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4个,简答题5个,计算题4个,论述题2个)第一章一、名词解释代用货币:(p7)又称兑现货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金属货币的纸质货币。
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可随时兑换。
信用货币:(p7)又称不可兑换纸币,是指货币本身价值低于货币票面价值,以信用做担保,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而且不能兑换金属货币的货币。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不可兑换。
格雷欣法则:“格雷欣法则”是指双币本位制下,两种实际价值即市场比价不同,而名义价值即法定比价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通常会被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即劣币)驱逐出流通领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二、问答题1、通货层次的具体划分和我国的货币层次的划分。
依据货币功能及其流动性强弱进行分层M0 = 流通中的现金M1 = M0 + 企业活期存款 + 机关团体存款 + 农村存款 +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 = 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 企业定期存款 + 信托存款 + 其他存款M3 = M2 + 商业票据 + 各类可转让有价证券2、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1、银本位制(16世纪前--19世纪中期前)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又分为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
2、金银复本位制(16世纪--19世纪中期)是以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
金银复本位制具体又经历了平行本位制、双币本位制、跛行本位制三种类型。
3、金本位制(1880--1973)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金币本位制具体又经历了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类型。
其中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4、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1973—至今)原来可兑换的银行券,成为不兑换的信用货币,这种货币制度即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商品买卖中以赊销或预付货款形式互相提供的信用。
消费信用:是由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二、问答题1、银行信用与国家信用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两者都承担者资金融通的和信用授受,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债权债务关系,而且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国债(包括公债、国库券等)的发行、贴现、兑换等业务都是由银行承办。
区别:(1)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国家;后者的主体是银行。
(2)权限不同----前者信用授受数量、期限、利率等都由国家确定;后者信用授受数量、期限、利率等由客户决定。
(3)目标不同----前者谋求社会效益;后者则追求经济效益。
(4)信用形式不同----前者是直接的信用形式;后者为间接信用形式。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收益资本化:对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根据其预期收益与市场利率对比,倒过来推算出其资本金额有多大。
普通年金:年金是指一定期内每期相等金额的收付款项。
普通年金又称后付年金,是每期期末有等额收付款项的年金。
基准利率:在一国多种利率并存的利率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二、问答题1、分析利率的决定和影响因素利率的决定:1、平均利润率与零(决定利率水平高低的区间值)利率水平通常处于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且以平均利润率为上限、零为下限。
2、资金市场供求状况(决定具体的利率水平(1)资金市场供过于求时,利率水平将下降;(2)资金市场供不应求时,利率水平将上升。
利率的影响: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状况与利率水平的变化息息相关。
通货膨胀压力通常是来自较低的利率水平,利率越低,通货膨胀压力越大。
2、经济周期无论从内生性角度分析,还是从外生性角度考虑,利率都将顺经济周期而变化。
3、利差预期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盈利空间主要来源于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因此预期的利差与大越好。
4、货币政策(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使利率上(2)宽松性的货币政策将使利率下降。
5、产业政策(1)扶持性的产业政策将使利率下降;(2)限制性的产业政策将使利率上升。
6、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1)封闭环境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将难以影响本国的利率水平;(2)开放环境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将影响本国的利率水平。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储蓄与投资等实物因素对利率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货币因素的影响,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则强调利息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由货币供求决定。
凯恩斯认为由于S=Y-C、I=Y-C,因而S≡I,储蓄与投资不能决定利率水平的高低。
利率的高低由货币供求关系所决定。
其中,货币的供给是外生变量,由一国货币当局所掌握和控制的;货币需求属内生变量,由微观主体的流动性偏好决定。
货币的需求Md由流动性偏好决定,而流动性偏好又由交易、谨慎、投机三种动机决定。
即:Md = M1 + M2 = L1(Y) + L2(i)凯恩斯认为均衡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相互作用。
若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将上升;反之亦然。
若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所取决的货币需求与货币管理当局所决定的货币供给均衡时,利率达到均衡水平。
3、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储蓄与投资等实物因素对利率的决定作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则强调利息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由货币供求决定。
对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古典利率理论加以拓展,将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综合起来考虑,提出了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长期情况下,利率是由储蓄与投资等实物因素决定的;而短期内,货币因素如信用活动创造、人们窖藏货币的习惯等对利率有影响。
因此,可以将货币的与非货币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整个社会可贷资金的供给SLF由社会的“自愿储蓄”、货币的反窖藏(dishoard)、和新增货币供给三者构成;可贷资金的需求DLF包括投资和货币窖藏两方面。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贡献在于,对古典利率理论和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进行综合。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缺陷在于,未能考虑到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4、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利率是当期短期利率与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平均数。
即:TFn=( tR1+ t+1f1 + t+2f2 + ……+tn-1fn-1)/n式中, TFn为预期长期利率;tR1为当期短期利率;t+1f1、 t+2f2 、tn-1fn-1等为预期未来短期利率。
预期理论的缺陷:忽略了人们怕风险的心理。
当人们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上升时,长期利率就高于短期利率,收益曲线向上倾斜;反之收益曲线向下倾斜;预期短期利率不变时,收益曲线水平。
5、流动性贴水理论认为期限越长、流动性将越小,基于人们对流动性的普遍偏好,需在预期理论的基础上加上对流动性因素的补贴或贴补。
根据流动性贴水说的分析,当人们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下降时,长期利率将不一定低于即期短期利率。
三、计算1、美洲银行向太平保险公司出售90天存单,面额1400万元,利率8.47%(一年按360天),计算该存单到期价值多少?保险公司的利息收入是多少?按一年365天计,保险公司的利息收入是多少?解:到期价值FV = 1400 *(1 + 8.47% * 90/360 )= 1429.645 万元利息 = FV - A =1429.645 - 1400 = 29.645 万元2、租入某设备,每年年末需要支付租金1200元,年复利率为10%,问5年内应支付的租金总额的现值为多少?解:①复利情况下年金的现值PV = A [ (1+r)n - 1] / r(1+r)n = 1200 [(1+10%)5 - 1]/10% *(1+10%)5= 1200 * 3.791 = 4549.2 元②可直接根据年终现值系数:PV = A * P(10%,5)=1200*3.791 = 4549.2 元3、某公司决定连续5年于每年年初存入100万元作为住房基金,银行存款利率为10%,则该公司在第5年末能一次取出本利和为多少?解:先付年金的终值公式:S = A * P(10%,5)(1 + 10%)= 100*6.105*1.1 = 671.55 (万元)第四章一、名词解释银行的一级准备:现金资产是指商业银行占用的现金形态上的资产。
这部分资产具有极强的流动性,称为银行的一级准备。
通常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及其他银行的存款、以及收款过程中的现金等。
中间业务:资产负债表中不能反映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一般把那些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不出来的业务称为表外业务或中间业务。
资产业务:所谓资产业务是指运用商业银行资金的经济活动。
主要有现金、贷款、证券投资、其他资产业务等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
主要包括: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两部分。
真实票据论:又称商业性贷款理论也叫生产性贷款理论,认为为了保证商业银行资金的高度流动性,其贷款应是短期的和商业性的。
可转换理论:在金融市场尤其是短期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为了应付提存所需保持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
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够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所以贷款不一定非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投放范围。
显然,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
预期收入论:银行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而非贷款期限的长短,强调贷款偿还与借款人的未来收入之间的关系。
意义是:突破了传统理论的束缚,促进了贷款理念的多样化,为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问答题1、阐述差额管理方法差额管理法是指通过对资产和负债的利率的合理搭配,形成理想差额,并以这些差额作为资产和负债内在联系的关键因素,再通过缩小或者扩大差额的幅度,调整资产和负债的组合与规模。
包括缺口法和差额法。
缺口法:即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是商业银行在对利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调整计划期利率敏感性的资产与负债的对比关系,以规避利率风险或从利率风险中获取更高收益的方法。
利率敏感性分析通过资产与负债的利率、数量和组合的变化来反映利息收支的变化,从而分析它们对银行利息差和收益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缺口管理。
当预测利率将上升时,银行应建立一个正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即通过增加利率敏感性资产或减少利率敏感性负债,或两者同时变动实现正缺口策略;反之亦然。
差额法:是商业银行在对利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调整计划期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关系,以规避利率风险或从利率风险中获取更高收益的方法。
当预测利率将上升时,银行应使固定利率的资产小于负债、出现差额;同时使浮动利率的资产大于负债、出现差额。
这样,就能通过让利率固定在原有水平的负债去满足利率即将上升的资产,以谋取更多的利差收益。
反之亦然。
第五章一、名词解释最后贷款人:是指商业银行在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向中央银行融资是最后的办法,央行对其提供资金支持则是承担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否则便会发生困难银行的破产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