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实践中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在实践中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在实践中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2-04-12T09:41:53.42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4月总第53期供稿作者:孙兆亮
[导读] 我们且不论这些想法是否正确,但它们都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

◆孙兆亮山东省昌邑市塔耳堡小学261321
道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建设校园良好的道德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机械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等进行人为划分,将德育当成一门课程来进行传授,过分注重理论说教,忽视其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共性,却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实践证明,这样的道德教育不符合小学生品德养成的规律,且实效性差。

那么,教育者应如何使学校德育从抽象的、空洞的说教中走出来,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呢?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浅见。

一、分层——让德育教育目标细化
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不是仅靠十几节思品课或通过几个活动就能实现的,它是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并逐渐达到一定水平的。

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过程性。

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品德形成规律,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分解到小学六年的教育之中,以达到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学校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具体特点,制定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

如,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开学初一般以养成教育和文明习惯教育为主;学期中以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教育为主;学期末以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为主。

另外,根据不同的月份,以及不同的节日,德育的主题也应有所不同,做到重点突出、主题突出。

分层实施德育教育还应包括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即因材施教。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想。

教师应尽可能地了解更多的学生,特别是那些“特殊”学生,应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

二、示范——让德育教育学有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教育并不需要高深的说教和严厉的批评。

一个人品德形成的过程,更多的是对一个个榜样的“耳濡目染”。

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位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一种习惯,那就是每当她见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时便会主动地捡起,而不随便责怪学生。

日子久了,她的行为感染了学生,学生注重卫生、不随地乱丢纸屑的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这样的德育已通过一种行为转化为一种影响。

这样的教育才是上乘的教育。

三、互动——让德育教育显现真情
互动是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

这里重点谈谈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与教师的心灵进行碰撞,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谈心交流活动。

特别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主动“上门”与其谈心,让其感受教师的真情,使其产生向上的动力。

“亲其师,信其道。

”要实施有效的德育,走进学生的情感生活圈,教师必须主动关心他们,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种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

那种整天板着面孔、把自己当成道德的化身以及道德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教师要主动走下神圣的讲台,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向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语言,感情就才会融洽,从而成为真正的朋友。

一位教师在和几位学生探讨学习的目的时,学生有的说:“为了国家的富强。

”有的说:“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显然,这些不完全是学生们真实的想法。

该教师接过话题说:“我来谈谈我读初中时的想法。

那时候,我家兄妹多,家境不好,家里能供我读初中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上高中根本不敢想。

而当时师范学校不仅上学免费,还发给一定的生活费。

于是考取一所上学不要钱的师范学校成了我拼命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教师朴实的话语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禁闭的心扉。

有的说:“我学习完全是为了妈妈,她每天都教育我要好好学习,考上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

”有的说:“我学习是为了摆脱现在贫困的处境。

”也有的说:“我是为了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我们且不论这些想法是否正确,但它们都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才能在今后的教育中针对不同的个体特征和精神需求,在内容和方式上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和结合点。

四、体验——让德育教育焕发活力
要把教育者所传递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息,进而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必须促进学生的切身体验。

大量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学生们通过切身体验而获得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对其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因此,在实施道德教育时,教师应组织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情境,促发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

如,为让学生养成心中有他人、有集体的全局意识,在学校和家庭中可开展“一日班长制”“今天我当家”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不同角色的“甘苦”,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

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让道德教育植根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促发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

如针对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教师可让学生展开辩论,论题为“看电视对学习是利大还是弊大”、“小学生上网是有利还是有弊”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道德教育的内涵深刻、涵盖深广,其途径与方式多种多样。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不断探索,提炼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