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销的认定指依法调查和确定出口产品是否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出口到进口国市场以及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相差的幅度的法律程序,包括对倾销事实的认定和倾销幅度的认定。
(1)倾销事实的认定所谓倾销事实的认定,是指依法对一国产品是否低于正常价值出口到另一国市场的事实进行调查和确定的法律程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1)确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2)确定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3)合理比较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并以出口产品的是否低于其正常价值作为是否构成倾销的认定标准。
1.正常价值的确定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第二条的规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是在正常贸易过程中(in the ordinary course of trade)出口国供国内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Comparable Price)。
用以计算正常价值的可比价格包括三种:(1)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2)有代表性的同类产品出口到合适的第三国的可比价格;(3)推算价格(Constructed Price),即通过比较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金额的管理、销售和一般费用及利润来确定。
因此,理论上,确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并非难事,但由于反倾销的保护主义本质,正常价值的计算方法经常成为保护主义滥用的首要突破口,从而使正常价值的计算变得十分复杂。
2. 出口价格的确定认定倾销存在与否, 还必须确定出口价格。
出口价格是出口商将产品出口到进口国国内实际支付或应当支付的价格,通常根据出口商提供的账簿资料确定。
但是,如通过这种方法无法确定出口价格(如易货贸易)或确定的价格不可靠(如关联交易),按进口商品首次转售给独立购买人的推定价格计算。
我国《反倾销条例》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3. 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确定了产品的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之后,必须对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行调整,使两者在同一贸易水平上进行公正比较,即具有可比性。
WTO《反倾销协议》明确规定:(1)可比价格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市场的一般交易水平;(2)合理调整价格术语、税收、销售数量、物理特征等可能影响价格确定的因素;(3)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使用平均对平均和个别对个别的比较方法,前者指用加权平均的正常价值同所有可比出口交易的平均价格比较,后者指将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以逐笔交易为基础进行比较;这两者价格均须发生在反倾销调查期间,并应考虑当天的汇率。
如果出口价格因不同进口商、地区或时间差距较大,进口方可以用其所计算出的加权平均正常价值与每笔出口交易的价格进行比较。
(2)倾销幅度的认定由于倾销幅度(Margin of Dumping)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实施反倾销税税率的高低,倾销幅度的认定更显得重要。
在欧盟,倾销的幅度高于或等于欧盟进口产品和欧盟国内产业生产的相同产品的总差价。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当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时,构成倾销,两者的差额就是倾销幅度,但倾销幅度低于2%时可以忽略不计。
认定倾销幅度有四种方法:(1)将产品的出口价格与其国内销售价格进行比较产生的差额;(2)把产品的出口价格与该国向第三国出口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比较;(3)将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与推算价格相比较;(4)平均对平均,个别对个别的比较方法。
前文已述,此处不赘。
二、国外对华反倾销投诉的现状和特点(一)国外对华反倾销投诉的现状近2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出口贸易获得了飞速的增长。
但是,根据统计显示随着我国商品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和在世界出口榜上排名的上升,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也逐步出现了扩大之势,[3]另外,由于近年来我国已经被欧美等一些国家列为反倾销的头号目标,所以针对我国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接连不断,综合WTO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从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纳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至2001年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共计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
2000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51起,其中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但是当年中国的出口外贸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却只有9%。
2001年1月—11月中旬,我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投诉案件已经达到34起,已经超过了2000年遭反倾销投诉的案件。
[4]显然,中国已经是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
各国对出口产品的频频反倾销已经构成了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实质性障碍。
(二)国外对华反倾销投诉的特点从目前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特点:1.以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是对华反倾销指控的“主力军”。
在对我国产品提出反倾销指控的国家和地区中,欧盟一直是“领头羊”。
我国遭遇的第一起反倾销指控就源自欧盟。
近年来,欧盟对外国和地区产品的反倾销指控与日俱增。
据欧盟委员会发表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仅1999年,欧盟对其它国家和地区产品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案例高达89件,较上年增加61件,其中涉及中国内地产品案例为12件。
[5]2.反倾销对象多集中在我出口“拳头产品”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出口增长的稳定性与成长性。
如欧盟对我国彩电、自行车、箱包、鞋类产品、热轧平板钢材与可锻铸铁管配件实施反倾销措施,特别是对我出口彩电征收高达44.6%的反倾销税,几乎使我国彩电退出欧盟市场,而这一市场每年进口量为1000~1500万台。
出口市场日益萎缩,也是我国国内彩电企业大演价格战的一个外因。
3.反倾销发起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延伸。
近年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提起反倾销指控日甚一日的同时,俄罗斯、印尼、阿根廷、台湾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对我反倾销指控的队伍中来,如阿根廷对我国大到机电、化工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和纺织品。
大到服装、玩具等大宗产品,小到餐具、烟花、挂锁、纸牌等低附加值的产品,都宽范围地实施了反倾销措施,使双边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4.反倾销诉讼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应对中国产品冲击的一个重要法码。
从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而言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因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前者以其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后者比较优势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市场交换,双方各取所长。
[6]由于贸易条件、市场依存度和非价格竞争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由于资本沉淀和劳动力转移等退出障碍的存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愿退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或者尽可能地延长退出时间。
这样,在产业结构完成升级之前,需要政府提供某种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中国出口产品价低、量大、厂商分散的特点,就很容易成为国外反倾销诉讼的目标。
三、中国屡遭外国反倾销投诉的原因及其分析对华产品反倾销确实已经成为中国出口的“拦路虎”,而且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逐年扩大,这一问题将长期严峻地突显在中国外贸主管部门和业者面前。
知己知彼,认真分析中国屡遭外国反倾销的原因有利于中国出口的顺利进行。
(一)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成为反倾销诉讼的导火线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并非空穴来风。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市场尚不规范,盲目跟风现象广泛存在,从而导致了大量的缺乏目标性的重复建设与盲目发展的市场行为。
市场上因而出现了大量过剩产品,企业为了生存在其国内和出口的销售策略上竟相采取低价倾销策略。
我国企业产品的倾销现象有着综合的深层原因。
首先,与我国的国情相关,我国产品生产市场上原料与人力资源的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各企业有条件依赖于低价策略来开拓国际市场,增强自己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出口。
其次,我国大量中小型企业不注意引进与学习先进的管理与销售观念,导致销售观念落后。
在市场营销中仍广泛采用相对单一的价格策略,而不注重自己产品在性能、服务等硬件方面的改良,这也必然表现在他们的出口销售策略上。
再次,出口结构失衡。
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出口的多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产品的附加值相对偏低,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印象。
从市场结构看,我国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出口过于集中,竞争激烈。
此外,与一些政府部门盲目鼓励出口缺乏指导性也有一定的联系。
[7](二)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运行模式中的国家控制对反倾销的影响问题我国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显然,我们要实行的不是西方的市场经济,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的市场经济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
近20年来,虽然我国在迈向市场的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但是无论是从经济体制上还是从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出发,并不能就此将我国划归为市场经济国家。
鉴于我国现行经济运行机制中的经济运行主体全部属于国有或由国家控股的情况较多地存在,由此而反映出来的国家通过其所有权来直接管理或者于预企业经营的状况亦较为普遍,此外资本项目项下的外汇仍处于管制状态,一些垄断性行业的限制进入等等,上述状况反映了现行经济运行模式和一般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差异。
而由于欧、美各国的法律或者一般都有对市场经济体制和非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标准,其主要的一些标准包括:一国货币的自由兑换程度;劳资自由谈判工资的程度;国家对生产资料、资源配置和所有制的控制程度等等。
因此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运行模式中国家控制对市场运作模式的影响问题导致了各国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主要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的客观评价。
由此在国外的反倾销实例中,我国企业很容易就被划为应诉企业。
(三)贸易保护主义者滥用WTO协议关于反倾销的规定反倾销是WTO允许的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合法手段。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各国政府要对某个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不仅要证明某进口产品存在着“倾销”,以及倾销对进口国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造成了损害,还要证明该进口产品的倾销和产业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进口国同类产业的损害是该进口产品的倾销造成的”。
不过,该协议并没有具体对“倾销”是否属于不公平竞争做出具体判断,而是为各成员国在能否采取反倾销措施方面制定了规则。
鉴于WTO协议已经明确限制各国使用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产业,所以,反倾销措施这一WTO允许的保护本国产业的合法手段,就被各国作为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合法手段,频频用来反对其他国家的不公平竞争。
一些国家近年来不断强化其反倾销立法,降低倾销的构成要件,扩大反倾销调查的范围。
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滥用反倾销措施具体反映在全球反倾销案件的大量增加上。
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指控日益增多,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反倾销浪潮中最大的受害者。
在国际贸易中对华反倾销存在着明显的不公正性,这与反倾销被滥用而成为新的贸易保护工具及我国企业不积极应诉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