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湖南师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注:凡选用中学语文教学论方向题目者,请将教师资格证复印件与论文同时寄交。

一、现代汉语1、论熟语词2、论某类词的修辞作用(如代词、量词等)3、各种语法图解的比较研究4、书评(评论某一语言学著作或某一语言学家的系列论著)5、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6、论全句的修饰语7、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8、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9、词类的虚实标准和系统性10、词的兼类和活用11、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12、实词的重叠形式及其用法13、存现句的结构和用途14、非主谓句在文章中的使用情况15、句子分类的不同角度和句型16、构词语素和成词语素的比较17、复句与单句的区别18、句子是怎样长起来的19、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20、成分的省略和结构的残缺21、结构紧缩和结构杂合22、多层定语的排列次序23、复句关系的区别特征和系统性研究24、汉字改革的历史和未来25、语法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6、谈谈概念与词语的关系27、各种语句所表达的思维方式问题(可选一种或几种语句进行研究)28、各种修辞方式中的逻辑问题(可选一种或几种修辞方式研究)29、语篇衔接手段分析(可综合论述,也可选一种文体联系具体实例论述)30、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31、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中的运用32、语言中的普遍结构规律探索33、修辞格关系的区别特征和系统性研究34、汉语和英语标点符号的对比研究35、汉语缩略词语的方法、特点和发展36、试论汉语动词的小类37、“五四”以来的汉语中的外来成分38、从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规律谈推广普通话39、语言融合的内部规律40、语义学中的哲学问题41、心理语言学与儿童语言教学42、汉外语言(就某一具体课题)的对比研究43、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特性44、口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分离性45、非动作句的主语、宾语(英汉语对比)的特殊性46、对外(外国人、少数民族人)汉语教学问题47、幼儿语言习得的规律48、汉语语法规律(与英语对比)的灵活原则和经济原则49、语言文字政策(外语教育、语文规划等)问题50、语音特征、语义特征、语形(文字)特征及其区别性特征51、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推广普通话、社会用字规范)52、字根(末级部件)、词、词素(构成语素)研究53、语言运用中的常规突破及其语境制约54、语音和语义的静态概括性和动态具体性问题55、汉语普通话音位归纳的宽严和汉语拼音方案问题56、汉语方言的描写和特殊现象57、句子分析的方法及系统性58、语言文字生活中的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问题59、汉字部件的笔画的定量定形问题60、现代汉语与书法艺术61、广告语言艺术62、日常交际语言艺术63、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的问题64、复句关系的逻辑系统性65、辞书编排、检索和选题设计问题66、中文英文短语简缩比较67、语素字和音素字的优点和缺点68、现代汉语词的双音化和书面上的保守性及其对策69、句子成分常规位置的变化及其条件70、同音词和同音语素及同音词的分化71、现代汉语拼音分词连写的规则72、语言文字中的计量统计问题73、新词语的产生和使用74、利用汉语拼音使儿童提前进入阅读写作的研究75、中学语法教学的方法76、现代生活中的双语言双方言问题77、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自动融合替换研究78、汉字结构的美学原则79、汉字改革问题80、英语和汉语(专有名称中)音节近似翻译和用字规范问题81、汉语拼音符号中名称读音的调查分析82、语素的再分类83、比喻的典型性问题84、日常生活中问话与答话的规律85、广告语言中不合语法的现象86、××市(或县、乡镇)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87、××市(或县、乡镇)地名研究88、××话的特殊词汇(如“双峰话的特殊词汇”)89、××话的量词研究(如“韶山话的量词研究”)90、××话的代词研究(如“益阳话的代词研究”)91、××话的疑问句研究(如“长沙话的疑问句研究”)92、××话与普通话的语序比较(如“如阳话与普通话的语序比较”)93、主语省略的修辞作用94、连词连接作用研究95、两个点号连用的条件和作用(如“叹号与问号连用的条件和作用”)96、从××话看湖湘文化(如“从娄底话看湖湘文化”)97、倒过来说的效果(如“一个草包”与“草包一个”,效果有何不同)二、古代汉语1、××方言中的古音遗留2、××方言中的古语词3、××方言词汇本字考4、××方言与××方言语音比较研究5、××方言与普通话×类语音比较研究6、××方言中古×种语音的发展演变7、××方言虚词的来源8、××方言词汇研究9、××方言×种句型的历史来源10、中古××音在××方言中的演变11、《说文解字》方言研究12、《广韵》所引方言词汇13、汉代的六书理论14、《说文解字》的构形理论15、《说文解字》与书同文16、历代文字工具书研究17、论转注与假借18、部首论19、《玉篇》部首研究20、俗汉字研究21、《说文》古文与汉字简化22、形声字的多形多声与省声23、六书与正字法24、汉字的构造与识字教学25、学习《说文解字》的心得26、××书词汇结构研究27、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多音节演变的内因28、上古汉语双音词研究29、连绵词研究30、古汉语实词虚化现象31、古代传注著作中的词语训释32、中古汉语新词的产生与旧词的消亡33、敦煌变文俗语词研究34、古汉语同源词研究35、假借义与引申义36、中学古文教材中词语训释商榷37、成语探源38、古汉语词汇教学研究39、《儒林外史》方俗语汇释40、《西游记》语辞考41、《三国演义》语辞考42、二程语录俗语辞考释43、××书的副词研究44、××书的介词研究45、××书的连词研究46、××书的助词研究47、《马氏文通》之前的语法研究48、词类话用研究49、××书的××句式研究50、杨树达《词诠》研究51、古汉语语法与古文献释读52、古诗词语句的特殊语序53、倒装与省略研究54、论古代汉语的系动词55、论古代汉语的数量词56、语气词在判断句中的作用57、《尚书》中的代词研究58、《尚书》的“厥”、“其”研究59、《尚书》的叹词综议60、论《尚书》的省略61、《水浒传》“得”字研究62、《水浒传》被动句研究63、《百喻经》中的被动句64、古汉语中的几种述宾关系65、《诗经》特殊语序研究66、《诗经》的音节句读与语法句读67、论“所以”68、古今小说语法新探69、诸家《广韵》反切系统与三十六字母之比较70、读《古代汉语》(教材)献疑71、中学文言文的注释问题72、××书(如《尚书·周记》)的修辞艺术三、文艺理论1、关于“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2、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的论述3、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美学观4、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美学思想6、列宁的文艺思想研究7、论“劳动创造了美”8、鲁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贡献9、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10、论文学的社会效果11、艺术典型研究12、文学的意境与意象研究13、文学风格、流派研究14、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15、文学的语言特征研究16、论文学的审美性17、论文学的主体性18、文学与政治、文学与道德关系研究19、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20、关于文艺的商品性和社会效益21、市场经济与文艺的发展22、科技与文艺关系研究23、关于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的研究24、反映论与文艺25、新时期文艺理论批评的突破(可选一个或几个侧面进行研究)26、关于新时期文艺论争的若干思考27、论艺术真实28、《乐记》文艺思想初探29、刘勰的文艺思想研究30、钟嵘的诗歌美学观念研究31、论白居易的文学思想32、论金圣叹的文学思想33、论叶燮《原诗》对中国文学理论的贡献34、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35、柏拉图的文艺观与他的政治观的关系36、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欧洲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的影响37、狄德罗美学思想研究38、莱辛“诗”、“画”比较理论的意义39、论黑格尔的自然美理论40、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艺观与其哲学观的关系41、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研究42、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观念43、悲剧和喜剧的美学特征44、论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特点(可分别选一种审美形态进行论述)45、论山水园林的美46、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47、审美心理研究48、书法美学研究49、音乐、舞蹈的审美特征研究50、社会主义时期民间文学范围界限探讨51、湖南地方民歌研究52、湖南民间小戏研究53、试论新民间故事54、文学的消费和文学的传播研究四、中国当代文学1、试论新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发展轨迹2、从当前小说创作看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合流趋势3、论通俗文学的崛起及其发展势态4、论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5、论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性6、论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特色7、市场经济大潮与九十年代文学8、关于世纪之交文学的思考9、试论政治对“文革”前“十七年”文学的影响10、论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11、贺敬之、郭小川诗歌创作之比较12、论闻捷《天山牧歌》的抒情特色13、论建国头27年大陆诗歌创作的局限14、艾青诗歌论15、论“归来诗歌”的创作特征16、“朦胧诗”兴衰探源17、论朦胧诗对当代诗歌发展的贡献18、简论舒婷爱情诗的艺术特色19、论顾城诗歌的创作特色20、舒婷、李清照诗歌创作比较论21、舒婷、北岛诗歌创作比较论22、论“新生代”诗歌的平民化倾向23、试论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嬗变24、重评新中国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25、论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的演变26、论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贡献及其局限27、论高晓声的小说创作28、《创业史》、《山乡巨变》比较谈29、再论《芙蓉镇》30、论路遥的小说创作(《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均可)31、论刘心武的小说创作32、关于《绿化树》的思考33、论张洁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变34、论《曾国藩》35、论寻根小说的美学追求36、论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征37、论池莉的“烦恼三部曲”38、论《古船》39、论《白鹿原》的言论意蕴40、白嘉轩论41、论《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42、王蒙意识流小说得失谈43、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系列44、论余华的小说艺术45、论“晚生代”作家的创作追求46、汪曾祺、沈从文小说创作比较谈47、论张承志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48、论新时期湖南文学49、论九十年代女性小说50、王安忆(铁凝、陈染、林白、残雪等)小说创作论51、贾平凹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论52、贾平凹中篇小说论53、论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54、莫言小说创作的价值及其缺陷55、论《红高梁》56、论杨朔散文的得与失57、论秦牧散文58、论刘白羽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59、论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创作之异同60、论新中国散文创作的历史演变61、贾平凹散文论62、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63、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64、也谈“小女人散文”65、杨朔“散文模式”再评价66、论新时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67、论贾鲁生报告文学创作的独特性68、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69、钱钢报告文学特色论70、论近年报告文学的发展演变71、从《陈毅市长》(或《陈毅出山》)看新时期戏剧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创造72、论荒诞川剧《潘金莲》73、论话剧《狗儿爷涅槃》74、影视艺术与商业化75、对“王朔电影”的反思76、论新时期电影创作中的爱情描写77、论张艺谋电影创作特色78、论金庸的武侠小说79、琼瑶言情小说论80、论琼瑶笔下的女性形象81、三毛的散文世界82、论余光中的诗文创作83、海峡两岸言情小说之比较84、海峡两岸女性小说之比较85、论台湾乡土小说五、中国现代文学1、重评“鸳鸯蝴蝶派”2、重评“《现代评论》派”3、周作人对“五四”文学革命的贡献4、“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白话诗的特征5、论郭沫若《女神》的“崇高美”6、论郭沫若后来对《女神》的修改7、论汪静之的爱情诗8、徐志摩诗歌中的“性灵”9、论李金发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10、闻一多与郭沫若诗歌的比较11、闻一多的诗论对中国新诗的贡献12、对鲁迅小说批判国民性主题的再认识13、鲁迅小说与中国知识分子14、鲁迅《故事新编》“油滑”小议15、鲁迅《野草》与西方象征主义16、鲁迅前后期杂文创作之比较17、论二十年代“乡土小说”及其发展18、冰心与庐隐之比较19、叶绍钧与张天翼讽刺小说的比较20、佛教与许地山21、论废名的抒情小说22、“自我抒情小说”的特色与发展23、浅论“五四”时期的“言志派”散文24、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25、丁西林的喜剧与西方喜剧26、重评“自由人”、“第三种人”27、丁玲的“女性”题材小说的特点及其变化28、评“社会剖析小说”29、艾芜与沙汀艺术风格的比较30、老舍小说对市民世界的表现与批判31、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32、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33、沈从文的讽刺小说34、新感觉派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35、论巴金封建家族系列小说36、论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变化37、论李吉力人的《死水微澜》38、评何其芳的《画梦录》39、何其芳诗歌创作的特点及其发展40、戴望舒与西方现代派诗歌41、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42、重评曹禺的《原野》43、曹禺剧作的结构特色44、曹禺剧作的语言艺术45、论《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46、艾青诗歌与西方象征派诗47、艾青诗歌创作的发展48、艾青“诗论”的贡献49、“九叶诗人”对新的贡献50、解放区文学之我见51、赵树理和孙犁小说创作之比较52、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53、张爱玲小说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学54、张爱玲小说创作与现代主义55、徐讠于《风萧萧》的艺术特色56、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研究57、茅盾小说的性心理描写58、重评吴荪甫59、茅盾小说的结构艺术六、古代文学1、论《左传》的叙事方法2、论《左传》的民本思想3、论《左传》的战争描写4、论《左传》的人物描写5、论《左传》的外交辞令6、《战国策》的语言艺术7、论《战国策》的寓言8、《左传》与《战国策》语言艺术之比较9、《论语》的语言特色10、《论语》中的人物形象11、论《孟子》的论辩艺术12、《孟子》的民本思想13、论《庄子》的人格理想14、《庄子》的语言艺术15、论《庄子》的寓言艺术16、论《庄子》的社会理想17、孟子、荀子人性论之异同18、荀、韩社会历史观比较19、论《荀子》的修辞艺术20、荀子的政治思想21、论先秦儒家的人格理想22、《韩非子》的法治思想评析23、先秦诸子散文论说模式之演变24、论《诗经》中“大小雅”的语言风格25、论《诗经·国风》的抒情模式26、论楚辞的意象构筑方式]27、楚辞与《诗经》比兴之比较28、《庄》《骚》比较29、《庄》《骚》神话、历史传说运用之比较30、《史记》中的“论赞”艺术31、《史记》的叙事模式及其影响32、《史记》、《汉书》思想倾向之比较33、《史》、《汉》语言比较34、论汉乐府民歌对建安诗歌的影响35、论南北朝乐府之异同36、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37、论曹植诗歌对前代诗歌艺术的借鉴38、论曹植的辞赋创作39、论王粲的诗、赋创作40、论陶渊明诗文中的自我形象41、陶诗的语言艺术42、论南朝山水诗的艺术特色43、论“永明体”44、论庾信的骈文(或辞赋)创作45、论初唐四杰的七言诗歌行(或五言律诗)创作46、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比较47、盛唐山水诗同南朝山水诗之比较48、论道家思想对李白的影响49、李白与庄子50、论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51、论杜甫的七言律诗(或五言古体诗)52、唐代禅宗的修行方式与“禅诗”53、高、岑边赛诗之比较54、论柳宗元的讽刺散文55、韩、柳散文语言比较56、韩愈散文对先秦两汉散文的继承和发展57、白居易《长恨歌》对后世的影响58、论白居易的“杂律”(或“闲适”诗)59、论刘禹锡的咏史诗60、论刘禹锡的民歌创作61、李商隐、杜牧爱情诗之比较62、李商隐、杜牧七绝之比较63、论李益的边塞诗64、论中唐的山水田园诗65、“郊寒岛瘦”辩66、论“元和体”67、论“长吉体”68、论唐传奇的叙事模式69、论晚唐的小品文70、司空图《诗品》评议71、论唐人律诗、绝句对词体形式的影响72、论花间词7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74、论欧阳修散文的审美倾向75、论东坡诗中的“理趣”76、论半山体77、论王安石的散文78、论黄庭坚诗的语言特色79、论秦观词的审美价值80、论李清照词的主体特质81、论陆游对李白诗风的继承和发展82、论诚斋体83、论辛词对苏词的继承和发展(或苏辛词比较)84、论宋代的爱情诗85、论范成大的田园诗86、论姜夔词的艺术特色87、元好问诗探析88、马致远散曲的隐逸思想89、小山散曲的“雅化”特征90、元散曲的避世——玩世思想91、关汉卿杂剧的女性形象92、元杂剧的情节结构模式93、元杂剧的悲剧精神94、元杂剧婚恋模式的文化意蕴95、《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美学特征96、《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97、《水浒传》的忠义思想98、李逵性格特征的文化意蕴99、《西游记》的讽刺艺术100、《西游记》幽默诙谐的美学风格101、《西游记》取经团体的对立互补102、《金瓶梅》的语言艺术103、《三言》的情爱观104、《琵琶记》的“风化”观念105、《三国》《水浒》的女性形象塑造106、明代诗文复古流派论107、张岱小品文的情趣美108、汤显祖传奇创作的人性思考109、《笠翁十种曲》的荒诞之趣110、《聊斋志异》的“痴人”形象111、《儒林外史》的文化反思112、纳兰性德词113、晚清小说的漫画化手法114、曹雪芹的悲剧观115、《红楼梦》真假互补的叙事特征116、《红楼梦》的对比思维117、《红楼梦》的心理描写118、“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悲剧冲突119、《红楼梦》人物形象对比分析:①黛玉与妙玉②宝钗与黛玉③尤二姐与尤三姐④袭人与晴雯⑤元、迎、探、惜⑥宝玉与黛玉120、《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比较研究121、孔尚任《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七、外国文学1、论古希腊文学的人本意识2、论荷马史诗中的古代英雄形象3、论《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4、论美狄亚的“爱”和“恨”5、《神曲》的划时代性6、论堂吉诃德形象的二重性7、论《十日谈》的反封建意义8、论莎士比亚喜剧中的新女性形象9、夏洛克形象分析10、福斯塔夫形象的美学价值11、论奥瑟罗悲剧的成因和实质12、李尔王形象初探13、论麦克白的悲剧性14、论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廷宕15、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化”16、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思——论莎士比亚的悲剧17、欧洲两种文化传统的交流与合融——莎士比亚创作思想探究18、爱情描写的不同内涵——《罗米欧与朱丽叶》与《熙德》比较19、论答尔丢失形象及其塑造20、从《伪君子》看古典主义创作得失21、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论《阴谋与爱情》22、时代的烦恼——论维特形象的典型意义23、“浮士德精神”再议24、论《浮士德》的辩证思想25、一部个性解放的宣言书——论卢梭的《忏悔录》26、论拜论诗歌中的讽刺27、论《唐璜》的讽刺艺术28、论雨果创作中的人道主义29、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30、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论《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31、《悲惨世界》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浅议32、论《悲惨世界》的思想价值及局限33、雨果对革命的矛盾态度——评《九三年》34、金钱对人性的毁灭——论葛朗台形象35、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世界的矛盾36、拉斯蒂涅形象论析37、论《高老头》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38、论《高老头》中的“父爱”39、论于连40、《红与黑》是一部爱情小说吗?41、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艺术风格42、论乔治·桑的田园小说43、论简·爱44、论希斯克厉夫的复仇45、论《傲慢与偏见》的中庸思想46、狄更斯创作中的“怪人”形象47、《双城记》人道主义思想评析48、论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49、《羊脂球》艺术探幽50、论左拉创作中的自然主义51、论普希金抒情诗的魅力52、论叶甫盖尼·奥涅全形象的典型意义53、论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54、从《饮差大臣》看果戈理的讽刺艺术55、《死魂灵》主题与果戈理的创作思想56、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大雷雨》中卡捷琳娜形象探究57、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宗教倾向58、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结构59、安娜悲剧说明了什么60、从安娜形象塑造看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61、转型时期俄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图画——论《安娜·卡列尼娜》62、《复活》中的“复活”刍议63、聂赫留朵夫形象与托尔斯泰的世界观64、从《复活》看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65、论玛丝洛娃形象66、论高尔基早期创作的浪漫主义特色67、巴威尔形象塑造及其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68、无产阶级新人的成长历程——论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69、论保尔的人生观70、保尔·柯察金形象的认识意义71、论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72、《一个人的遭遇》对苏联文学的开拓73、论索科洛夫形象74、从《一日长于百年》看艾特玛托夫的“全球思维”75、论《断头台》的悲剧意识76、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个人奋斗77、“现代人的困惑”——论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78、《变形记》艺术探幽79、海明威创作的艺术风格80、海明威创作的“硬汉子”形象81、论《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82、海明威的个性与创作83、论劳伦斯创作的性爱观84、如何看待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85、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86、《源氏物语》主题再议87、人生理想的探索与追求——论《古檀迦利》88、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虚实对应的美学观89、论中国和希腊神话的异同90、俄国文学的“多余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零余者”91、娜拉与子君——《玩偶之家》与《伤逝》比较92、安娜与蘩漪悲剧比较93、不同民族的吝啬鬼——葛朗强、普柳什金、严贡生形象比较94、不同时代的个人奋斗者——于连与高加林形象比较95、郝思嘉与王熙凤96、异曲同工的挽歌——《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八、中学语文教学论1、中学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2、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3、论中学语文教学目的4、试谈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内涵5、试论正确确定和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目的6、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思考7、关于阅读教学过程的思考8、关于写作教学过程的思考9、关于听说教学过程的思考10、谈谈中学语文教学的结构与课型11、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探微12、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问题13、听说读写训练关系浅探14、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关系浅探15、对语文学习课内课外相配合的认识16、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浅识17、略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18、我对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认识19、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20、钻研语文教材心得谈21、语文教材的处理艺术22、试论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23、试论语文教育中文化知识教育24、试论语文教育中的智力培养25、试论语文教育中的智力开发26、试论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27、试论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28、谈谈语文课堂氛围(课堂调控)29、从一堂课的教学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30、特级教师语文教学艺术比较研究(或某一语文特级教师的专门研究)31、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与收束艺术32、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育机智33、浅议单元教学(或自读课文教学)34、试谈比较教学(或诵读教学)35、鲁迅作品教学谈36、语感与语文教学37、关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教学的思考38、关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教学的思考39、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思考40、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41、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的思考42、关于作文教学改革的思考43、略论语文课外学习指导44、略论语文教学测试改革45、中学生学习心理调查(或其他语文教育调查)46、关于语文教学板书设计47、谈谈教育实习中的备课、预讲和评课48、关于高师中文系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49、浅议中学语文教师素养(基本功、教学语言等)50、谈谈中学语文教学论的教学改革51、语文活动课研究52、语文选修课探讨53、对语文素质教育的思考54、语文教师素质与语文素质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