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 论语十则PPT课件176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 论语十则PPT课件176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述而)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述而)
四、课文讲解: 学生首先听一段朗诵带,然后跟 着朗诵一遍。其后如此。
《论语》一则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 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yù n[1],不亦君子乎?”(《学而》) 说:yuè ,同悦,愉快、高兴 • [1]人不知:知,了解。缺少宾语,人不 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提问翻译 • 愠(yù n):怒,怨恨。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 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 (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 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 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 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 学”。 •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 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 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 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 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 文化的下移。
翻译朗诵:
•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 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 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 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孔子在这里强调的“学”、“习” 二字意即“获得知识,并在实践中练习、 运用”的意思。其中孔子尤其强调的是 “习”字,即实践、实习。《中庸》里 把孔子提出的学习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简化一下,其实就是 “学——思——行”三个阶段,“习” 是包括在行之中的。可见孔子对于“习” 即“实践”的重视。这是孔子极为重要 的教育思想。
• • • •
《论语》七则 子曰:“质胜文则野[1],文胜质则史[2]。 文质彬彬[3],然后君子。”(《雍也》)
[1] 质:质地,指内容、内涵。文:文彩,指 形式。野:粗鄙,粗野。 • [2] 史:文多而质少,即虚饰、浮夸。 • [3] 彬彬:文和质相匹配、相融合的样子

提问翻译?
译文朗读:
•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 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 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 恰当,才是个君子。”
• 在教育方面,基于“仁”,孔子树立了君子的 道德标准。孔子的教育理念也是基于“仁”, 教育是为了完成君子人格的养成。孔子首倡私 人讲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他的教育思想 (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学 方法(如“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温 故知新”等)和教学态度(如“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至今仍值得我们 学习、借鉴。
• •



• •
《论语》五则 子夏问曰:“‘巧笑倩qià n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 素[2]。”曰:“礼后乎[3]?”子曰:“起予者 商也[4]!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yi 》) 佾yi:古代乐舞的行列。古时一佾8人,八佾 就是64人 ) [1] 倩(qià n):美。笑得好看。兮,语助词, 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素:未染 色的丝绸。后引申为“白底”。绚:绚丽,华 美。 [2] 绘:绘画。绘事后素:言先有白底,然后 画画。 [3] 礼后乎:意即礼在(“仁”)之后吗? [4] 起:阐发,阐明。予:我。商:人名,子 夏姓卜,名商。
《论语》十则 请在书本标记数字
一、《论语》简介
•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 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 的来由,班固《汉书· 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 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 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 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论,编纂、 辑录;语,言语、言行。《论语》语言 简洁,含义隽永,许多语句成为影响后 世的格言、警句。此外,《论语》也有 一些短小精悍的记叙文,生动再现了孔 子及其弟子谈话时的情态。
二、孔子生平
•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 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 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zou邑(今山东曲 阜东南)人。被尊称为“至圣”。 •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 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ge, 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 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zhi五音之 一),生孔子。
大 成 至 圣 文 宣 王
三、孔子的思想
• 在哲学上,孔子提倡中庸之 道;
•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八佾 )
• 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仁”和 “礼”的学说,主张“仁者爱 人”、“克己复礼”。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口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 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 齐、楚等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 然终不见用。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 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 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 从事教育,直到逝世,弟子达3000人, 身通六艺者70余人。
•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逾,越过; • 矩,规矩。


提问翻译?
译文朗读:
•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 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 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 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 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 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 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 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 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 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 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 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 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 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 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评析】
•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 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 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 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 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 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 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 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评析】
•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 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 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 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 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 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读: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 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 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 有文 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 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 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 “百无一用 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 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 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 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广而言之,“文 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 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 面来加以理解。
• •
《论语》六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处也[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ū 也,不以其道得之[2],不去也。君子去仁,恶 乎成名[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4],造次必于 是[5],颠沛必于是。 ”(《里仁》) [1] 处:享有,占据。 [2] 得:此处的“得”疑为“去”字之误。 [3] 恶(wū):通“乌”,疑问词,何,哪里。 [4] 终食:吃完一顿饭。违:离开。言君子一 刻也不离开仁德。 [5] 造次:仓促,匆忙。于:作“为”讲。是: 这,即仁德。

提问翻译?
译文朗读:
•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 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 “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 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 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 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 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 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 同你谈论《诗》了。”
• • •
《论语》四则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1],小人比 而不周。”(《为政》)
[1] 周:合群。 • 比:音bì ,勾结。 • 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人。

提问翻译?
译文朗读:
•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 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
•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 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 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 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 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 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 • 孔子生活的年代正值“礼崩乐坏” 的春秋末期,孔子推崇西周的文化,企 图以“礼”匡正天下。孔子的核心思想 是“仁”。“仁”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的伦理范畴,“仁者,人也” (《中庸》)。孔子解释说:“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 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还说: “仁者,爱人。”基于“仁”,孔子在 政治上主张“仁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