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版九上第25课《论语十则》课件(共43张PPT)

语文版九上第25课《论语十则》课件(共43张PPT)

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25课
在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 六则》中,我们学习了从《论语》 中节选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 个人修养的六则论语。请大家一起 朗诵。
(一)文题解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论语>十则》是有关儒家 思想的修身之道的十则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 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论”就是编纂的 意思。这十则论语对儒家的做人标准,从理想追 求到道德行为,到人际关系,到艺术鉴赏,都有 所涉及。语录体指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人士对 话的辑录。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常 用口语,因此沿称“语录”。语录体具有亲切、 警策、精辟的特点,可作为修身养性、励志为学 的凭借。“语录体”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 的著述中,选录有优美警策之文辞或具裨益身心 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
曾子的话是一个因果复句, 这里先说果,再说因,使“任重而 道远”得到了强调;“士不可以不 弘毅”这一分句采用双重否定句式, 加强了语气,从而使前后两个分句 所表达的内容都得到突出。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方法 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
据有,取。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 之,不去也。”
“不以其道”的“不”为流传中多出来 的字,句意为行仁道却得到了贫贱,就 算是人人所不喜欢的,但君子照样安守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们所追求的, 贫贱;另一种解释是君子行仁道却得到 不讲仁义之道去得到它,就不应该占有。贫 了贫贱,这是不合道理的,但君子却并 穷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 不因此而抛弃仁道。去,背离,抛弃。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 指德、行优秀 里面,引申为 看齐。 省也。” 的人,贤人。 内部,内心。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 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 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 自己。”
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 要求,既勉励上进,又指 出避免错误。“焉”是兼 词,“向他”的意思。 “见贤思齐”是流传至今 的成语。
用问答的形式说出儒家的恕 道。这一则不仅强调了对人要宽容, 要推己及人,而且借子贡的问话, 突出了要“终身行之”。“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富于哲理,给人启 迪,已成为广为传诵的成语。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 重而道远。” 意志坚强。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 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 的责任重大而艰险的道路还很 长。”
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晚年 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 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 记》《仪礼》《周易》《乐经》等,并 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 合称为“四书”。
据说,孔子一生接受的弟子有3000 多人,有72贤人精通“六艺”,著名的 有颜回、子路、子贡、曾参等。孔子学 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游列国时, 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7岁的孩子拦 路,要他回答2个问题才让路。其中之一 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 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 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 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们说, 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受穷而卑微,也不应离开它。”
“富与贵……不处也”先用一个判断 句,肯定了富与贵是人们追求的,表明并 不反对追求富贵,接着一转,指出“不以 其道得之”就不应该占有,从而突出了 “仁道”重要。“贫与贱……不去也”在 上一句的基础上,又从“贫与贱是人之所 恶”这一方面论述,论述全面,语意周全, 表述严密,使“仁道”的重要性得到了突 出的强调。
孔子
老子
孟子
庄子
墨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荀子
论语 曾参
(lún)
(zēng) (xǐng) (hóngyì) (shù)
编纂 冠者 韶 喟然
(zuàn) (guàn)
三省
弘毅
(sháo)
(kuì)
其恕乎
浴乎沂 (yí)
(yú) 风乎舞雩
谋而不忠 (móu)
孔子的学生,名参 (shēn),字子舆。
研读课文
省与检查。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 诚心诚意。 自己。 谋划,商量办法。 对自己的言行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交往。
诚实。
老师传授的 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 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 吗?”
“吾日三省吾身”,一个 “日”字,强调了反省的经常性, 即每天如此;“三”强调了反省是 多方面的。一个破折号,表明下文 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来 反省检查自己。从中可见古代治学 人十分重视品德修养。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遵守,奉行,使之成为自己
的行为准则与依据。
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这是孔子提出的一种处世 准则,后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对“恕”的 具体解释,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 准则吗?”孔子说:“是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 的心啊!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 上。”
(二)人物及作品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 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 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 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 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 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孔子办学已名闻遐 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一生推行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意思是“子贡请教怎 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意思是“对于 你要说的话, 先实行了,再 说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