个“蹭”字特别传神地显示了其偏执传统时间观念的非现代性意识。

细而言之也有三重义项。

首先,“蹭”是指关中人“内隐性”层面上的“延迟”心理。

“延”即拖延心态也;“迟”即迟疑情状也。

两相协同,则彰显了关中人的优柔寡断的心理品性。

他们留给世人的就只能是蔫蔫乎乎,磨磨蹭蹭和拖拖拉拉的主体形象。

其次,就是“外显性”社会行为层面上的怠堕状态。

最后,就是社会财富和劳动价值(包括时间)分配上的“蹭饭”心理。

关中的原住民遇事绝不会当机立断,而必定要同家长“对话”,而家长们则通过他们所掌握的经验了知识教育下一代。

3)“愣”“愣”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儿童心理。

也就是老子讲的“含德(含生命真元之气)之厚,比若赤子”的意思。

所以,关中人性格中的“愣”之第二义“愣”,是一种亟待解构的人格特征。

通过解构,才有望增加思维的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联系性、复杂性和依条件而与时俱进的变化性、相对性;才会从“一根筋”状态下解放出来。

“愣"是一个贯穿古今、始终如一的个性。

这是极需要发扬广大的一种血性资源。

因为关中人的这种品质正是孔子期盼的,这是一种并非一般人可以企及的“智、仁、勇三达德”和谐统一的道德境界!关中人的“愣”,是一种亟待解构的人格特征。

通过解构,才有望增加思维的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联系性、复杂性和依条件而与时俱进的变化性、相对性;才会从“一根筋”状态下解放出来。

4)“倔”一般表现为一种犟牛式的“愣头青”的气质,主要是讲人们的妥协思想资源便极为稀缺(二)关中风俗文化(秦绣、虎头鞋、皮影、剪纸、麦秆画)1、秦绣陕西姑娘爱绣花,在漫长的小农经济时期,绣花是农村妇女的必修艺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的“女工”表现为母女相传的形式。

“纳纱绣”是陕西传统的民间刺绣。

在陕南、关中广为流传。

迄今为止还有很多的民间刺绣是巧手姑娘、媳妇还喜欢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绣花而产生的。

秦绣起源于陕西省民间古老的绣种“纳纱绣”和“穿罗绣”,是陕西省当代刺绣艺术,秦绣以其产地独有的历史和革命传统为题材,在充分吸收光伽民间刺绣基础上创立,是继四大名绣和众多地方绣品后的又一朵绣苑奇葩。

秦绣不同于传统刺绣的长针掺线,它是在真丝纱络上用真丝线依照经纬网眼施针,一孔一针或几孔一针。

由于针的走向不同,使图案花纹,画面变幻多端,花中套花。

针法的不同还使得绣线产生不同反光,同一色线形成不同的色彩效果,彰显出真丝线材质的缤纷美感。

秦绣作品中,小花纹的微妙变化与大块面色彩经常对比运用,此时画面生出层次和立体感,增加了整幅绣品格调的瑰丽典雅。

秦绣的另一特点是:设计稿从属于针法,设计为制作服务。

并且秦绣充分的体现出黄土高原那种粗犷、豪放、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装饰情调。

2、虎头鞋虎头鞋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

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还赋予它了驱鬼辟邪的功能。

穿虎头鞋的时间,是在幼童百天以后。

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寓意着吉祥如意、福气冲天,穿了虎头鞋孩子将来眼明、耳灵。

虎是威信、英勇和尊贵的象征,虎能为宝宝守神护岁,守护平安。

虎头鞋的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

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

民间制做此鞋时,还常用兔毛将鞋口、虎耳、虎眼等镶边,红、黄、白间杂,轮廓清晰。

虎头鞋鞋底肥大,插空纳上九个菱形破花,九个破花称为九颗圆子,意为“九子十成”之说。

虎头鞋宽敞的内部空间和宽阔的鞋底,既有利于幼儿脚丫的生长发育,又可以防寒保暖;即能满足孩子脚丫的安全防护,又能使鞋子大面积的接触地面,帮助孩子脚踏实地、稳步行走。

虎头鞋艳丽的色彩搭配和栩栩如生的造型,美学价值更是一目了然。

虎头鞋的民俗学价值,是它在民间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老虎的外貌雄健,气势威猛,更以其额头有像“王”字的花纹,自古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和崇拜,被尊为“圣兽”、“兽中之王”等等。

缝制虎头鞋除了掌握剪裁、缝制、绣花等多种技法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缝制出与众不同的虎头鞋。

“高手”可以将司空见惯的色线,巧妙地加工成虎须、虎眉或皮毛,而那些花红柳绿的布头,经过她们拼凑、整合,转眼变成了虎眼、虎嘴、虎耳、虎尾巴。

有些“高手”还用珠子、扣子等物直接代替虎眼和虎鼻;有的用毛皮将虎耳、虎眼、鞋口等部位镶边等等,不仅增加了装饰性,更加强调了质感。

孩子在行走或玩耍时,闪闪发光的金属片和毛茸茸的皮毛与虎头上鲜艳夺目的"王"字交相辉映,常常引来街坊邻居的津津乐道。

当然,茶余饭后的经验交流,更使“高手”们乐此不疲。

也正是这种看似平常的交流提高,为经过几千年孕育、传承的民间工艺这个庞大肌体,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新鲜血液3、皮影皮影,又叫傀儡戏、灯影。

在华县,又叫碗碗腔皮影戏,形成于清代初叶。

皮影是在灯光的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一层亮布来演戏。

“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享有“中华一绝”的美誉。

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

皮影戏始于秦汉,当时主要是为帝王宫廷服务,唐朝以后就流传到民间,开始成为人民的艺术。

皮影俗称“灯影子”,在灯光的照射下,以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有“电影之父”之美称。

皮影的原型是用纸剪的,后来才改成用皮刻制。

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

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

华县皮影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

华县皮影一般由牛皮刻成,皮质优,雕工精细,造型逼真,含义深刻,个个堪称艺术精品;二是演唱功力极深。

选用碗碗腔,生旦净丑各种角色,全由一人包唱,非绝等深厚之演唱功底者所不能为;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

一个剧团一般仅有5人,除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鼔、钗、梆、琐呐、号等20多件乐器,每个人都要充当4个以上的角色,因此可以说个个都是身怀绝技。

特别是挑线手,外地皮影至少得2人以上,华县皮影则一人独挑,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临乱不惊,游刃有余,堪称一绝;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

4、剪纸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

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

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明、清时期时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