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立意(教案)一、课堂导入不管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首先要考虑的是写什么内容,讲清一个什么问题,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立意,就是确定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考虑好怎样显现和表达这个中心思想。
所以,写文章要讲究立意。
“千古文章意在先。
”主题是文章的核心、灵魂、统帅,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文章的成败。
谁的文章立意好、立意深、立意巧、立意新,谁的作文就能胜人一筹。
那如何做到以上要求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吧!二、复习预习复习中考作文指导——审题,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作文审题的方法,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并讲评。
所谓立意,就是作者为文章确立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即“主题”)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中考是验收和选拔的综合考试。
中考作文多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均有明确的标准,如何立意至关重要。
三、知识讲解知识点1立意的定义及其重要性:所谓“立意”是指作者确立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立意也叫中心思想,或称主旨、主题,它是统帅文章的“纲”。
立意就是要为诗文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这是诗文成败的关键。
在历年的中考作文评卷过程中,立意一直是阅卷老师关注的焦点。
这是因为各省的作文评分标准中都明确地指出了对立意的要求。
一篇文章,不管你的语言多么优美,只要你的立意偏离了要求就只能得到一个最低分。
可见,在中考作文的写作过程中,立意切不可等闲视之。
如何立意:一、抓住“正确”不放松文章立意首先要考虑“正确”。
所谓正确是指文章的主题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的政治原则,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不片面、不偏激、不灰色、没有低级情趣等等。
所以,在考场写作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客观公正的分析事物,反映事物。
决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映偏激的思想。
从考场实际情况看,完全不正确的立意是很少的,大多数的立意不正确都是体现在“片面、偏激、消极”等方面。
二、纵向开掘求“深刻”深刻是对文章“立意”的又一重要要求。
一篇文章光是做到立意正确是远远不够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得分的高低与立意的高低是紧密相连的。
就考场作文而言,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做到立意正确,但是能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达到深刻这一目标的就很少了。
所以要想获取高分,就必须在立意的深刻性上下功夫。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避免第一构思。
为什么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实质,由单向到多向。
所以,面对考题,你的第一意识往往是浅层的感性认识,只是对文题的简单认识,而非对事物的内涵产生的理性认识。
这种浅层的认识无法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所以,面对考题,你必须从第一构思入手,纵深思考,深入挖掘,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人无我有求“新颖”在每年的中考中,总有为数不少的考生步别人的后尘,嚼别人的剩馍,立意虽然正确,可是一写就是陈词滥调,结果篇篇文章面目相似,好似一个馍子制造出来的。
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还有许多考生的思考方式有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只会单向思维,不会多向思维,只知正向思维,不会多向思维,只知眼前“山穷水尽疑无路”,却不知走过去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样的作文怎能获得高分?殊不知,大千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正是因为有了“不同”,这个世界才显得多姿多彩。
所以,当你面对文题的时候,你要问一问自己,我立意独特吗?我的立意别人有吗?我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再想一想呢?其实,有的时候问题就这么简单,只是这么一想,一反思,你就可能从平庸走向新颖。
立意小技巧:一、由表及里,开掘取意即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
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只有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才能获得。
这种方法反映作者思想的穿透力,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
开掘取意并非直线式,需要作者认真分析,反复思索,才能获得深层意蕴。
二、转换角度,有所发现即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获得新的意蕴。
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新的侧面切入,使立意别具一格。
三、即小示大,见微知著即从小题材、小问题落笔,通过引申发挥,揭示具有普通意义的主旨。
要求把意义浓缩到成为大问题的结晶。
这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比较深刻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要求作者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使主旨显出特色。
材料作文立意“四忌”:一要开掘生发,忌浅尝辄止。
文章的立意,贵在高远、丰厚、新颖,为此,作者就必须对所提供的材料积极开掘生发,以寻找材料的深层意蕴。
提炼主题、开掘意蕴的成败,关键在于意蕴的高低深浅。
二要选好角度,忌漫无边际。
所谓好的角度,是指准确、巧妙又新颖的角度。
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许多典型材料,在意蕴上都有多层次引申生发的可能。
作者在立意时,就需要寻找那些最适合自己精神追求的“层次”。
一旦寻得,作者就应在这个“层次”中尽自己的可能生发出最高的精神境界,让文章发挥出最大的思想感情的能量。
三要力求创新,忌陈词滥调。
创新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高明的作者,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又人人笔下皆无的情理。
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写供材料作文,更要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突破思维定势。
切忌沿袭前人已有的传统,亦步亦趋;也不能按照人们通常的惯用思路,人云亦云。
四要“实事求是”,忌脱离材料。
写作供材料作文,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忌脱离材料。
这是此类作文的基本要求。
如果离开材料,想当然地自命题目,大谈与材料内容相去甚远的话题,就失去了此类作文的意义。
总之,“立意”是写好供材料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常常感到头疼的问题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立意方法和原则,使他们少走弯路,学会“立意”。
四、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读下列文字,写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解析】学生写这篇作文,主要有下列立意:第一种,抓住“一步一个脚印”,写“要踏实”、“不能好高骛远”。
这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太片面了。
第二种,把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并重。
或写散文,说“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值得追求,但真登不上山顶也就算了,爬了就好,踏实就好。
或发议论,有的把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各论证400字左右;有的各论证三分之一,再把二者结合起来论证三分之一;有的摇摆不定,不明确表态支持谁的观点,只说要努力登山。
我们说,两位教授的观点都有道理,但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若二者并重,则哪一种都写不好,文章的中心都得不到突出;虽然全面理解了材料,却并未选角度。
所以,这些立意都不好。
第三种,百分之百地论证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对另一教授的观点只字不提,既不引用,也不置可否。
这也不太好。
第四种,侧重于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进行论证。
这样才对。
【例题2】【题干】请以“寻到了那一抹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1)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3)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
(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寻到了那一抹光微笑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给绝望的你一丝希望;微笑是暴风雨中的一缕阳光,照亮你的心房;微笑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着迷途的你的方向。
我似乎感觉到了这一种微笑,那是一种光,像一潭清水,只要稍稍一击,就有千层万层的涟漪。
疲惫不堪的我回到家,一眼瞅见了一个玻璃杯子,装了一些透明的液体,那是妈妈给我的准备的温开水。
我走了过去,端起杯子一口气喝光了水,顿时一股暖意就从肚子里向四周蔓延开去,。
正放下杯子,妈妈就报了一床被子从阳台走过来,看见我喝光了杯中的水,脸上立刻浮现了笑意,嘴角向上稍弯,给我一个隐约的微笑。
妈妈对我说:“回来啦!休息一下。
”说完,抱了被子走进我的房间。
正看见妈妈正在费力地铺被子。
被子厚而多不易铺。
我提出和她一起铺,二话不说走到被子另一边。
“开始吧。
”我说。
妈妈就抓住被子的一边,上下用力一抖,像波浪似的,被子就抖到了我这一边。
我赶紧把被子的边边角角迅速地展开,抚平床单上的褶皱。
“女儿,不错嘛!”妈妈惊喜地说道。
脸上的笑意更浓了,眼睛那么一眯,眼角就浮现了岁月的痕迹,嘴角向上一提,露出八颗晶莹的皓齿。
这是无限之生中的一刹那,然而无限之生中哪里容得下这样的一刹那!在那微笑绽放的一瞬,我心中的塞子被打开了。
呵,问题有了答案。
妈妈对我的爱不正像那杯白开水吗?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扑鼻的香气,没有可口的味道,但却同样绚丽,依然芬芳,永远回味无穷。
看见我木讷地呆立,妈妈突然冲我说:“嘿,想什么那么出神?”我摇摇头,笑着说:“妈,以后铺被子叫我!”然后,我们对视,笑了……这一抹温馨的微笔是一抹光,我愿携一缕清风,吹净你的双眸;愿邀一弯新月,照亮你的面颊;愿掬一捧清水,清凉你永远!那一抹微笑,那一抹光永驻我的生命!【解析】这是一个命题作文,题目不可更改。
“寻到了那一抹光”,对于这一抹光的理解可以是自然界中的阳光,也可以是前进的一种方向,也可以是某人的闪光点,更可以是鼓励性的言语等。
如果根据这一点,应该不会离题偏题。
如果文采斐然,将会是一篇佳作。
要求:给这篇作文立意【答案】略【解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可以补题为“生活因思考而精彩”,生活当中,充满着美丽的风景,也充满着令人心情愉快的事件,但如何才能领略到其中的深刻的美呢?这需要思考。
在大自然中,在广阔和社会社会中,总会有让我们有所感悟,对我们有所启迪的东西,细细品味,就会感受到生活的精彩。
作文的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巩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在一条小溪边,一个牧童难过地哭着,因为他心爱的羊羔不小心掉进大河被淹死了。
哭声引起了小溪的同情,它气愤地指责大河:“你也太残忍了吧,为什么把小牧童的羊羔给吞没了呢?如果我有你这样大的水量,决不会和你一样的。
我会温柔地流淌,滋润山谷和草原,装点美丽的大自然,让沿途两岸都感激我的善行。
”然而没过多久,山洪暴发,小溪成了大河,它早忘了自己说过的话。
巨大的水流冲毁了堤岸,一路咆哮着淹没了田园和村庄,就连溪水曾深表同情的那个牧童的羊群也被暴涨的溪水冲走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例文:追求理想先要尊重现实小溪成了大河,它早忘了自己说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