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眼视光学及视觉科学眼科学

眼视光学及视觉科学眼科学

增加20~30% 严重并发症逐年减少 视力不断提高,患者要求越来越高 裸眼视力大于1.0已不是唯一目标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LASIK手术
本人有摘镜要求 年龄18~50周岁 近2年屈光稳定:<0.5D每年 矫正范围:近视<15D,散光<6D,
远视<6D 屈光参差者
禁忌症
有活动性眼部病变 有眼科疾病如圆锥角膜、青光眼、干眼、角膜内
眼视光学及视觉科学眼科学
概述
视光学(optometry):确定正常人眼视觉 状态或通过眼镜来矫正异常状况的一门艺术
1275~1285年欧洲出现眼镜 19世纪初发现了散光 我国:13世纪初即有眼镜 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
眼的光学结构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角膜:屈光力43D,占2/3 前房:深度减少1mm,总屈光力增加1.4D 玻璃体:眼轴长度密切相关 视网膜:凹形的成像球面
优点:1)抵消眼光学成像的倾向凹形弯曲 2)可以获取更为广阔的视野信号
正面图
裂隙灯照片
剖面图
Gullstrand-Emsley模型眼
人眼的屈光模型 采用平均值来模拟人眼的屈光特性
16.53
N’
F’
23.89
屈光不正
定义:5m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 统后不能在黄斑中心凹形成焦点
分类:近视、远视、散光
皮变性 有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者 矫正视力极差的弱视患者 高度近视且瞳孔过大、角膜过薄者 常夜间行车的驾驶员 具有瘢痕体质、糖尿病、胶原疾病等影响角膜愈
合者 对视力要求极高、对手术思想顾虑极大者 有精神疾病且正在服药者
病例分析(1)
赵某,男,68岁,病例号:051201 术前:右眼,–15.00DS@ –0.75DCx180=0.5
对LASIK的评价
对于有屈光不正而不想戴框架眼镜或 隐形眼镜者,LASIK是最佳选择
其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及可预测 性为国内外公认
目前全世界已有上千万人接受该手术
青少年近视的防治
1、减少视力负荷 2、改善视觉环境 3、减少遗传因素的影响 4、加强锻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
远视(hyperopia)
平行光线入眼后,聚焦于视网膜之后 分类:
轴性,屈光性 轻,中,高度
临床表现
1、视力:高度远视远近视力均差 2、视疲劳 3、内斜 4、病理变化:慢性结膜炎,假性视
乳头炎
散光
定义:由于眼球屈光系统各径线的屈 光力不同,平行光线入眼后不能形成 焦点
分类:规则散光,不规则散光 临床表现:视力减退,视疲劳
病理性近视:20岁以后眼球仍在发展, 合并眼部病理变化
按屈光成分分类
屈光性近视眼:眼轴基本正常,其余各屈光成 分异常,为一时性或永久性 曲率性:角膜或晶状体表面弯曲度过强,如 圆锥角膜,球形晶体等 屈光指数性:房水晶体屈光指数增加,如老 年性近视,糖尿病患者 调节性近视:调节痉挛,分功能性和器质性
1、他觉验光法: 检影法,自动验光仪
2、主觉验光法: 综合验光仪,插片,双眼平衡
3、睫状肌麻痹验光法: 静态验光
近视眼矫治的一般原则
准确验光,合适度数 参考年龄,用眼习惯,旧的配镜处
方,双眼的调节和集合状态等 看得清晰 看得舒适 看得持久
我国屈光手术的现状
全国约500台激光机 2004年接受屈光手术者约70万,每年
正视眼和调节
正视眼: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间质后聚焦于 黄斑中心凹
调节:人眼为了对不同物距的目标成像而改变 屈光力的过程
视近时三联动现象:调节、集合、瞳孔缩小 视近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前
囊变凸,屈光力增加
调节幅度
近点的屈光度-远点的屈光度 举例说明: 男,28岁,正视眼 检查:远点=无穷远;近点=眼前10cm 调节幅度=1/0.1 - 1/∞=10D
视远近均舒适
小结
内容
正常眼球屈光状态及屈光不正的类型 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治 调节与老视 屈光检查方法与配镜
小结
目的与要求
掌握:屈光不正的临床表现及矫治方法 熟悉:调节与屈光不正的关系
调节与年龄的关系 了解:青少年近视防治的重要性
谢谢大家!
谢谢!
环境因素:近距离工作与近视有显著的相关性 多因子因素:遗传因素—生物学前提
环境条件—近视发生的现实性
近视的临床表现
1、视功能:远视力降低 2、视疲劳:畏光、眼干、眼痛等不适 3、眼位偏斜:外斜 4、眼球改变:眼轴延长,眼球前突,
巩膜变薄
5、眼底检查:
豹纹状眼底 近视弧形斑 黄斑部病变 后巩膜葡萄肿 周边眼底病变
人眼总的屈光力58D 角膜屈光力为43D,
占70% 角膜位于眼球的最前
端,易于暴露和操作
角膜屈光不正手术的历史
70年代:角膜放射状切开术(RK) 90年代:PRK,LASIK,ICR,LTK 近2年:LASEK,Epi-LASIK,customized
LASIK,CK 2004年的统计:95%的病例选择了准分子激光
第一例波阵面引导的LASIK 1999年德国Seiler
第一例LASEK
1999年意大利 Camellin
第一例Epi-LASIK
2003年希腊 Pallikaris
准分子激光的优越性
波长193nm,对角膜没有穿透能力 光化学反应,切削深度为每脉冲0.25um 切削平面光滑,超细微的精密度 目前国际上公认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远视与老视的鉴别
远视
定义 病因
屈光不正 屈光介质异常或眼轴太短
视力
远近均不清楚
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
老视
生理现象 调节功能下降 视远清楚,视近不清 40岁以后
屈光参差
定义:双眼的屈光状态不相等 矫正:1)戴镜,以保持最佳视力和
双眼单视 2)度数差>2.5D时,视网膜像差 >5%,不能融合
屈光检查方法与配镜
关注的焦点:安全性和有效性
安全性:眼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达到术前水平
有效性:屈光矫正结果达到术 前预测标准
安全性
全自动的板层角膜 成形系统,失败率在 万分之一以下
术后眼前节图
有效性
术后95%的人可达到不戴眼镜的目的
术前后的视觉效果
术后满意度的调查
理想的屈光手术
安全、有效 视觉质量无下降 准确、预测性好 效果稳定 手术无痛苦 术后反应轻,恢复快
原位角膜磨镶术即LASIK(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准分子激光屈光不正手术的历史
第一例动物实验
1983年美国Trokel等
第一例盲人眼的实验
1985年德国Seiler
第一例有视力眼的PRK 1988年美国McDonald
第一例LASIK
1990于病理性近视及大 多数单纯性近视
按近视程度分类
轻度: <-3D 中度:-3~-6D 高度:>-6D 重度:>-10D
按是否有调节作用参与分类
假性近视:阿托品散瞳后近视度数消失 真性近视:阿托品散瞳后近视度数未降低或
降低<-0.5D 混合性近视:用药后屈光度降低>-0.5D,但
近视(myopia)
定义:眼在调节松弛时,外界平行光线入 眼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前,即屈 光力相对于眼轴过大的一种屈光不正
流行病学:我国发病率31%,世界第二位 是人人关心的医学公共卫生问题
近视的光学基础
近视的分类
按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
单纯性:眼球在发育之后基本稳定,屈 光度<6D
近视的并发症
1、玻璃体异常:飞蚊症 2、视网膜脱离 3、青光眼 4、白内障
近视的矫治
1、光学矫正: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是目前 的成熟方法
2、药物和物理疗法:M受体拮抗剂如阿托品 和哌仑西平
3、手术治疗:目前全世界95%的近视手术采 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s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未恢复正视者
其他类型近视
外伤性近视:睫状体水肿,晶体脱位等 中毒性近视:如有机磷 药物性近视:如毛果 糖尿病性近视:水分进入晶体 器械性近视:如显微镜操作者 空间性近视:缺乏正常环境的视觉刺激 夜间近视:可能与瞳孔散大有关 其他:早产儿,癔病性,潜水性
近视的病因
遗传因素:确切的机制尚在探索中 1)不同屈光状态有不同的遗传性:远视及 散光遗传性明显,近视影响因素多 2)人眼各部分有不同的遗传性:轴长、角 膜曲率遗传性大;晶体厚度遗传性不大
左眼,–9.00DS@ –0.25DCx180=1.0 手术:右LASIK 术后3月:右眼, –8.500DS@ –0.50DCx180=1.0
病例分析(2)
陈某,女,36岁,病例号:0603007 术前:戴角膜接触镜10年,上方角膜缘新生血
管2mm,双BUT5s 治疗:框架眼镜、人工泪液3m 手术:双LASIK 术后:1d,Vd 1.5,Vs1.2
4、目前有效的方法多为矫正近视,而不是治 疗近视
屈光性手术
一、角膜屈光手术 RK,角膜表面镜片术,准分子激光角膜 切削术,自动板层角膜成形术,角膜基质 环植入术
二、晶状体屈光性手术 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 透明晶状体摘除术
三、巩膜屈光手术 后巩膜加固术,前巩膜切开术
屈光不正手术为何在角膜上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