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及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时间就是生命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他用笔做武器,写文章激励广大群众起来革命。
他在从事写作的三十年间,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的知识和成就,是由于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鲁迅充分利用时间,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
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
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
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不仅珍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
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人等他。
就是下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
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鲁迅珍惜时间,为的是认真学习和写作,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这句话表明________。
(2)鲁迅把忙碌后看书当作是________;把耗费别人的时间看作是________;把节省时间看作是________。
(3)文章第________自然段写鲁迅先生珍惜自己的时间,第________自然段写他珍惜别人的时间。
(4)文章赞扬了________。
【答案】(1)鲁迅的知识和成就就是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2)休息;谋财害命;延长一个人的生命(3)三;四(4)鲁迅先生珍惜时间、孜孜不倦的品质【解析】【分析】(1)体会划线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依据段意找段落,这就要求对文章由一个整体的了解,看看每段主要写的是什么,然后在确定答案。
(4)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赞扬了什么。
故答案为:(1)鲁迅的知识和成就就是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2)休息、谋财害命、延长一个人的生命(3)三、四(4)鲁迅先生珍惜时间、孜孜不倦的品质【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理解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题考查依据段意找段落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短文中心思想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
他说:“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________起一个大竹匾,________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________在棒上的绳子只一________,那鸟雀就________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________起一个大竹匾,________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________在棒上的绳子只一________,那鸟雀就________在竹匾下了。
横线上的动词准确、详细地写出了________,表现了闰土的________。
(2)给这段话加个小标题:________。
(3)文段中的省略号表示()A. 说话断断续续。
B. 列举省略。
【答案】(1)支;撒;缚;拉;罩;捕鸟的经过;聪明能干(2)雪地捕鸟(3)B【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
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考查拟定小标题。
阅读短文,概括出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3)解题时了解省略号的作用:列举的省略、表示说话吞吐、话未说完、语意未尽、语意的跳跃、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依据句意可知,此处省略号是表示列举省略。
故答案为:(1)支、撒、缚、拉、罩、捕鸟的经过、聪明能干(2)雪地捕鸟(3)B【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引号的作用的掌握及应用。
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屹)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
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
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尉)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
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副)庄严绚丽的画图。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钮纽)部分——中央大厅。
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
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大厦。
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浊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
屋顶是穹隆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
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
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liú)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大礼堂呈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至致)的整体。
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座席,有9600多个席位。
礼堂的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300多人。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合适的字。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3)第2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是( )。
A. 举例子B. 打比方C. 列数字(4)第3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5)文章介绍万人大礼堂采用了( )。
A. 时间顺序B. 空间顺序【答案】(1)耸;蔚;幅;纽;浑;致(2)总体介绍人民大会堂(3)C(4)迈进;穿过;指着四周;朝西;往北;向南(5)B【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对写作顺序。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到关键词语在结合选项判断即可。
故答案为:(1)耸;蔚;幅;纽;浑;致(2)总体介绍人民大会堂(3)C(4)迈进;穿过;指着四周;朝西;往北;向南(5)B【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②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③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④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文中的“花”指的是()A.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B. 诸元素之女C.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D. 以上三项都是(2)①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3)③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4)下列表述正确的选项是()A.片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的凋谢。
B.这里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
C.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星星,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即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
D.以上三项都是【答案】(1)D(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4)略【解析】【分析】(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把“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是比喻。
(3)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形象生动,是比喻。
连用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故答案为:(1)D(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4)D【点评】(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3)考查学生对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由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找近义词:娇媚——________ 洁白——________②找反义词:烦心——________ 快乐——________(2)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