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详解
作用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 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 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法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 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 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 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 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3.影响:①思想一统,政治一统,巩固大一统局面
②儒学逐渐成为正统 ③促进民族历史的进步 ④结束学术竞争局面,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实质)
二、汉朝:儒学成为正统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推行教化,养贤求士 1.教育体制 (1)中央:太学(培养政治管理人才之官学) (2)地方:郡国建立学校 2.运作机制: 3.影响: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汉书·韦贤传》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百有余年…枝叶蕃滋…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儒林传》
民 间 社 会
太学 儒家思想
察举制
儒 家 学 说
官 方 意 识 形 态
读书 —— 做官
(儒家经典)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大一统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 君权神授 予也。”
原因
不 打击 同 对儒学 点 态度 影响 儒学进入低潮 相 同 点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儒士攻击秦的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 统治 统治者需要。 尊崇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目的
实质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 思想文化专制 有利于国家统一, 但钳制思想,不利于思想自由发展。
二、汉朝:儒学成为正统 (一)罢黜百家 1.背景:
(1)汉武帝需要统一思想文化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焚书坑儒”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3)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时代需求。 主张:①大一统 ②倡导儒学,实践德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④适时“更化” ⑤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特点:新儒学—以儒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等儒学体系
义
二、汉朝:儒学成为正统 (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2.主张: 3.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新 儒学体系。 4.评价: (1)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2)积极: ①政治: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 论依据。 ②儒家地位: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社会: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文化氛围)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四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 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 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① 儒生成为政治文化舞台主角,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②破除贵族垄断官场,笼络知识分子,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 质,有利于专制政治体制的稳固。
社会:
①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②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文化:
①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成为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②功名利禄、八股取士,导致思想僵化,科技人才薄弱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1.背景: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1)秦“四海一,行郡县” (2)儒生抨击时政
2.内容:3留3烧(李斯建议)
留:官史《秦记》、博士官管理文献、实用书籍 烧:各国史书、儒学经典、百家语者
3.实质:实行思想专制 4.影响: 特定历史背景之产物
(1)积极: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 (2)消极: “灭学之祸” ①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②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转为死气沉沉,儒学 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低潮。
汉武帝历史成就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民族关 系方面 思想 方面 频繁换相,破格用人、设立中朝、颁布推恩 令、设刺史,行察举 盐铁官营; 开通丝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太学
汉武帝时代: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专制政体的 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形成。
(一)选官制的演变 官制 时间 方式 依据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先秦 世袭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考试
考察举荐
血缘
德才
门第
成绩
科举制特点: 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教育+选官—学而优则仕
政治管理人才
中央官学—— 太学……
做官
汉代 学校 系统
官学
地方官学——郡国学 ……
察举制
私学
• 察举制科目:孝廉、明经……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推 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 (2)对民风: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政治:改变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三)实行察举,贤良方正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一)选官制的演变 (二)科举制的影响:结合必修一P15 (中国特色) 儒学由此全面地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政治:
汉代儒学
基本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 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发展要求:了解秦朝“焚书坑儒”的史实及影响;认识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说明 “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汉武帝需要统一思想文化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董仲舒博采百家之长,对儒学进行改造,使之适应 新的时代需求。 2.主张: (1)君权神授 加 强化君权,防止暴政。 (2)天人感应 中强 (3)天人合一 央 专 —— 中央集权 (4)大一统 集制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统一思想 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