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届九年级语文9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第54套)

2014届九年级语文9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第54套)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中学2014届九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题 新人教版一(2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12分)南通园博园各景点错落有致, A (造形∕造型)各异:有波光涟漪、清澈如镜的小湖;有优美雅致、风格ji ǒn ɡ( )异的曲桥; ;还有供游人亲水赏景的临江zh àn ( )道, 温x īn ( )弥漫的茶语精舍……景色宜人,风景如画。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 处横线上。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语境,在文中横线上仿写恰当的句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学习了“气象物候”专题,相信你有不少收获,请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下面任务。

(6分)(1)气象变化万千,请根据自己的诗句或谚语积累,写出一句气象变化反常的诗句或谚语:“ , ”。

(2分)(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短短四句,列举了什么物候现象?影响这物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课文原句填空。

(8分)①竹外桃花三两枝,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③欲将轻骑逐, _____ 。

(卢纶《塞下曲》)④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 __ ___ ;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谢大光《鼎湖山听泉》)⑤且壮士不死即已,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陈涉世家》)⑥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中描写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65分)(一)阅读诗歌,完成6—7题。

(6分)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6.此诗描绘了一幅的春景图。

(2分)7.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16分)【甲】游太和山日记徐霞客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

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

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

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

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

自此连逾①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

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叫,日方下舂③,竟止坞中曹家店。

【注解】①逾:跳过,越过。

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简称。

③“舂”:通“冲”,下坠。

【注解】①匡庐:指江西的庐山。

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

②戛(jiá):摩,摩娑。

8.“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散文体裁。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为【甲】文《游太和山日记》找一篇最近似的课文。

将文题写在相应位置。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用“/”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标三处3分)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10.分别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溯”“蹊”“及”“旦”的意思。

(4分)溯溪行坞中十里 ( ) 但途中蹊径狭, ( )其四旁耳目、杖屦可及者 ( ) 阴晴显晦,昏旦含吐 ( ) 11.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

(3分)12.翻译下边的句子。

(4分)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6题。

(20分)夜听九寨大多数人都曾是白天看九寨沟的,步入其境,会欣赏到那嵌入山水之间的多彩美景,尤其是那五彩石、孔雀蓝、魔幻般的池畔,还有那春分和仲秋时节被风浸染的山林,叶片的色彩宛如画笔,为那里的山水涂上大自然生命的色彩并赋予九寨沟神奇天堂之美名……初秋早晨,当我步入九寨,把阳光与色彩收进眼帘之后,忽然产生另一种好奇的想法,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九寨的夜很纯净,虽说只有半弦清月挂在山尖,但夜的浓度仿佛过滤了似的,黑静中带着丝丝透明的蓝梦,在寨与寨之间、山与山丛中、湖与湖的彼岸飘浮着一种夜色情绪。

此时,泉击石盘的声音愈来愈响,当你贴近礁盘,俯身侧耳时,一种神奇的声响穿过石盘发出的声音,然后由喷发的水珠同时打在翠竹林里,像散落的珍珠声,形成了主声音与次声音合奏的共鸣,传递给夜空的是山的神圣,水的经典。

“这是一出泉水,带动的是多音的组合!”我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听说,金海湖是海拔最高的山脉之湖,山与水有洞洞相连的秘密?”我指着海拔3300多米的山峰,问旅游局的老朋友甘巴。

“那里是最原始的山洞,当年林场的工人曾进去过,谁也没有走到头。

”甘巴担心地说,“光靠我这手电筒是无法走进山洞的。

”我笑了,带着一丝无所畏惧的神色:“山洞里只要有泉,单凭声音就会找到洞与洞之间的路。

”“你真的要进洞?”甘巴急了,“就是白天进去都很困难。

”“没有探险,哪来的收获!”我说,“要想写出真正的九寨神奇,一定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走进山洞里探幽,寻找的是泉的源头之母。

夜里的山洞格外单纯,泉的声音在洞间回旋着,既清脆又响亮,宛如在悬崖礁盘上滴下翡翠,颗颗沁人耳畔。

我屏住呼吸,透过洞内水珠闪烁的点点星光,聆听着来自泉水发出的响声,用心在寻觅着那最天然的泉之声。

洞内的山盘与礁砂形成了九寨独特的地貌,泉涌出石间,并融入沙棘沉淀之后,形成了地质的钙化,水与水流出的是一种绿色的诗意。

蓦然,在我的头顶传来一阵轰鸣的水流声,像是一泻千里的瀑布巨响震耳欲聋,我惊讶地仰头望着,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这水声来自于海拔之颠,据说远古的人发现这个洞后就没出来。

”甘巴说得很认真。

我凭着水声的方向,钻着一个个洞口,翻越着一个个起伏的山脉狭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脚是在沿着水系攀登,在洞的某一个磐凹处,总会有泛着泉眼的水流,静谧之中能听到泉的吟唱。

“你听,在这里唱歌,有一种神奇的回声,并且传得非常远。

”甘巴说着,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神奇的九寨》。

他唱的每一个音符都穿透了泉水与山石,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音箱里,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奇妙的魅力。

一曲过后,我在洞的夹层中寻觅到了真正的水源头。

“快来看,我的左侧是一道水线!”我大声嚷道。

水线在夜色中闪现着一道道别致的亮丽,而且能辉映着整个山洞,是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这是洞中的小瀑布,真正的大瀑布还在高原深处。

”甘巴说这话时,我已经明白了九寨水源的含义。

我无需再去寻觅,已经用心触摸到了水的神经,泉的甘甜。

当我走出九寨山洞时,站在一处最原始的崖石边眺望,眼前的九寨已经沉浸在一片茫茫的夜雾之中,东方的晨曦仿佛穿透雾纱,射出了绚丽斑斓的霞光。

此时,我被迎面飘舞的晨雾缭绕,在夜与晨的交织中,再一次听到了那散发着馨香的泉水声……(选自《解放军报》作者:沉石) 13.在“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你的体会,理解下列句子中画线处在文中的含义。

(4分)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简要说说两文在写景方法和主题表现上的相似之处。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

(23分)外婆的小河①“前边有一条小河。

”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

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

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

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

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