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复习
罢黜 下联: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 )
A.甲午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
C.巴黎和会
D.华盛顿会议
4.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二.中共成立(1921年)
1.背景:
(1) 十__月__革_命___的胜利,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改 造中国的新途径;
2.“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什么宁波帮,广东帮, 江北帮等等是不行的。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 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我们只有把 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 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这种主张最可 能出现在( ) A.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理解升华】 “不同”的五四运动 (1)革命史中的“五四运动”:中国逐渐由旧民主 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2)党建史中的“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 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思想史中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进一步宣 传了民主、科学,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5)1937年9月_国_共__合__作_宣__言_发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建立。
3.两个战场:
(1)正面战场: ①1937年_淞__沪__会__战_,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1937年_太__原__会__战_,国共合作的典范,平__型__关__大__捷__是抗战后 的首次大捷;
③1938年徐州会战,_台__儿__庄__大__捷___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五.抗日战争
局部抗战:1931.9.18—1945.8 全面抗战:1937.7.7 —1945.8
1.背景:
(1)日本:
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_既_定__国__策___;
②企图发动战争摆脱_经__济_危__机___;
(2)中国:国民政府全力_围__剿_红__军__,给日本可乘之机。
(3)国际:西方列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线;敌后战场是全面抗战路线; ②方式不同:正面战场以_阵_地__战__为主;敌后战场以游击战、
运动战为主; ③地位不同:防御阶段,正_面__战__场__是主战场;相持阶段,
_敌__后__战__场___是主战场; ④联系: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3.三个阶段:
(1)战略防御(1937.7—1938.10):日本妄图速 战速决;
_中_华__苏__维_埃__共__和__国__。
3.结果: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
1935年,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 主张,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从对 峙走向合作;
注:长征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乐 观主义,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等精神。
2.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 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 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 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 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1)新的领导阶级——_无__产_阶__级__;
(2)新的_指__导_思__想__——马克思主义;
(3)新的革命前途——建立_新_民__主_主__义_国家, 实现社会主义。
1.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 “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 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 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 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 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 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2)敌后战场: ①1937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
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②1937年9月,_陕__甘__宁__边__区__政府成立; ③1940年下半年,在华北发动了百__团__大__战__。
(3)两个战场的关系: ①路线不同:正面战场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_片_面___抗战路
(2)马_克__思_主__义__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共 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在上海、嘉兴召开, 规定了最高纲领;
(2)中共二大:1922年在上海召开,提出了 民主革命纲领;
(3)中国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决定与 国民党合作。
3.评价——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 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次国共合作
社会背景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 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政党属性 国共两党都处在发展的初 期,都属于革命的政党
合作目的 反帝反封建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共产党以个人 身份加入共产党)
结果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 反动统治,但由于国民党 背叛革命,合作破裂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 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 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一.五四运动(1919年) 1.背景: (1)国内: ①_北_洋__军__阀__对内独裁专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主
要原因) 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_无_产__阶__级__队伍壮大。 (2)国际: ①_十__月_革__命__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②_巴__黎_和__会__上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线)
1.中国近代在学习西方政治模式的历程中,其学习对象
经历的演变是
()
A.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B.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
C.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D.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
2.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
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
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
四.土地革命(1927—1936) 1.背景: (1) 八__七__会_议__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统治的总方针; (2)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创办了“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_工__农__武_装__割__据__的道路。 2.内容: (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武装斗争:粉碎四次_围__剿__; (3)根据地建设:_1_93_1___年,江西瑞金成立了
三.国民革命(1924—1927)
1.背景:
(1) 工人运动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建立_革_命__统__一__战 线的必要性;
(2) 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_党_内__合__作__的方式 同中共合作;
2.过程: (1)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消灭了_吴__佩_孚__、
_孙__传__芳__。 (2)1927年初,占领南京,上海。
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3)影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解放战争时期 (1)政策: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2)依据: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
发。 (3)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第一次国共合作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政策: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2)依据: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3)影响:1927年后,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 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
(二)再次合作到内战 3.抗日战争时期 (1)政策: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2)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来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的_完__全_胜__利___; (2)为__民_主__革__命__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是_世__界__反_法__西__斯_战__争__的重要组成部分; (4)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
一、农民阶级 (1)实践:先后掀起两大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2)主张:《天朝田亩制度》、“扶清灭洋”。 (3)特点: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同时,也具有落后性的一面。 二、地主阶级 (1)实践:洋务运动。 (2)主张: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 (3)特点:“中体西用”。 三、资产阶级 (1)实践:维新变法、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
2.经过:
(1)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中心在_北__京____; __学__生____是先锋; (2)第二阶段:6月中旬后,运动中心转移到 上__海___; __工__人____是主力。 3.评价: (1)是彻底的_反__帝__反_封__建___的革命运动; (2)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_开__端___; (3)_马__克__思_主__义___在中国广泛传播; (4)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中 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2.统一战线的形成:
(1)1935年(长征途中),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底,中共瓦__窑_堡__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方针;
(3)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__平__解__决_,标志着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改编共产党军队,国 共实现了_军_事____合作;
(2)战略相持(1938.10—1944.1):日军战线过 长,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