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非中国的原因分析
电13 苗键强2011010645 众所周知,自先秦时代到明朝,中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都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然而,使人类步入“蒸汽时代”的工业革命却发生在了英国。
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原始资本积累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到,“资本原始积累就是指工业革命前资本家的财富积累,也就是1500-1763年这段时间中,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冒着生命危险,通过种种方式积累财富的过程。
”而英国在此期间就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
第一点,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
15世纪,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发现了美洲,开辟了新航路。
同时,英国对于美洲的殖民扩张也拉开了序幕。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英国打败了其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幅员辽阔的殖民地。
英国从它的殖民地中获取黄金、钻石以及大量的自然资源,这些掠夺使得英国的财富迅速膨胀。
而在殖民掠夺的过程中,随着美洲殖民地对于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长,英国大量从事了贩卖黑人奴隶的罪恶活动、17世纪,英国成为了贩卖黑奴的主要国家,形成了贩卖黑奴的三角航程。
第二点,圈地运动和手工工场的兴起。
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适应当时的毛纺织业对于羊毛的需求,用暴力抢占农民的土地并将土地变成牧场。
结果使得资本主义形式的农场和牧场得以出现。
同时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又被迫沦为手工工场的雇佣劳动力,而这些导致的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而在此期间,中国则完全没有进行与英国相似的资本积累活动。
明朝时,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等海外探索壮举,然而却是本着“宣扬国威”的目的,每次远洋都会带来大量的财政赤字。
而在清朝,政府甚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更是切断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
因此,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原始资本积累使得工业革命的进行有了大量的物质和财富基础。
二、经济发展水平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几个世纪中,英国完成了商业革命以及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商业革命最直观的表现为价值革命。
在英国对美洲殖民掠夺的过程中,随着金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因而,当时签订了长期租约的农场主获利,而农民的实际利益受损。
这就直接带来了社会分化,从而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规模的扩大,商业组织形式也有了较大的创新。
比如合作制、股份制等有效的商业形式得以推广,同时特权公司出现。
在新的商业模式下,贸易进一步扩大到全球范围。
在贸易拓展的背景下,由于不同地区在贸易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出现了国际分工的萌芽,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通过商业革命,英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则使得世界的经济连成一个整体,从而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
而在此期间,中国由于受到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地影响,商业发展一直相对缓慢。
没有了商业为经济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的经济在明朝之后就逐渐停滞不前。
因此,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使得它具备了开展工业革命的条件。
三、利益动机
在工业革命初期,由于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对于工业成品的需求无比巨大。
而手工工场的生产速度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了。
因此,在更大的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工场主自发的寻求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在利润的吸引下,技术改良拉开了序幕。
反观中国,一直以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从事生产的产出除供一家人的口粮外,已经剩余不多,而往往还要缴纳繁重的税务,所以农民常常是不得温饱的。
因此,农民必须通过家庭手工业来补充个土地的产出,通过出售手工业产品获得收入以补充口粮的不足。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手工业的发展,并不是在市场刺激下的主动反应,而是迫于生活压力的被动应对。
另一方面,这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阻碍商品生产,阻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导致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成长。
因此,世界市场带来的利润刺激使得英国的工业革命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技术条件和人才储备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技术革命,所以技术条件是工业革命得以进行的原动力。
在工业革命期间,珍妮纺纱机、蒸汽机、动力织机、科尔尼锅炉、蒸汽机车等一系列设备的发明使得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使得英国的工业革命能够在方方面面顺利进行。
而手工工场等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储备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像瓦特、史蒂芬孙等人原来都是工厂中的工人,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发明或改良了技术和设备。
而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如培根、牛顿等。
这其中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为机器的出现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问题。
这些人的聪明才智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而中国却因为科学技术方面的不足被工业革命拒之门外。
中国并不缺少科学知识,但中国缺乏把科学知识大规模运用于生产和实践的精神。
而在清朝,统治阶级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大兴文字狱,结果残害了大量的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从而扼杀了中国的创新精神。
因此,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上的优势使得英国在工业革命中得以迅速发展。
五、制度保障
除了经济因素,制度保障也是在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重要因素。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不再受到一个人的控制,经济增长也不会因为有可能威胁到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受到压制。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使得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有了政治可能。
而在此之后,英国通过多次政治努力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府。
政府推出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促使一种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环境的形成。
在氛围下,英国的经济制度也有了质的创新。
例如金融制度的建立;银行和信用工具的发展,清算制度的建立以及股票市场的形成。
同时,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也为英国的商业活动设定了规则,从而使得市场能够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
在这样一种有利的环境下,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大规模工业生产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也有了政治上的保证。
相较于英国,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则落后许多。
中国自古以来奉行的就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考虑的最主要是稳定自己的政权。
因此,一切可能会影响到政权稳定的经济活动都会被加以限制。
而在清朝大力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更是切断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得中国商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也就没有了大规模生产以及进行工业革命的动力了。
因此,英国实行的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使得其贸易和生产得以迅速发展,
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结语
鉴于以上原因,英国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以及提供了一系列有利的条件,使得工业革命在英国能够顺利开展。
通过工业革命,英国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它在世界市场上也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而在此期间,中国由于仍然处于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下,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对外经济更是遭到了扼杀,因而工业革命也离中国越来越远。
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努力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继续推行改革开放,积极推动对外贸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